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基层 » 正文

探古滇苍海 感受“非遗+旅游”深度融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10-14  浏览次数:154779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卢旭摄影师蔡荣华在结束了青海三江源的拍摄任务后,便马不停蹄加入到2021“BMW中国文化之旅”(简称“中国文化之旅”)云南探访活动中。连日来一路自驾,蔡荣华非但没有任何疲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卢旭

摄影师蔡荣华在结束了青海三江源的拍摄任务后,便马不停蹄加入到2021“BMW中国文化之旅”(简称“中国文化之旅”)云南探访活动中。连日来一路自驾,蔡荣华非但没有任何疲惫之感,反而越来越兴奋:“这次的云南探访是‘非遗+旅游’的融合,不仅让我收获了更多人文摄影作品,更让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次探访活动携专家学者、爱心车主和媒体代表,分东西两线,以车队自驾的形式,深入普洱、元阳、建水、昆明、大理、丽江等地,围绕六大文化主题,探访了近20项瑰丽多姿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兴昌手把手指导来宾体验揉捻、炒青、压饼等多道制茶工序,令来宾体味每一片茶叶所蕴含的匠心。宁洱县普洱茶制作技艺又称贡茶制作技艺,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兴昌潜心研学普洱茶传统技艺,把这门历经百年传承下来的手艺发扬光大。他开办技能大师工作室、普洱茶制作技艺基地,免费向群众传授传统普洱茶手工制作技艺,让更多人了解普洱茶,爱上茶文化。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规划保护部主任、研究馆员胡荣梅认为,云南的茶品种丰富,云南的古茶山也特别多,所以对相关的文化遗产也是采取多种保护形式。比如已经申报世界遗产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还有对人、对当地民族文化、对古树茶手工制作技艺的保护以及民间口传身教的文学等方方面面的保护。“对于文化遗产,保护是最重要的,不能破坏性开发。但同时,文化遗产不是死的,一定要向前发展、与社会接轨,适度利用开发。比如云南不同地区的民族节庆风俗,就可以开发非遗旅行线路,让更多人了解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胡荣梅说。

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元阳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特殊地理气候同垦共创的梯田农耕文明奇观。2013年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红河哈尼梯田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元阳县哈尼历史文化博物馆内,“哈尼古歌”表演已经被打造成比较成熟的文化旅游产品。演出以真实的哈尼梯田为舞台背景,通过《哈尼族四季生产调》中的《冬季调》《哈尼摇篮曲》《开秧歌》《春季调》《哭嫁歌》等极具哈尼族特色的歌舞,展现哈尼梯田的四季和哈尼族人民在梯田里的生产生活,让游客进一步了解哈尼梯田的文化内涵。《四季生产调》流传于元阳、绿春、金平、建水等哈尼族聚居区,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所长周琼认为,自然的山山水水、民族生存环境恰恰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尤为重要的。此次活动与云南文旅系统的深度合作,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走马观花式的旅行方式。这不仅是企业的推广活动,更是将旅行的价值、最大限度体验地方文化、民族风情更好地结合起来,让每一位参与者去看、听、体验,让每一个参与者更贴近文化的本真。

此次活动还围绕茶马古道、可持续生态文化、传统手工艺非遗保护及创新发展等多元主题举办文化沙龙,带动广大网友通过参与线上直播的方式共享文化盛宴。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魏岚德表示:“‘中国文化之旅’开展15年来植根中国社会,联结社会各方力量,为保护中国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出了贡献。我们将积极调动社会资源,搭建可持续的非遗社会化平台和扶持体系,以创新思维为社会与企业创造共享价值。”

据了解,15年来“中国文化之旅”活动已先后探访了中国24个省区市和六大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共计39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对其中90项亟待保护的非遗项目和研究课题进行了总计超过2300万元的捐助,举办了13场非遗保护创新成果展,资助并赋能培训超过500位非遗传承人。

今年活动从代表云南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特别遴选了建水紫陶烧制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黄倩、鹤庆银器锻制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寸煜坚、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丁大为等5位青年传承人,进入“清华美院BMW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基地”,他们将在清华美院专家、师生的带领和帮助下,以非遗的创新转化为目的,设计开发具有市场潜力的非遗文创产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马赛表示,该基地成立于2016年,致力于发挥研究院的产业创新与市场转化的职能,提升非遗传承人的手工技能,利用研究院的产业创新、孵化能力积极发掘、连接各种社会资源,把研修、设计成果转化为市场需求的非遗创意产品,助力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