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头条 » 正文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书写令人民满意的文旅答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9-22  浏览次数:165921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薛帅 刘淼 于帆 “小康”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如今,小康一头连着民族梦想,一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薛帅  刘淼  于帆

    “小康”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如今,小康一头连着民族梦想,一头系着百姓幸福。

今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奋斗史、新中国发展史、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关键一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全局高度,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推出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推动社会主义文化日益繁荣兴盛、旅游持续蓬勃发展,人民群众文化自信更加坚定、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8月27日,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深入介绍文化和旅游赋能全面小康的有关情况,并回答了现场记者提问。“我们致力推进文化和旅游扶贫,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致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神聚力;致力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动能。”胡和平说。本专题对该发布会内容进行了详细报道和解读。


脱贫大业中亮眼的文旅成绩单

薛    帅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文化和旅游部始终致力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扶贫,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重要力量。多年来,不断推动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等工作大局,实现跨越式发展;立足自身特色,发挥扶志、扶智优势,以优秀文艺作品、文化产品引导群众立脱贫志,以特色文化产业、乡村旅游等带动群众走致富路。

“如湖南十八洞村、贵州花茂村等积极发展乡村旅游,许多村民开起乡村民宿、农家乐,卖起农家饭、土特产,实现资源变资产、变收入。”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介绍,积极开展行业扶贫、定点扶贫,加大文化和旅游援疆、援藏工作力度,出台帮扶政策、实施帮扶项目,实现帮扶目标,“再如,帮助山西静乐等地建立传统工艺工作站,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热销商品,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的确在农村贫困地区,老乡特别是贫困地区的老乡,他们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文化和旅游部财务司司长马秦临介绍,“多年来,我们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出台帮扶政策,实施帮扶项目,有效推动了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既富了‘脑袋’,又富了‘口袋’,增强了老乡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扶志、扶智

文艺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文化和旅游部通过发挥艺术作品感染人、鼓舞人的作用,推动贫困群众培育正确价值观念,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实现励民效果。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艺工作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方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说。

据了解,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直属的10家文艺院团,以国家级贫困县特别是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内的深度贫困县为重点,共派出了240支乌兰牧骑式的文化文艺小分队,分赴97个国家级贫困县各乡镇村开展慰问演出、文艺辅导、展览讲座等多项活动。据统计,各省(区、市)一共组织了近2万支文化文艺小分队,走到人民中去,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通过“菜单式”的内容提供和“订单式”的对接服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激发起了干部群众决胜全面小康的雄心和信心。

“再如,中国交响乐团以重庆南岸区迎龙镇为试点,帮助村里建起一支农民管弦乐团,解决他们文化生活的贫困问题。”明文军介绍,这些国交的艺术家和农民一起下田劳动、一起学习演奏技巧、一起举办田园音乐会、一起坐在坝子上开党员大会。渐渐地,村里听音乐的人多了,爱读书的人也多了。“可以说,通过艺术的滋养,乡村的生活面貌焕然一新。”

“同时,我们还引导艺术院团注重采取有针对性的、有区域特色的艺术帮扶模式,从而激发贫困地区艺术创作的内生动力。”明文军举例,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和西藏自治区联合打造的话剧《八廓街北院》、北京演艺集团与新疆和田地区联合创作的舞剧《五星出东方》等,都是开展艺术创作帮扶活动的生动写照。“把艺术的种子播撒在广袤的乡村沃土,帮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是广大文艺工作者一直在做的工作,也是我们不能忘记的初心和使命。”明文军说。

惠民到最基层

让老乡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文化和旅游部通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保障老乡文化权益,让他们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实现了惠民效果。

全面小康不仅是物质上的小康,也是文化上的小康,要增强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需要实实在在的投入,需要重点项目的示范和引领。“十三五”期间,在中央财政积极支持下,文化和旅游部精心谋划了一系列文化惠民转移支付项目,着力满足人民群众不同方面的文化需求。

马秦临分享了一组数据:在“十三五”期间,文化和旅游部累计投入资金42.96亿元,实施了戏曲进乡村、贫困地区村文化活动室设备购置等文化惠民项目;近年来,还选派了13.2万多名文化工作者到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工作,从资金和人才方面为老乡的文化生活保驾护航。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助力脱贫攻坚。“比如,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的李克同志,她是我们部里中国交响乐团的退休干部,退休后多年如一日在基层乡村奔波,踏上艺术扶贫之旅,带领老乡组建合唱团,开展文化活动,激发了乡村的文化活力。”马秦临说。

