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访 » 正文

作家杨守松:为昆曲奔波尘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10-12  浏览次数:143798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卢 奕七月如火,一人俩狗,追逐在昆山巴城的某小区景观河边,画面甚是有趣。“天虎,天豹……”焦急的寻觅声传来……“终于找到你们了!”几经周折,老者终于找到了急匆匆闯出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卢  奕

七月如火,一人俩狗,追逐在昆山巴城的某小区景观河边,画面甚是有趣。

“天虎,天豹……”焦急的寻觅声传来……“终于找到你们了!”几经周折,老者终于找到了急匆匆闯出家门、流着哈喇子的两条狗。

这个不顾身体病恙、焦急寻狗的老者,便是已值耄耋之年的《昆山之路》和《昆曲之路》创作者杨守松,他一生坚守在“以生命注入文字,以文字激扬时代”的道路上。

微信图片_20210803123454.jpg

▲ 杨守松

01

不务正业,痴迷昆曲的作家


笔者采访杨守松时,他正在手机里跟唱《牡丹亭》选段,才有了开头寻狗那一幕。研究了15年昆曲,著有《昆曲之路》《大美昆曲》《昆曲大观》等,杨守松依旧自谦说自己是昆曲的“门外汉”。

杨守松说,昆曲是中国文化名片、世界文化遗产,昆曲的故乡在昆山,而源头在巴城,杨守松“结庐”巴城,就是结缘昆曲。

可是,放在二十年前,昆曲文化却还如蒙尘美玉,知者甚少。“我记得参加过昆山的一次团拜会,会上有五花八门的剧目,唯独没有昆曲。”杨守松说,“那次我唯一一次上台唱了昆曲。”

明明是个作家,怎么一个劲地聊着昆曲?杨守松说:“退休以后,作家的活动我几乎没有参与过,有关昆曲的活动倒是一次也没落下。浸润在昆曲中15年,生活中几乎已经离不开昆曲。”画画是杨守松的另一终身爱好,他寥寥数笔,一幅《牡丹亭》选段场景就已经完成。他画的是《牡丹亭·寻梦》的两个境界,代表着他在人生中的修行。而另一张书桌上,堆着厚厚的几沓纸,密密麻麻的文字上,杨守松正在逐字修改,一边还做标注和页签,那是他主编的60万字的《中国昆山昆曲志》,正在做最后的校对。

“这本《中国昆山昆曲志》争取在8月出版,有些资料还得再考证,来不得半点马虎。”杨守松说,“我很高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研究昆曲,这是昆曲文化复兴的好兆头。”

“这里唱词还得修改,跟当时情境不符合。”“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必须得再磨一磨……”2020年,杨守松工作室就做了一件事——排演梁辰鱼《浣纱记》,并且经常与他的两位助手较真《浣纱记》的细节修改。对这部戏,杨守松说:“终是了了一桩心事。”

杨守松的这部《浣纱记》,今年9月要去北京大学演出,也将争取进入第八届昆曲节展演。在去年12月首次公演时,《浣纱记》就引起热烈反响。这其实是杨守松第一次“排戏”,并且,整个大戏的背后,主创竟是5位年过八旬的老人,他们凭着“对昆曲的敬畏,对梁辰鱼的崇拜”,在疫情期间成就了杨守松版《浣纱记》。从演员、导演到音乐、舞美、灯光等,都得“求”别人,排练场也主要在传习所,没有空调,杨守松还要忍受病症的折磨……


02

从无到有,为昆曲寻根


杨守松的工作室名为“醐途楼”。古有板桥诗云:“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今有杨守松诗云:“曾为糊涂客,今做醐途歌,糊途复醐途,世人谁与说……”取的是异曲同工之意。

杨守松在1987年去昆山文联主持工作时,文联只有一个工作人员,而且“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杨守松就借了当时图书馆的4楼会议室当作办公室,《昆山之路》和《苏州“老乡”》都是他赤膊短裤,在楼梯间写就。

15年前,杨守松又来到巴城老街。彼时的老街除了两家饭店,一无所有。而今,老街已经名人集聚,昆曲名家俞玖林、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朱晞、香港非物质文化咨询委员会主席郑培凯、笛子名家陈东宝、竹刻名家倪小舟等齐聚,还有文物馆、书画馆、昆石馆等,都是杨守松利用自己的人脉引进。并且,这15年间,杨守松自费10多万元,辗转江苏、浙江、上海、湖南、深圳、北京等地,还奔赴我国香港、台湾和大洋彼岸的美国加州、纽约、夏威夷等,先后采访数百名昆曲人,其中70岁以上的80多人,就为了坚持漫漫昆曲寻根之旅。

醐途楼里,那4根刻着178位海内外昆曲人名字的竹子,更是杨守松15年辛劳的见证。“这些怕是将来要进博物馆咯。”杨守松笑说,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采访当天下午两点,杨守松赴了一场与年轻人的“约会”。三五个年轻人和一位老者就这样天南海北地聊开了,杨守松笑着说,“每次跟年轻人约会完,总觉得自己也变得年轻了,还可以为昆曲再多做点事儿。”

杨守松把与年轻人交往的故事编成了一本书,书名叫《甲乙丙丁》。书虽然没有公开出版,先生却说这是他最中意的一本书。更有意思的是,在他助理俞真真的手机里,Old Young(老顽童)是对杨守松的称呼。

“老师经常会带我们去看各种戏,等天凉快了,我们还要去上海看《不眠之夜》。”俞真真说,“他一直保持着一颗好奇的心,他儿时家境贫寒,家中只有土坯草房,先生便偷了隔壁地主家的《列国志演义》来看,从此文学梦在心中生根;他早年资助昆山4个文学青年到海南……他还喜欢咖啡、甜食,也经常缠着我们寻觅各种好吃的。”

“我可能是最不务正业的作家了。”杨守松自嘲。但就像2009年《昆曲之路》出版时,杨守松还曾在后记里引用过《浣纱记》里的一段话:“笑你驱驰荣贵,还是他们是他;笑我奔波尘土,终是咱们是咱!”

想来,这便是杨守松一生的执拗与坚持。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