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头条 » 正文

史前美陶 中国八千年文明化历程三人谈 (第3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9-02  浏览次数:172784
核心提示:  精美绝伦的泥釉红陶—河南长葛石固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泥釉红陶小口折肩平底及圜底双耳壶日报头条河南郑州讯: 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执行馆长 李宝宗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好!    第一期,我们谈了世界上最

  精美绝伦的泥釉红陶—河南长葛石固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泥釉红陶小口折肩平底及圜底双耳壶

日报头条河南郑州讯:

      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执行馆长 李宝宗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好!
  
  第一期,我们谈了世界上最早的陶器——距今两万年的江西万年仙人洞由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转化过程中的出现的非常原始的,以贴敷法制成加沙绳纹红陶釜;第二期,我们谈了世界上最早的彩陶——浙江上山文化诸遗址中出土的“太阳纹”和“八卦纹”彩陶罐和瓶。根据计划,我们从今天的第三期起,把目光转黄河流域,并采取以黄河流域为经,长江等其他流域为纬,经纬交织推进的方式,和朋友们一起来探讨史前美陶,当然也是中国八千年文明化历程中诸多有意思的问题。
  
  好了,言归正传,我们现在就开始第三期。
  

  图一 裴李岗文化石固遗址出土 红陶小口折肩双耳平底壶高17.8口径5厘米 距今8000年左右


      图二 裴李岗文化石固遗址出土 红陶小口折肩圜底双耳壶高13.3口径8.9厘米距今8000年左右


     怎么样,与前两期我们看到的那些最早的素陶和彩陶相比,这两件距今8000年左右的,出土于河南省长葛县石固裴李岗文化遗址的,细泥红陶小口折肩双耳平底及圜底壶要美得多吧?
  
  那何止是美得多啊,那是美得一塌糊涂,那可是一个“美”字所不能了的哦!
  
  那好吧,今天,就让我们先从欣赏这两件细泥红陶开始。
  
  第一件,裴李岗文化红陶小口折肩双耳平底壶,出土于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长葛县石固(村)裴李岗文化(上层为仰韶文化遗存)遗址,现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该壶高17.8口径5厘米,细泥红陶且器表施“泥釉”。小口微外侈,细长颈,折肩,肩宽而平,有夹角折棱,深腹、壁斜向内收,小平底。肩部有两相对称的扁体半月形耳,两耳中部各有一圆孔,可以穿绳提挂,通体素面砑光并施泥釉①。为裴李岗文化水器。
  
  观其造型,周身弧线如行云流水,肩线中分,长颈挺拔,重心在下,中正稳重之中原文化,也是中华文化之气质,跃然而出!
  
  第二件,裴李岗文化红陶小口折肩双耳圜底壶,亦出土于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长葛县石固(村)裴李岗文化(上层为仰韶文化遗存)遗址,现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高13.3口径8.9厘米。细泥红陶并施“泥釉”。直口圆唇、长颈、扁圆腹、小平底微圜,肩部有两个相对称的半月形耳,两耳中部各有一个圆孔,可以贯绳提用。器表砑光并施泥釉。为裴李岗文化水器。
  
  观其造型,周身弧线如行云流水,圜底圆润饱满,重心在下,中原文化,也是中华文化中正敦厚之气质,扑面而来!
  
  大众欣赏图案,大师欣赏造型——巅峰状态之造型美,非大师所能创造——致敬,八千年前裴李岗文化的造型大师们!
  
  至此,朋友们可能会问,能够创造如此大美器型之大师们,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究竟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
  
  这正是我们接下来要谈的问题——裴李岗时代!
  
  裴李岗文化是分布于黄河中游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考古学文化,其年代为距今7000-9000年。1977年至1982年春,考古工作者先后对新郑县的裴李岗、唐户和沙窝李遗址进行发掘,其中对裴李岗和沙窝李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发掘,发掘面积3550多平方米,清理墓葬146座、灰坑44个、陶窑1座,获磨制石器212件、陶器299件。其他还有房基、窖穴、骨器和动植物残存等。从裴李岗遗址出土的文物内涵分析,考古学家认为中国的农业革命最早在这里发生,裴李岗居民已进入锄耕农业阶段,处于以原始农业、手工业为主,以家庭饲养和渔猎业为辅的母系氏族社会。它与同时期的河北武安县的磁山文化和陕西华阴县的老官台文化相比,处于领先地位,并对东部的山东地区和黄淮地区诸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继新郑县的裴李岗诸遗址发掘后,考古学者又在河南省境内发现100多处此类文化遗址。重要有临汝中山寨、长葛石固、舞阳贾湖、新郑唐户遗址等。2001年,新郑市的裴李岗遗址被公布为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裴李岗文化先民已形成定居的聚落。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以采集渔猎为辅,饲养猪、狗等家畜。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制作精致,其中带锯齿刃石镰、鞋底形四足石磨盘(附磨棒)最为典型,也有打制的刮削器等。陶器以泥质红陶数量最多,占陶器总数的68%以上,夹砂红陶次之,占总数的28%以上,泥质灰陶最少。陶器均为手制,大多为泥条盘筑。多为素面,以造型取胜。典型的器物为三足钵和半月形双耳壶。
  