同时,文化和旅游部千方百计提高基层文化服务能力,还专门为基层置办了“三大件”。

为基层贫困地区每个县都配置了流动文化车,它可以开展图书借阅、电影放映,还能组织小型文艺演出。“各地灵活运用流动文化车在基层开展活动。”马秦临举例,“内蒙古巴林右旗的群艺工作者靠流动文化车走苏木进嘎查,帮助农牧民排演、展演了很多接地气的文艺节目,为老百姓送去了欢乐和文化。”

为中西部基层国有院团配送了流动舞台车,主要是解决剧团下乡演出时器材运输比较难、临时搭台比较难、转点难这三大难题。“上世纪60年代,河南省鄢陵县豫剧团拉着自制的‘木板车’当流动舞台,上山下乡为工农兵送戏,被当地群众誉为‘板车剧团’,现在板车升级为流动舞台车以后,剧团如虎添翼,借助文化和科技的力量,演出效率大大提高了,老百姓看到的演出也更加丰富了。”马秦临感叹。

为贫困地区超过11万个村文化活动室购置了基本的文化服务设备。马秦临举例:“有的村喜欢唱小戏小曲,就给他们配备了唢呐、二胡、小型锣鼓等乐器;有的村喜欢搞广场舞,就给他们采购了单体音响;还有的村要为群众开展技能培训,我们就给他们配送了投影仪等设备。”

以产业变现

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文化和旅游部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把贫困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变资金、变资产、变效益,拓宽就业渠道,促进老乡增收,实现了富民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重要的渠道,要抓住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把资源变资产,实践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许多乡村位置比较偏僻,交通不方便,但这些地方也往往风光秀美、生态宜人、文化资源富集,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好地方。近年来,乡村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我们积极推动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培育了一批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遴选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10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199个。2019年,我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达到了30.9亿,占国内旅游人次的一半。”胡和平介绍,通过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帮助许多农民不离土、不离乡,走上脱贫致富路。

据了解,文化和旅游部还会同国家发改委等11家单位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形成“景区带村”“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帮助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脱贫摘帽。

很多曾经的贫困村,如今变成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例如,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因村里有18个天然溶洞而得名。近年来,十八洞村着力打造“旅游+”产业体系,成立农旅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苗绣、猕猴桃、黄桃等民族工艺和特色旅游产业。同时,村子还借力邻近包茂高速,209、319国道和矮寨奇观4A级旅游景区等优势,开发本村“红色旅游”“神秘苗寨”“峡谷溶洞游”等旅游项目。旅游业给这里的村民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202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8369元,村集体收入达到200万元。

同样通过乡村旅游闯出新天地的还有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的花茂村,曾经鸡鸭满地跑、尘土漫天飞的穷乡僻壤,如今蝶变为以乡村旅游为发展方向、把村庄作为景区来打造的小康村,实现了农业文化旅游的联动发展。

“内蒙古阿尔山有一个林区的村民自己写了这么一副对联,对联是这么说的:放下斧头当导游,小康生活不用愁。放下斧头再也不伐木了,当起了导游,这是对旅游助力脱贫攻坚的生动诠释。”胡和平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乡村旅游发展,不仅让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成为旅游的从业者,也让腰包逐渐鼓起来的他们走出家门口、成为旅游体验者;不仅让乡村成为“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的旅游目的地,也让乡村成为“背上行囊走四方”的旅游客源地。在胡和平看来,农民通过发展旅游、外出旅游丰富了物质生活、也丰富了精神世界,扎根乡村、振兴乡村的动力和愿望也就更加强烈了,这也体现了旅游业作为综合产业、幸福产业的优势所在。“我们倡导大众旅游,就是要坚持旅游为民、旅游富民,让旅游成为小康社会的标配、美好生活的必备。”

据了解,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继续坚持以品牌为引领,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优选乡村民宿、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等为抓手,实施“乡村旅游餐饮提升计划”“乡村旅游艺术提升计划”,推动乡村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让乡村旅游托起百姓富裕富足的金饭碗、塑造乡村宜居宜业的新形象,用“美丽乡村”在“美丽中国”壮美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化繁荣发展为全面小康凝神聚力

