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旅游 » 正文

国内研学基地(营地)特色扫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7-17  浏览次数:179408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范海刚 李秋云 费菲 朱萌 郭志清 孙丛丛 陈璐进入暑期,研学游又迎来新的热潮。2017年11月20日,教育部发布《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或营地”公示名单》,为研学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 范海刚  李秋云  费菲  朱萌  郭志清  孙丛丛 陈璐 

进入暑期,研学游又迎来新的热潮。2017年11月20日,教育部发布《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或营地”公示名单》,为研学旅游提供了规范指导和发展方向。今年7月14日在海口举办的2021(第二届)世界研学旅游大会上,大小洞天风景区等全国6个基地获得世界研学旅游组织合作认证基地授牌,也从研学主题特色性、行业创新示范性、导师专业度、国内国际影响力等维度为研学旅游基地建设提供了参考。


近年来,全国各地不断挖掘研学旅游资源,丰富研学旅游项目,打造研学旅游品牌,涌现出不少主题突出、特点鲜明的研学基地(营地)。让我们跟随记者脚步走进一些广受好评的基地,了解它们的特色课程与活动,并通过专家点评,思考和探索研学基地(营地)的市场前景与未来方向。


河北唐山德龙钢铁工业研学旅行示范基地:

打造特色工业旅游研学产品体系

范海刚    李秋云

“这里是10万立方米高炉煤气柜与8万立方米转炉煤气柜。唐山德龙把炼铁、炼钢过程中产生的煤气进行回收再利用,通过上面的煤气管道将煤气输送到各个分厂和发电厂,用于轧钢、供暖、发电等。”暑期来临,河北唐山德龙钢铁工业研学旅行示范基地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小游客,该基地研学旅行指导师陈静正在给孩子们介绍钢铁冶炼知识。在这里,孩子们可以近距离感受钢铁温度,目睹物理与化学反应的奇妙,了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河北省唐山市作为我国著名的工业城市,近年来把工业旅游作为转型发展的新名片。2017年,唐山市德龙钢铁有限公司依托钢厂厂区环境与资源,大力推进工业旅游建设,2018年10月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集工业生产观光、环保科普体验、工业文创休闲、研学旅游等功能于一体。

微信图片_20210717121557.jpg

▲ 唐山德龙钢铁工业研学旅行示范基地水处理研学馆

“为深化研学服务,把绿色发展理念传递出去,唐山德龙在3A级旅游景区基础上新增研学课堂、活动体验场等研学设施,开发水处理研学馆、安全教育体验馆、生态自然鸟类栖息地等免费研学项目,深受学生欢迎。”唐山德龙钢铁工业研学旅行示范基地综合办公室主任潘立军介绍,2019年这里成为唐山市研学旅游示范基地,2020年成为中国旅行社协会评定的全国研学旅行基地,今年6月又上榜河北省教育厅第二批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唐山德龙钢铁工业研学旅行示范基地的硬件设施和研学内容不断丰富完善。基地建有专门的研学场地,可同时容纳500多人。除了3条炼铁、炼钢、带钢生产参观通廊,146座钢铁主题雕塑群,以及先进环保设施、文创中心、水处理研学馆、安全教育体验馆、钢铁文化墙等,基地还通过新建、整合基地内各研学站点,不断升级打造研学产品。据了解,今年已打造完成文创(冰箱贴)馆、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党史教育站、现代生态玻璃温室、生态自然鸟类栖息地、安全文化主题公园等研学项目,从钢铁冶炼延伸到红色教育、生态环境保护、安全教育等方面。

“唐山德龙现有员工3000余人,其中从事研学服务的人员,包括接待人员、安全人员、保卫人员、环卫人员等有200多人。”陈静说,基地结合不同年龄段研学者需求及自身实际,设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安全教育”“环保科普教育创新研学”“党史党事”“钢铁雕塑创新研学”“动植物观察”6条研学线路,编制了一系列精品研学课程,并根据不同时令、季节、节日等组织各种类型的研学活动、实践演练。

“前不久,由唐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提出、唐山市德龙钢铁有限公司起草的《钢铁工业研学旅行基地建设与服务规范》被正式批准发布,于6月25日开始实施。”潘立军表示,该标准填补了唐山钢铁工业研学旅行基地领域无专项标准的空白,对推动钢铁工业研学旅行基地建设与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未来,基地将重点打造钢铁科技互动体验园、生态自然宣展厅、鸟类救助繁育站等项目,形成富有特色的工业旅游研学产品体系。