  图三 裴李岗文化细泥红陶三足钵 高11.4口径31.4厘米河南省长葛县石固村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 现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大敞口、薄圆唇、浅腹、斜壁微鼓、圜底,锥状三足,足尖微向外撇。胎壁较薄。器表施泥釉。是裴李岗文化先民当是做饭的陶釜。
  

  图四 河南博物院藏裴李岗文化泥质红陶圈足碗,高8.6口径26厘米,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大敞口,滚圆窄沿,鼓腹圜形底,置外侈短圈足。高润民《中国史前陶器》,东方出版社,2017年7月第1版

    

     图五 河南博物院藏裴李岗文化泥质红陶勺,高4.5长16厘米。椭圆形口,内弧腹,渐细的柱形长勺把,是中国史前迄今发现年代最陶器早的勺。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高润民《中国史前陶器》,东方出版社,2017年7月第1版。
  

  图四 裴李岗文化带锯齿刃石镰(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
  
  (王巍总主编《中国考古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
  

  图五 裴李岗文化石磨盘及石磨棒(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
  
  (王巍总主编《中国考古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
  
  互动部分一、其他比较重要的裴李岗文化遗址简述

   (一)唐户遗址

     图六 新郑唐户裴李岗文化遗址传统陶器

     唐户遗址,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新郑市观音寺镇唐户村西部和南部,地处潩水河与九龙河两河汇流处的夹角台地上。潩水河从遗址东部自北向南、九龙河从遗址西部自西北向东南环绕流过,在遗址南部约1公里处交汇后继续东南流,注入颍河。遗址东、西、南三面环水,地势北高南低,台地高出河床7-12米,海拔高度123-126米。
  
  唐户遗址面积约140余万平方米,南北长1860米,东西宽300-860米,文化遗存堆积丰富,包含有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及商、周文化,是一处跨时代的聚落群址。其中裴李岗文化遗存面积达30万平方米,是我国已发现的面积最大的裴李岗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
  
  裴李岗文化发现后,经过在河南省范围内的调查,已发现裴李岗文化遗址160余处。这类遗址多分布在山前洪积扇区或浅山区的河旁阶地上,聚落面积均较小。唐户遗址经调查、勘探,确认裴李岗文化遗存面积达30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面积最大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属于裴李岗文化聚落群的一级聚落遗址。唐户遗址发现裴李岗文化时期房址65座,是我国发现的裴李岗文化时期房址最多的一处遗址。从平面布局分析,第四和第五区居址的布局形式已具有后来仰韶文化大型遗址环壕防御性质和凝聚式向心布局的特征。
  
  (二)石固遗址

       石固遗址位于河南省长葛县老石固村东南0.5 公里的台地上。是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共存的人类聚落遗址,是人称乐神的古葛天氏之墟。
  
  遗址面积约40000 平方米,包括居住遗迹和墓葬。考古发掘面积约1.500 平方米,内含裴李岗和仰韶两期文化遗存。清理了房基、窖穴和灰坑等重要遗迹和遗物。一般文化层堆积1.3-1.7 米。底层为裴李岗文化,上层为仰韶文化。
  
  石固遗址的发现为豫中仰韶文化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证据,同时对研究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的发展,对研究社会发展阶段等具有重要的意义。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三)中山寨遗址

       中山寨遗址位于河南省汝州市区东7.5公里,面积75万平方米。遗址依山傍水,地势北高南低,地貌呈丘形,中心部分高出地面约5米。纸坊乡中山寨村就位于遗址中心。村旁渠边断崖上的袋形灰坑,夹杂着大量红陶片、黑陶片、石器等,连绵不断,地表还散存有数量颇多的彩陶片,红色的夹砂、泥质陶片,残断石器及西周、汉代陶片,内涵丰富。
  
  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粗红陶为主,黑陶和灰陶次之。陶土较纯净;烧制火候较高,质地较硬。夹砂粗红陶质地较疏松,口表除大量的素面、磨光陶器外,还有纹饰。其纹饰有线纹、弦纹。彩绘有白衣彩绘、红彩镶日、S纹、垂弧纹、网状纹、花瓣纹等。器型有双耳球形壶、三足钵、直口平底壶、尖底瓶、折沿彩陶盆、敛口钵、器盖、大口缸、尖底器釜形鼎、高柄镂孔豆、黑陶罐形鼎等。制法多为手制,但在器口又多用转轮加以修饰。
  