刘    淼

在奔小康的征程中,文化“软”实力一直发挥着“硬”支撑的强大作用。文化和旅游部致力于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神聚力。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不断加大舞台艺术和美术创作力度,鼓励文艺工作者多创作、多演出、多办展,提供更多营养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食粮,让人民群众在畅享艺术大餐的同时,振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气神;完善覆盖城乡的六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施文化和旅游惠民工程,支持群众自办文化活动,保障群众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丰富精神世界、实现全面发展;加强考古和文物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到博物馆看展览逐渐成为社会新风尚,许多非遗产品进入寻常百姓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广泛弘扬,全社会文化自信不断增强……这些脚踏实地、卓有成效的举措,不仅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神聚力。

优秀艺术作品

振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气神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文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和旅游部紧紧围绕小康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艺术创作工作。

加强规划引领。抓好小康题材创作,规划引领是关键。为此,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发挥全国艺术创作规划的引领作用,把现实题材特别是小康主题作品列为重点创作选题,加以引导扶持,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的先进人物、优秀事迹、典型经验转化为艺术形象,让舞台艺术创作掀起了一股小康题材创作热潮。

加大组织力度。为进一步提升现实题材特别是小康主题创作的组织化程度,文化和旅游部出台了推进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创作工作机制,实施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剧本扶持工程、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等项目,通过这些工程项目重点扶持小康主题作品。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实施的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计划当中,所遴选出的71部作品全部为现实题材,其中小康主题的作品占到了53部。今年,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并正在实施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中,现实题材占到了86部,而聚焦小康主题的有26部。

推出优秀作品。随着艺术创作组织力度的加大,创作成果也开始显现。河北梆子《李保国》、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扶贫路上》、话剧《塞罕长歌》《闽宁镇移民之歌》、豫剧《重渡沟》、彩调剧《新刘三姐》、歌剧舞《大地颂歌》等一批“小康”题材优秀作品,既反映当代基层干部群众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又体现党带领人民迎难而上、百折不回、不懈奋斗、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

搭建展示平台。要扩大文艺作品的影响力,必须要借助相应的平台,为其插上传播的翅膀。为此,文化和旅游部举办了全国脱贫攻坚题材的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脱贫攻坚主题美术创作展览等一系列活动,全面展示了近年来小康主题文艺创作的最新成果。特别是前不久,在中央直接领导和指挥下,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中,热情讴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伟大成就的戏剧与歌舞《东方奇迹》,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篇章通过情景表演等方式讲述了湘西十八洞村、宁夏闽宁镇和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老百姓脱贫攻坚的故事,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兑现了对人民庄严承诺的伟大成就。其中,来自四川省凉山州的8名彝族少年用清澈动听的嗓音,领唱了一曲《唱支山歌给党听》,表达了踏上小康之路的亿万中华儿女对党的感恩之情。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提供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

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是解决群众读书看报、看演出、看展览、参加文化活动等问题,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和旅游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更加有力。颁布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博物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出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省、市、县三级政府普遍制定实施标准或服务目录,明确群众文化权益保障范围。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持续实施“戏曲进乡村”、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等文化惠民项目,让更多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不断完善。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12个、美术馆618个、博物馆5788个、文化馆3327个、文化站4万多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54万个。所有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美术馆和90%以上的博物馆已经实行了免费开放,实现了“无障碍、零门槛”。文化和旅游部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推出城市书房、文化驿站、乡村文化礼堂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深受群众喜爱。

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文化和旅游部适应群众需要,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在今年春节期间,通过网络联动开展全国“村晚”活动,线上线下累计参与的人次达到1.24亿,使乡村小舞台变成了社会大舞台、惠民好舞台。为庆祝建党100周年,文化和旅游部组织了“唱支山歌给党听”大家唱群众歌咏活动,参与的人次超过1.7亿。文化和旅游部广泛开展服务基层送文化活动、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比如内蒙古乌兰牧骑,数十年如一日深入牧区开展文艺演出,为广大牧民送文化、送欢乐、送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活力持续迸发。文化和旅游部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加强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建设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打造“云端博物馆”“云上村晚”等全景式数字体验平台,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在线享受优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和旅游部举办了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云上采购大会,为供需双方精准对接、为社会力量深度参与搭建平台。