吉林省科技馆、伪满皇宫博物院:

增强参与互动 激发探索热情

费  菲

“为满足校园科普教学,吉林省科技馆依照中小学生教学课标开发了全新科普教学内容,撰写‘科技馆里的科学世界’系列教科书,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并与40多家学校签订了馆校合作协议。”吉林省科技馆馆长郝鹤介绍。

吉林省科技馆展示以科技与梦想为主题,下设“梦想的摇篮”“智慧的阶梯”“创造的辉煌”“我们的未来不是梦”4个主题展区,是一座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科技馆。学生们可在科技馆内参观、体验各种高科技展品,亲身感受科技的奥妙。日前,李女士和女儿一起参加了吉林省科技馆的研学课程,她表示,在课余时间带孩子和科学来一次亲密接触,确实不虚此行。

▲ 在伪满皇宫博物院,参加研学的孩子们穿着相关服装再现当年历史。

据了解,吉林省青年商务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成立研学团队,专门从事研学产品的研发及落地实施,其中就包括为吉林省科技馆定制的以“梦在前方,路在脚下;青春永在,强国有我”为主题的研学课程。该公司副总经理、研学指导师李静洋表示,吉林省科技馆的研学课程让遥远而抽象的科技知识以可玩、可参与、可体验的形式展现出来,满足孩子的科学梦想,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与此同时,科技馆拥有足够大的空间资源,可组织学生开展互动,在体验和实践中了解中国古代的智慧结晶以及祖国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李静洋建议教育部门培养更多兼具丰富专业能力与实践经验的研学导师,为研学旅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值得一提的还有位于吉林省长春市的伪满皇宫博物院。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该博物院依托其文化资源和城市历史文化,积极策划开展体验性、研究性的研学课程和活动。2018年,该院推出的“长春故事”系列青少年教育课程获得“中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优秀案例推介展示活动十佳教学设计奖”。这一课程以探寻历史遗迹、讲述城市故事为主题,注重城市历史知识的植入与学校社会、历史、地理、品德等多门课程的关联,围绕学生关注点、兴趣点设计课程和活动,加强研学教育的参与性与互动性。

据伪满皇宫博物院产业发展部主任王艺学介绍,“长春故事——城市历史研学行”自启动以来,得到吉林省广大师生、家长的喜爱和积极参与。长春市第三十中学、长春市第十九中学、东北师大附中明珠校区、吉林大学附属中学、白城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吉林省卓耀研学实践基地等学校和机构都与博物院建立了研学教育合作关系。在研学过程中,同学们得以深入了解伪满洲国成立的历史背景、末代皇帝溥仪的风雨人生。在看完短片《新京梦碎》后,孩子们还可穿上相关服装,共同走进那段历史,感悟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发愤图强的光辉历程,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王艺学表示,希望今后博物院开发的研学课程,能够多渠道走进长春市各中小学,让更多青少年了解长春故事。


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

利用特色资源 寻求情感归属

朱  萌  本报驻山西记者  郭志清


“来这里领上加盖迁移省份印章的‘凭照川资’,带上路上吃的干粮就可以走了!”穿着古代服饰的“官兵”边敲锣边吆喝。这是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简称“洪桐大槐树景区”)举办的“重走移民路”活动,让游客可以真切体验祖先当年从这里迁移的情形。

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期间,为了均衡人口、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百万人,移民需要在山西洪洞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时至今日,在山东、河北、安徽等地,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的洪洞大槐树景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也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寻根”和“祭祖”是景区的主题。2018年10月,洪洞大槐树景区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近年来,景区立足深厚的根祖文化底蕴,围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槐树祭祖习俗”及孝德文化资源,积极开拓研学游新产品,全力打造以研学旅行为主的全域旅游品牌,海内外研学游团队纷至沓来。

▲ 学生在洪洞大槐树景区参加研学活动

作为新建复原型景区,尽管洪洞大槐树景区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但缺乏自然资源的依托,研学旅游的受众人群较窄。为克服这一短板,洪桐大槐树景区以姓氏为脉络,将宏观的祭祖仪式浓缩至家族姓氏文化中,再由姓氏文化延展到家国文化和爱国主义情怀的多元体验中,赋予传统文化更多现实意义。

“研学+非遗传承”。洪洞大槐树景区将大槐树祭祖习俗进行常态化活态展演。在根字影壁、祭祖广场、古大槐树处等重要景点,研学游团队进行团体祭拜;献殿每天定时上演传统祭祀活动,让青少年学生深度体验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水乳交融”。