  (四)沙窝李遗址

        一、地理环境及其发现与发掘经过

        沙窝李位于新郑县北约35公里,北距郑州市约15公里,属小乔公社。遗址在沙窝李村西北,十八里河转湾处的最高台地上。遗址高出河床20米左右,根据我们的调查,估计总面积近1万平方米。现在遗址中部有一条水渠由西向东通过,所以遗址被分割成渠南和渠北两部分。1972年,社员修渠时发现了石磨盘和陶壶。1981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和县文化馆的薛文灿志到该遗址调查。先后共采集石磨盘十三件,石磨棒四件,石铲九件,石镰二件,双耳壶二件,磨石一件。由此,薛文灿在《中原文物》1982年第2期发表了《沙窝李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
  
  根据采集的器物和调查情况,一队考古工作者认为沙窝李遗址与裴李岗遗址不但有共同特点,而且还有新的因素,它对了解裴李岗文化的面貌,有着一定的价值。遂在原开封地区文管会和新郑县文管会的支持下,于1981年9月间,对该遗址进行了试掘,又于1982年春进行了正式发掘,共揭露面积约850平方米,发现灰坑二十个,墓葬三十二座。由于社员整田,渠北地层破坏严重,文化层已基本不存在。而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在《考古》183年第12期上发表了《河南新郑沙窝李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报告。
  
  二、郑沙窝李遗址的文化面貌

     从发掘情况看,大量的磨制石器与细石器共存,出土器物与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相同,石器以石磨盘、石磨棒、石铲、石斧、石镰为主,陶器仍以壶、罐、钵为代表,这些器物不但有明显的特征,而且很有代表性。
  
  墓葬为南北向的竖穴土坑墓,无葬具,分布比较集中,排列尚有规律。每座墓都有随葬品,少者一件,多者二十四件。随葬品中的石器成倍于陶器,在一百三十三件器物中,石器八十三件,占64%,磨制石器和用燧石、石英石、水晶石打制的石器同时出现。在这次发掘中,还发现了一些新的因素,如M1出土的一件红陶双耳壶,在裴李岗文化中是比较罕见的,其器形只有与莪沟北岗出土的一件近似。而M7出士的黑陶双耳壶,在裴李岗文化中尚属初见。M2中出土的两件夹砂残陶器,其中一件是夹有细砂的红褐色陶器,由于残缺没有复原起来。陶胎较薄,厚02厘米,上面饰有较浅的纹道,似细绳纹(图一),刚出土时比较清楚。
  
  墓葬与灰坑分布在一块,墓葬分为上下两层,灰坑只分布于上层,这说明上层墓葬与灰坑的相对年代大体相当。以T9②H17木炭为标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作了碳-14测定,测定年代为公元前5220±105年。
  
  灰抗的面积一般较大,多为平底,包含物多为夹砂红褐色陶片。在二十个灰坑中,其中有七个灰坑出士的陶片多数带有纹饰,而其余的灰坑出土的陶片则完全没有纹饰,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特点,这是否存在着时间上的相对早晚,还有待于探讨。灰坑分布于墓区说明当时的人死后,就埋在居住区附近。
  
  动物遗骨发现不多。经过对两件骨骼的鉴定,有猪和鹿。作物方面,仅在地层中发现有一片比较密集的象粟粒一样大的炭化颗粒,此外,还在灰坑中发现不少核桃、枣的炭化果核,这说明当时除农业之外,仍以采集为生活的补充手段。
  
  (五)莪沟遗址

        莪沟遗址,位于新密市超化镇莪沟村北岗的莪沟北岗上,其出土物以石器为主,如石铲、石磨盘、锯齿镰,说明这里进入了以锄耕为主,狩猎和采集为辅的原始农耕社会。莪沟出土的用陶片磨制的纺轮,是莪沟先民已经掌握纺织技术的物证。另外,从墓葬中发掘出了当时全国同类遗址考古发现中唯一的一个双人合葬墓,为一男一女,两人中间有一套石磨盘、几个陶器和贵族使用的三足钵,可以推知墓主可能是酋长,并且以夫妻身份合葬,说明当时出现了夫妻制度。这使伏羲氏“正姓氏、制嫁娶”的文献记载得到了考古印证。据调查,新密溱、洧流域是裴李岗文化分布的密集地区,已调查清的遗址有十四处之多。
  
  (六)贾湖遗址(因第4期要谈,此处从略)
  