运用信息化手段

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服务供给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技术不断迭代,互联网成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和旅游部不断探索,运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以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工程为抓手,指导各地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增强公共服务的便利性、可及性,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面向全国公共图书馆系统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截至2020年底,面向全国共享的数字资源超过145TB。“十三五”期间,国家图书馆网站年均点击量约9.37亿次,年均手机端访问量超过1.1亿次。全国各地公共图书馆积极创新服务方式,打造了“国图公开课”“网络书香过大年”等一大批特色数字化阅读服务品牌,不断提升阅读服务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推动全国公共文化馆系统建设公共文化云平台,开展数字文化馆建设试点,推进全民艺术普及数字化。目前,由文化和旅游系统主导建设的国家公共文化云及大批地方公共文化云平台,已经具备了看直播、享活动、学才艺、订场馆、读好书等服务功能,移动端服务性能和应用体验得到大幅提升。据统计,2017年国家公共文化云上线以来,累计访问量达8.09亿次。全民艺术普及资源总库截至目前数字资源量达1258TB,内容涵盖文学、音乐、舞蹈等多个门类。同时,文化和旅游部还大力举办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开展网络直播和在线教学,打造了云上“村晚”、云上大家唱、云上广场舞等全国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面向“十四五”,为把握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时代跨越的重要窗口期,文化和旅游部策划了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和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目前已经在中央财政立项。这两个重大项目的实施,有助于全面推动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务的智慧化升级,将对推进“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旅游高质量发展令“一业兴、百业旺”

于     帆

文化和旅游行业作为一支重要力量,在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旅游业综合带动性强,“一业兴、百业旺”,今天的旅游已经成为小康社会的刚需和标配,成为大众的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成长方式。

推动旅游产品提质扩容

丰富大众旅游体验

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和旅游部致力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动能。构建以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为主要载体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培育体育旅游、工业旅游、研学旅游、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产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群众旅游选项更加多元。

在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看来,现代旅游业体系构建,首先要有丰富的旅游产品,根据现代旅游业市场的需求,推动传统业态转型升级,培育新业态和新模式,注重游客的参与度、体验度和便捷度,旅游产品从单纯的“观山看水”向在旅游过程中获取知识和体验生活方向转变。

推动旅游度假区发展,对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和旅游部把引领旅游度假区发展作为扩大旅游新供给的重要方向。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管理办法》(简称《办法》),《办法》的制定出台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完善旅游度假区相关制度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旅游度假区高质量发展、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如今,旅游业正由单一观光型向观光和度假休闲并重的复合型转变。据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司长单钢新介绍,文化和旅游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品牌建设为抓手,积极推动旅游景区挖掘文化内涵,通过提质扩容推动转型升级。同时,也引导各地积极建设旅游度假区,丰富休闲度假产品体系,使传统的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齐头并进。截至目前,全国已有A级旅游景区1.3万多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306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45个,省级旅游度假区583个。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家乐在乡村兴起,“到乡村去旅游”成了热门话题。在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乡村旅游发挥了重要作用。围绕百姓需求变化,文化和旅游部积极推动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传承红色基因,助力老区发展,推出了300家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还有129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2019年,我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达到了30.9亿,占国内旅游人次的一半。

文化和旅游部还组织创意下乡活动,推出田园诗画民俗风情之旅、最美乡村生态休闲之旅等300多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开辟“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开通旅游专列、开展线上线下推广,吸引更多的游客体验乡村旅游,让乡村成为人们一解乡愁的“栖息地”、农民脱贫致富的“聚宝盆”。

围绕着大众旅游新需求,文化和旅游部引导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发展冰雪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推动旅游文创、旅游演艺、房车露营、沉浸式体验等旅游新产品新业态的发展,以点带面,连点成线,推出“走近大国重器  感受中国力量”“最美乡村”“田园诗画”等一系列主题鲜明的精品旅游线路,不断丰富大众的旅游新体验。比如,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临近,各地积极推动冰雪旅游等产业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群众走向冰场、走进雪场,让“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逐步成为现实。

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大众旅游保障更加有力

2018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挂牌成立,旅游业发展迎来重大改革机遇。全国各地坚持以文旅融合理念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如今“诗”和“远方”浑然一体,让人们更好领略自然之美、文化之美、生活之美。