“研学+孝德体验”。古大槐树处茶室特设“孝亲堂”,由工作人员引导孩子拜谢父母养育之恩,向父母敬孝心茶,加强孩子对尊亲奉孝美德的理解和认知,使孝德家风薪火相传。移民实证展览馆内播放家风家训视频和亲子拓印技法视频,学生可在此体验古老的拓印技艺。

“研学+爱国教育”。作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洪洞大槐树景区将爱国主义教育列为研学游课程的一项重点内容。移民实证展览馆影视厅推出“红色经典电影展播月”活动,宣传革命故事,引导学生传承革命精神。

“研学+演艺体验”。洪洞大槐树景区每天推出10余场精彩演出,供游客免费观看。学生可参与《大槐树移民实景演出》,感受先祖背井离乡、移民垦荒、开疆拓土的创业艰辛;可在互动交流剧《开门迎亲》《传统婚庆》中扮演相关角色;还可在《魁星点斗》里体验一把“中榜”瘾,在《家国情槐》中感悟民族大义……

通过对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多次利用,洪桐大槐树景区在研学旅游基地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对此,“游山西·读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线路考察团专家史善峰认为,洪洞大槐树景区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场景非常适合设计融入场景式研学体验,可以利用特色资源打造一流产品。设计研学课程时,除了跟着老师学习,还可以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输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同时,通过展览、表演等满足大家角色代入、情感表达、心灵归属的需求。趣邦文旅总经理汪琰也提出,可将研学内容和学校的知识传授相结合,比如老师先讲解大槐树的历史知识,再带领学生到景点参观;学生们担任讲解员,向其他游客讲述对景点的理解和感受。

“我们正在围绕文化旅游进行多角度的产品开发,而研学游是景区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产品。”洪洞大槐树景区总经理王宏健表示,“景区将持续推进‘游山西·读历史·讲好大槐树故事’活动,开发更多研学旅游内容,为青少年讲好精彩的大槐树故事。”



山东东阿阿胶世界景区、淄博齐文化博物院:

聚焦“品质化”“特色化”

本报驻山东记者  孙丛丛


7月初,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的阿胶世界景区迎来全国各地中小学校的研学团队。在研学导师带领下,研学团队成员走进东阿阿胶城、中国阿胶博物馆、东阿阿胶体验工厂、毛驴博物馆等地,在参与研学课程、进行实地探访的过程中,了解、体悟中医药养生文化的博大内涵。

东阿阿胶城内保存了炼制贡胶使用的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阿胶井,围绕在阿胶井旁,学生们专注地聆听传奇故事、体验非遗技艺;在中国阿胶博物馆展厅,学生们通过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领略阿胶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变;景区核心区域东阿阿胶体验工厂包括阿胶探秘长廊、飞行影院、幻影剧场等体验项目,将阿胶生产场景融入互动体验,配合智能机器人、全息投影、4D等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们感受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碰撞”;走进毛驴博物馆,学生们从毛驴模型、化石、史料入手,了解毛驴的起源、进化、品种、应用等,近距离观察其生活习性……

▲ 在齐文化博物院“鞠世无双”研学课上,学生参加球场“对抗”。

阿胶世界景区工作人员介绍,2020年11月,该景区被认定为全国研学旅行基地。近年来,景区着力打造了一批以“重体验、长见识、开眼界”为核心的研学课程,可面向学生、家长、老师等提供定制内容。此外,景区还配备体验酒店、养生美食等,为团队研学旅行提供配套支持。近3年来,已累计接待研学团队近6万人次。

位于淄博市临淄区的齐文化博物院,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在这里,精美的文物、厚重的历史除了吸引众多游客,还吸引了络绎不绝的研学团队。齐文化博物院院长马国庆介绍,齐文化博物院自2016年对外开放以来,迎来了研学旅行的“井喷式”发展,除淄博本地中小学校学生外,山东各地及省外研学旅行团队慕名而来,火爆时每天可接待3000余人。

当地开展研学旅行的核心吸引力何来?据了解,在齐故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临淄,“一城二十馆”博物馆群是十分“吸睛”的文化地标,这些文博场馆集收藏、展陈、游览、休闲、娱乐等诸多功能于一体,放下“高雅殿堂”身段,以接地气的面貌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依托资源集聚优势和丰富馆藏,齐文化博物院成立了由10余人组成的策划团队,打造“足下春秋行”齐文化研学游品牌,开辟“研学小课堂”,推出“齐有此礼”“见贤思齐”“齐有拓哉”“鞠世无双”等一系列研学课程。这些课程注重情景式、体验式、趣味式讲解互动,培养未成年人的实践能力。比如,“见贤思齐”是了解齐文化的基础研学课程,通过让学生们动手制作竹简、亲笔书写名篇佳句,了解文字载体的发展历史;“齐有拓哉”是以齐瓦当为载体进行拓印体验,引导学生们在方寸之间拓古知今,从历史中展望未来。