  二、裴李岗文化时代的陶塑艺术——极为稀少,仅有4件。
  

  图八 裴李岗文化灰陶人头-1977年河南新密莪沟出土高3.6宽3.1厘米河南博物院编著《河南古代陶塑艺术》
  
  裴李岗文化陶塑人头 这是为迄今所知黄河流域年代最早的一件陶塑人像,于1977-1978年在河南密县莪沟北岗遗址发现,属距今7000多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物。头像用泥质灰陶制成,高约4厘米,颈下部分残缺;作扁头平顶、宽鼻深目、前额陡直、突颏缩嘴的造型,具有老年妇女的形貌特征,可能是当时受人尊敬的氏族老祖母形象。其塑造技法比较稚拙,但是,从其信手捏成,略加锥划即现老妪特征的作法来看,不失为质朴传神的原始社会雕塑佳作。
  

  裴李岗文化泥质浅黄陶猪头高1.8宽2.8厘米,河南新密莪沟北岗遗址出土,新郑市博物馆藏品。此件陶塑猪头之出土时间地点和尺寸,由新郑博物馆杜平安馆长提供,特此致谢!
  
  裴李岗文化红陶猪头 高1.8长3.5厘米(新郑市博物馆藏)公元前8000年左右,中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北方地区的原始先民结束了居无定所、四处流浪的艰苦岁月,开始了营造房屋、建设聚落的定居生活。定居生活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家畜的饲养,野猪是家猪的祖先,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就发现了公元前7000年左右的家猪,家猪成为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家畜之一。
  

  泥质浅黄陶。猪面呈三角形,略弧隆鼓的双眼,隆鼻,扁平圆凹的鼻孔。捏塑随意,神态安逸,简洁生动,是早期动物雕塑的特点。(河南省新密市莪沟北岗遗址出土)。这是为迄今所知黄河流域年代最早的两件陶塑猪头之一。
  
  裴李岗文化红陶猪头高3宽2.5厘米1978年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河南博物院收藏 见河南博物院编著《河南古代陶塑艺术》
  
  这是为迄今所知黄河流域年代最早的两件陶塑猪头之一。
  

  裴李岗文化红陶羊头1978年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高7.5宽6厘米河南博物院收藏 见河南博物院编著《河南古代陶塑艺术》
  
  这是为迄今所知黄河流域年代最早的一件陶塑羊头。
  
  好了,我们今天的座谈,到了该结题的时候了。那么,就让我们用韩建业先生在《裴李岗时代与中国文明的起源》一文中的一段话,来作我们这个第3期的结题语吧——裴李岗时代中国主体区域所表现出来的较为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知识体系,以及较为复杂的社会形态,将中国文明起源提前到距今8000年以前,可算作是中国文明起源的第一阶段。而恰好此时,处于中原地区的裴李岗文化对外强烈扩张影响,使得黄、淮河流域文化彼此接近起来,也可能通过上层在宗教祭祀、空间观念等方面的交流②,使得长江中下游和西辽河流域,也和黄、淮河流域有了不少共性。从而有了“早期中国文化圈”或者文化上“早期中国”的萌芽③。距今6000年以后进入庙底沟时代,早先形成的思想观念和知识体系进一步发展,社会开始了普遍复杂化的过程,各区域逐步迈入前早期国家状态,可视为中国文明起源的第二阶段,同时文化上的“早期中国”正式形成④。距今5000多年已经正式形成由良渚等各区域文明组成的早期中国文明。(韩建业《中华文明的起源》第3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4月第1版)
  
  备注:①泥釉——是直接用一种极细的易熔的粘土作为釉料施于陶坯上烧成而成的釉。按照烧成气氛,釉色可呈红色、黄红色、黑红色等。制作工艺简单,成本很低。对这种泥釉,一般又称其为“陶衣”。对仰韶文化时期的泥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新伟先生发表过专题论文。
  
  ②李新伟用“中国史前社会上层远距离交流网”的模式,来解释约公元前3500年以后中国各地出现的文化和社会共性。这一模式对于解释裴李岗时代中国主体区域在思想观念和知识系统方面的共性更加有效。见李新伟《中国史前社会上层远距离交流网的形成》,《文物》2015年第4期。
  
  ③韩建业《裴李岗文化的迁徙影响与早期中国文化圈的雏形》,《中原文物》2009年第2期;韩建业《双墩文化的北上与北辛文化的形成——从济宁张山“北辛文化遗存”论起》,江汉考古》2012年第2期。
  
  ④张光直《中国相互作用圈与文明的形成》,《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第1—23页;韩建业《庙底沟时代与“早期中国”》,《考古》2012年第3期朋友们,下一期,也就是第4期,我将继续裴李岗文化的话题,开谈贾湖遗址的惊世发现——敬请期待哦!
  
  拜拜!再见!
  
  这篇文字,是我应“河南电视台·文物保护频道”邀请主讲《史前美陶——中国八千年文明化历程三人谈》(暂定名)节目而起草的30期“脚本”之一,但节目尚未录制,特此说明——“华博”李宝宗2021年9月2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