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李琤
7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西藏,祝贺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看望慰问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在见到被晒成了古铜色的援藏干部们时,总书记十分动情,他说:“援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崇高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优势。缺氧不缺精神,这个精神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你们在高原上,精神是高于高原的。这个事情必须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干下去。一方面支援了西藏,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方面锻炼了干部、成长了队伍。援藏应该是你们一生中最宝贵的经历之一。”
援藏精神,正在成为一批批文化和旅游“订单式”援藏人的精神底色。
“老西藏”打造《老西藏》
▲ 今年5月,第三批援藏团抵达西藏。
今年5月,从首都机场起航的一架飞机经过4个多小时的飞行,落地西藏拉萨贡嘎机场,一支12人的队伍在文化和旅游部人事司负责人的带领下,开启了为期6个月的“订单式”人才援藏工作。
▲ 话剧《八廓街北院》演出合影
何为“订单式”人才?对此,来自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吴旭深有体会。作为唯一一名连续三个批次参与文化援藏的“订单式”人才,吴旭用4年时间成为朋友口中的“老西藏”。此前,在与西藏话剧院的藏族艺术家一同完成话剧《八廓街北院》的打磨提升复排创作工作中,吴旭与藏族艺术家深入交流交往交融,在生活中发掘、提取真实的“老西藏”故事,捕捉动人的“老西藏”人内心世界。
今年,西藏话剧院又一次下“订单”,点名需要吴旭前来与西藏话剧团共同打造大型话剧《老西藏》。吴旭说:“能够再来西藏,是藏族同胞对我这几年工作的信任和肯定,是院领导对援藏工作的支持,我也更加清楚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我将继续与西藏的艺术家一道,手挽手、心连心,讲好‘老西藏’的故事,宣扬好新时代的‘老西藏精神’。”
▲ 《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晚会》彩排现场
在文化和旅游部收到的“订单”中,很多是急、难、重的工作。比如,《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晚会》需要更多艺术创作力量加入,中国歌剧舞剧院舞美设计谭鉴、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作曲家牛阿海和中国煤矿文工团“订单式”援藏编剧刘鑫等,都是文化和旅游部根据受援单位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开出的“订单”选拔派出的专业人才。
抵达西藏后,他们很快就加入主题晚会的创作组中,与藏族艺术家一起并肩合作。牛阿海说:“在这次援藏工作中,我和西藏自治区歌舞团的同仁进行了深入广泛的音乐文化交流,在参与创作的过程中也接触到了极具地域特色的音乐形态,这些收获将成为我今后音乐创作的宝贵素材。同时,我也和西藏的音乐工作者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我觉得这样的工作必须一代一代做下去,让各民族之间保持团结、共同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带动西藏文旅事业整体提升
谭鉴是第一次到西藏,真切地看到和感受到了西藏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这跟在书本和媒体平台上看到的感受是不同的。起初,谭鉴对当地的文化了解不深,在具体工作中,对舞台形象的设计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通过与当地文艺工作者的交流和讨论后,我们达成了共识,把我所学习和实践得出的舞美现代处理手法和西藏经典传统的形象相结合,得出最佳的舞台形象。这种情况在创作中十分常见,我觉得这是十分难得的交流、学习机会。”谭鉴说。
刘鑫深度参与了《西藏儿女心向党》的创作工作。她说:“到西藏的第二天,顾不上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我第一时间加入了导演组,开始与大家一起奋战。创作过程中,我们开了大大小小的创作会十余次,几易其稿,经领导、专家组审查通过后,完成了舞台呈现落地脚本的创作。目前,文艺演出正在进行最后的打磨和排练。”
在过去的3年中,除了《八廓街北院》《次仁拉姆》等多部汉藏艺术家合作推出的精品力作被搬上舞台,“订单式”援藏的艺术人才从公共文化服务、数字文化资源建设、非遗保护、旅游发展等领域带动了西藏文化和旅游事业的整体提升。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所副研究员赵红帆此次援助的工作是帮西藏民族艺术研究所完成搭建西藏文化艺术智库的前期工作。在克服高原性高血压的同时,她努力深入基层,同西藏文艺工作者交流沟通。她说:“老话说‘干一行要爱一行’,援藏首先得爱西藏,有深入了解和感受才会真爱,有了真爱就有对这片土地和藏族同胞的责任感。西藏民族艺术研究所目前还面临人手不足、资金欠缺等问题,我希望能在这次援藏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尽可能多的工作。我也希望以后还有援藏机会,能把现在的项目继续做下去,做出成果。”
▲ 援藏团观看民间藏戏
▲ 援藏团参观藏戏博物馆
国家京剧院舞美设计倪可的授援单位是西藏藏剧团。从相识到逐渐熟悉,倪可爱上了有600年历史、堪称中华戏曲活化石的藏戏。“藏戏在民间传承得非常好,演出形式与表演方式都得到了完好保留。特别是藏剧团的藏戏博物馆,是了解、学习藏戏的基地。未来的几个月,我要协助团里设计一部重点剧目的舞美,帮助剧团培养一名刚入行的设计人员。虽然相处的时间相对短暂,但是今后的学习与实践还会通过各种沟通方式延续。”倪可说。
搭建起横跨万里的沟通桥梁
“订单式”人才援助项目为院团之间搭建起一座座横跨万里、畅通无阻的沟通桥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的一贯政策,必须长期坚持,认真总结经验,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文化和旅游部推出的“订单式”人才援助项目,正是响应总书记的号召,结合文化和旅游工作的特点,坚持“输血”与“造血”、“硬件”与“软件”建设相结合,切实增强受援地文化和旅游创新能力。
“‘订单式’援藏就像精准扶贫一样,是国家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有效手段。艺术工作的属性是建立在深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的基础之上的,要找到艺术表达的核心,就要和当地的文艺工作者广泛深入沟通。短期的项目式解决方案可能无法把工作做得非常到位,我建议适当延长援藏时长,比如8个月至10个月。”牛阿海表示。
自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启动实施“订单式”人才援助项目开始,针对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匮乏、部分专业人才紧缺等问题,按需选派、对口支援、精准帮扶,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首批援建的边疆省份就是西藏,自2018年至今,文化和旅游部人事司根据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和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提出的人才需求订单,从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图书馆、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国家京剧院、中国国家话剧院等10家直属单位选派了38名专业技术人员进藏工作,为西藏文化和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全面推进西藏文化和旅游建设。
中国国家话剧院援助西藏自治区话剧团的编剧钟海清一直记得这句话:“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钟海清说:“作为一名支援西藏话剧团的编剧,我最大的感受是,要创造出好作品就要扎根生活,了解当地文化和风俗。为此,我制定了计划,要深入基层去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加强阅读深入理解西藏的人文历史。援藏人才更要自觉担当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文化使命,扎根生活,讴歌英模,奋力谱写援藏文艺事业繁荣兴盛的新篇章。”
“在高原上,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援藏人应继承和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必胜信心和磅礴力量。”刘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