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头条河北石家庄讯:“海娃海娃赶紧跑啊,不要回头看羊羔啊!”14岁儿童团长海娃送“鸡毛信”的故事,想来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一位曾送过“鸡毛信”、参加过地道战的抗日战士肖建民,虽然,他已去逝30年,但是他抗日爱国、不屈不饶的战斗事迹依然在宁陵大地和他的故乡河北省武邑县广为传颂。
暴行激发爱国志
肖建民,1923年生于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肖桥头村,在家排行老二。刚出生时,父母害怕孩子难养活,什么结实叫什么,给大儿子起名里带铜,给他起名就叫胜铜。他自幼聪颖好学,爱憎分明。日寇的暴行使他刻骨铭心。据肖建民的侄孙肖斌回忆;听爷爷们说,日寇来侵肖桥头村时,日本官问村人这是什么村?回答“吴桥头”。翻译官翻译后,日寇认为无头不吉利,不敢停留。又到一村一问,回答叫“肖桥头”。肖字与削谐音,日寇认为还不吉利,赶紧又走。又去一村一问,答是"刘桥头”。刘与留同音,感到安全,日寇便停下来。原来,肖桥头只是当地八个桥头的一个,还有孟桥头、李桥头、吴桥头,是地名谐音吓走了日寇。谁料,当天夜里,残无人性的鬼子竟支起小钢炮,对吴桥头、肖桥头就是一阵狂轰滥炸,吴桥头村被炸毁一半,两个村的老百姓死伤约有上百人。目睹日寇暴行,幼小的肖建民暗下决心,坚决把日寇赶出中国!随后,他参加了村里的儿童团。
14岁送过“鸡毛信”
1937年底,八路军129师来到武邑一带开辟冀南抗日根据地,武邑县建立了抗日战争总动员委员会。14岁的肖建民,参加了儿童团。军民挖地道时,他自动站岗放哨,查问可疑行人。他多次冒着危险,为八路军游击队传送文件情报、散发抗日传单,送鸡毛信。有时在夜里,有时需走三、四里路。遇到危险,他凭着机智勇敢,每每化险为夷。他或是装聋作哑,或是扮成傻子,浑身腌臜,骗过敌人,完成任务,多次受到领导的夸奖。1938年,他加入了中共冀南区五地委领导的武邑县大队。在一次战斗中,他被日寇抓住,敌人对他严刑拷打,灌辣椒水等。但肖建民意志刚强,坚贞不屈,始终没有吐露县大队的任何信息,日寇也无可奈何。后来,双方交换战俘,他得以归队。
曾为首长马前卒
解放战争时期,李先念任中南局第二书记,兼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区司令员,率领第十二纵队深入河北南部。因为当时部队人才奇缺,肖建民又文才出众,部队便安排他跟随李先念。在李先念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谈判时,他曾和其他人员一起担任保卫工作。后来,董必武来冀南指导解放战争,部队又安排他为董必武当警卫员。有次,董必武去街上理发,他与两位警卫员在门外警戒。因剃刀不利,理发匠磨了几次,在空中比划了几下,引起了他们警卫人员的警觉,人心难测,理发匠是否借理发对首长不利?于是,三人"嗖"地一下进屋,几把短枪对准了理发匠,把理发匠吓得几天卧床不起。后经过证实,董老也发现的确是场误会,事后便领着肖建民带着礼物去理发店致歉,好言安慰理发匠。“理发”事件竟成了多年后肖建民去北京面见董老的“信物”。
大军南下留宁陵1947年6月,肖建民随刘邓大军南下。因战时宁陵工作需要,他服从组织安排,中途留在宁陵县,任三区指导员,与宋大德、马金三一起剿匪反霸。解放战争时期,曾和宋大德等人一起多次率部与国民党县武装大队丁新朝打游击,打了许多恶仗。解放后,肖建民首任宁陵县卫生院院长,又任卫生科长。1955年,他受到不公平待遇,后经董必武同志证实、批准,终于于1981年撤销原来的错误处分,恢复党籍,恢复原工资级别行政十八级。上世纪七十年代,他仍与战争时期的老领导、老战友,如陈再道、王任重、刘建章、马国瑞、索天桥、王干国、国伯刚、国芸等保持着联系。1991年11月份病逝,享年68岁。(夏金明 梁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