在业界看来,旅游本来就是携带文化与精神的一种活动。对于旅游者而言,文化层面的精神需求是旅游的根本动因,一次难忘的旅游是一次文化之旅、精神之旅。为此,文化和旅游部加强产业统筹和部门协调,出台了关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研学旅游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利用革命文物、新时代红色地标等资源发展红色旅游,2019年红色旅游人次达到14.1亿。

延安一直是百年党史学习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红色圣地。在这座古老的城市中,一些新的红色旅游景点正在吸引更多的年轻游客。位于延安高新区的延安红街,今年7月游客量就突破200万人次。景区包括主题街区、红色讲堂、沉浸演艺、射击乐园、长征步道、窑洞酒店、特色非遗、红培基地等主要内容,是具有创新感、体验感的大型红色旅游项目,被纳入延安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除了创新推动红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文化和旅游部还加强市场监管,提升服务质量,不断优化旅游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环境。会同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通过“十三五”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和旅游发展基金等渠道,支持地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超过180亿元,特别是中西部还有革命老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明显改善,提升了旅游的通达性和便利性。

同时,聚焦旅游为民惠民,推动发展成果共享,令大众的旅游获得感更加充实。文化和旅游部积极推动国有景区门票降价,推动5000多家博物馆、纪念馆、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免费开放,倡导各地在节假日、淡季推广开展旅游惠民活动,为儿童、老年人、军人等特殊群体实行免票等。这些措施不仅有效释放了旅游消费潜力,也让人们实实在在地分享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发展智慧旅游 

以科技创新来提升旅游品质

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智慧旅游为大众出游带来了很多便利,尤其是疫情以来,预约旅游成为一种新常态。为了实现大众的理想化出行——“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文化和旅游部围绕预约旅游,加快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发展。如今,智慧旅游服务已经覆盖了旅游全过程,形成了酒店、交通、门票、美食等线上一站式预约预订服务,像游前攻略、游中体验、游后分享等这些都离不开智慧旅游。为了推进预约旅游、错峰出行,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了《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指南》。截至目前,全国提供在线预约服务的A级旅游景区已经超过了6000家。在5A级旅游景区中,除了开放式景区外,均已实现了分时预约。4A级旅游景区线上预约的覆盖率也超过了75%,国有旅游景区将于今年底全部实现在线预约预订服务。上海市前一段时间推出了文旅二维码服务,打通了身份证和社保卡的认证核验,实现线上预约、一码入场、一码消费,充分方便大众出游。

为了适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文化和旅游部以需求为导向,引导开发数字化文旅体验产品,鼓励发展定制、智能、互动等消费新模式,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新场景,让文化和旅游资源借助技术手段、借助数字技术激发新活力、展示新魅力。比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云游故宫”项目,将故宫内的古建筑通过VR技术在网上呈现,还制作了沉浸式《清明上河图》,让虚拟场景与真人能够实现互动。再如,大运河博物馆创新推出了数字化体验展,通过“科技+艺术+文化”的裸眼技术,唯美地呈现千年运河画卷。包括大众熟知的湖北“知音号”、河南“唐宫夜宴”等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创新创意产品,都受到了大众的广泛关注和市场好评。

此外,文化和旅游部不断完善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推动各地建立健全线上旅游投诉和处理机制,提高快速处理能力,切实提升旅游管理水平。比如江苏开发了“啄木鸟”投诉系统,实时受理公众旅游投诉。云南利用网络平台处理投诉,平均办结时间从原来的7天缩短到1天。这些措施都为大众玩得舒心、放心提供了有效保障。

随着社会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大众对老年人的出游问题也更为关心。针对老年人面临的智能技术运用困难,文化和旅游部推动各地通过数字赋能开发新应用,提供更多“适老化”智能服务产品。比如河北、浙江实现了“健康码后台核验”,老年人到景区旅游,通过刷身份证等方式,后台核验绿码即可,免去了出示手机健康码的麻烦。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还将着力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这些信息技术在旅游领域的应用普及,创新智慧旅游公共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智慧旅游管理水平,加快推进旅游业的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用科技创新来提升旅游品质,丰富旅游体验,不断提高游客满意度,让智慧旅游为小康生活添光增彩。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