“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的推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文化、旅游、交通、安全等多部门共同参与,但如何加强联动、形成合力,尚需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学校、家长等也不能被动等待体系完善,需与各方力量配合,形成良性互动。”马国庆表示,下一步,齐文化博物院将延续“足下春秋行”品牌建设理念,立足丰厚资源和用户需求,厘清业界发展中的困境问题,不断丰富课程体系和学生研学体验,帮助他们通过广泛多元、生动有趣的实践,实现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图片均由受访单位提供)


专家点评


魏云

国研智库旅游研究院院长


研学基地(营地)是研学旅游的一个载体。一方面,现有的一些资源单位作为研学基地,可与景区旅游项目相结合,解决客源平衡问题,例如亲子主题的旅游景区,工作日会比较冷清,如果学校能够组织学生在工作日来研学参观,可与平时假期旅游旺季的游客形成互补;另一方面,研学基地(营地)可从餐饮、住宿等方面提供更加充足、稳定的服务保障,更好地组织课程学习。


目前国内有不少特色研学基地,在文化主题方面表现较为突出,例如安徽马鞍山采石矶景区,深入挖掘诗词文化特色,打造诗歌研学基地;湖南桃花源景区依据深厚传统文化积淀,推出“快乐国学”研学课程等,都给人深刻印象。


众多研学基地(营地)未来要持续健康发展,课程是根本,导师是关键。首先,研学课程的开发要兼顾知识的准确性、深度和趣味性,这可能需要引入更专业的课程设计者,不断进行课程的完善、规范、升级;其次,形成高水平的研学导师队伍,一些偏远地区的研学基地可能在师资力量方面比较匮乏,但导师其实是研学体系中极其关键的一环,对此,可通过引入兼职博士、高素质义务讲解者来解决;此外,一定要避免只研不学、只学不旅等现象,将研学和旅游深度融合,同时,要避免主题同质化,现在很多研学基地纷纷打出“国学牌”“生态牌”,却未能真正将研学课程与当地特色相结合,还需要深入挖掘资源特点及相关主题,开展差异化竞争。


唐承财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青海民族大学旅游学院特聘教授


研学基地(营地)作为研学游的载体和依托,串联起不同的研学线路。目前,研学游热度不断提升,研学基地(营地)也受到教育、文化和旅游等部门及相关组织的重视,得到学校、家长的高度关注,发展势头迅猛、市场潜力很大。但与此同时,全国各地数量众多的研学基地(营地)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既有非常不错的精品,也有只停留在概念层面、有名无实的产品,还需从多方面进行规范。


在相对固定的研学基地(营地),研学团队更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实践,感悟和体会到更核心、内在的东西。因此,研学基地(营地)一定要做好规划设计,将内容做深、做实、做好,让研学者真正得到深入的体验和参与。在进行课程和活动设计时,首先一定要做到“研学”与“旅游”深度结合,避免只游不学、让研学成为噱头;其次,课程和活动要紧紧围绕主题不偏离,保证专业性,做好价值理念引领,并尽量做到与周边环境相结合、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以现在比较火爆的红色旅游为例,一些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可依托文化和旅游部推出的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根据自身资源特色融入其中、发挥作用;在产品供给方面,则要注意内容的把握和风格的统一,推出具有方向性指引、符合市场需求的红色研学课程和活动,而不仅仅是参观、宣誓等一些模式化的内容。又如,在组织设计生态主题的研学旅游课程与活动时,可注意与现代生活中的主流价值观以及人们息息相关的问题相结合,包括引导研学团队在深入学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同时,以身作则进行绿色消费、开展光盘行动,真正实现研学目标并令其持续发挥作用。


目前,研学基地(营地)的主体受众是中小学生,针对他们特点开发设计的课程活动,要保证更优质的师资力量、确保安全性、注意把握好时间等。当然,针对高校学生、“银发市场”等细分市场的研学旅游产品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无论如何,研学基地(营地)建设都需要更多专业人士的参与指导,也需要进一步发挥政府的作用,建立更加规范的引导和评估体系。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