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基层 » 正文

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西部在行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6-20  浏览次数:178596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付远书 宾阳 秦毅 崔娜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发展、提高服务质量和效能,西部各省区市近年来一直在积极行动。本版选取四川、广西、陕西、宁夏四地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的相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 付远书 宾阳 秦毅 崔娜

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发展、提高服务质量和效能,西部各省区市近年来一直在积极行动。本版选取四川、广西、陕西、宁夏四地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的相关政策、创新举措和实际成效,借此展示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现状。


四川:

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注入新动力

为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2018年初,四川省安排下达11亿元用于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在巨大的财政投入之下,如何快速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成为摆在文旅部门面前的问题。为此,3年来,四川各地因地制宜制定了不少提升效率的措施计划,脚踏实地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注入动力。一个个看似简单的举措背后,是四川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的轨迹。


▲ 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超市现场人山人海


01

创新机制 一切以群众为出发点


文化站是否按时开放?人员、经费、活动和社会评价如何正确实施有效监管?如今在成都,由当地文旅部门研发的“文化e管家——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管理平台”因实现对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开展大数据动态监管,每季度分析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开展监测数据并进行全市通报,有效破解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开展动态监管难题。这也倒逼基层政府主导、督促镇街文化站服务提质增效并形成良性的竞争循环机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监管虽有了力度,但群众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服务?“农民文化理事会”的成立成为四川开展公共文化阵地“共建共管共用”机制的一次探索。在宜宾市珙县,“农民文化理事会”以“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方式,由县政府提供必要的资金奖补,将以往相对单一、小型的节日活动升级为综合性群众“大舞台”,在丰富多彩的菜单式文化活动中,人民群众当主角,文化权益得到有力保障。

▲ 央视“村晚”在四川丹棱民间众筹文化大院举办

无独有偶。2015年,按照“政府引导、社会自办、共建共享、服务群众”的建设路子,四川省丹棱县利用“引导民间众筹文化大院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300万元奖补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投资3600万元,完成了100个民间众筹文化大院的建设,成为造福民生的大创举。


02

整合力量 盘活基层文化资源


2017年3月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提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近年来,不论是购买社会服务还是整合社会资源,四川都在不断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办文化”中来,更好地满足群众不断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直以来,文化专干自身文化艺术素养有限、工资待遇低、奖惩机制不完善、流动性大等困难也阻碍了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的提升。为解决这些问题,四川省崇州市通过竞争性谈判方式采购乡镇文化院坝(综合文化站)“基本文化服务包”,投入资金聘请社会化专业文化服务组织担任全市2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文化管家”,根据可量化的责任清单考核文化院坝管理、业务、事务等服务。这一“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服务方式赢得了群众点赞。

作为成都市成华区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的示范点位,二仙桥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创新推行“一元租金”,成功导入四川省歌舞剧院等30余家优质社会组织和企业,打造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百姓大舞台”和传统文化展示平台,以“资源换服务”“公益+低偿”等模式为辖区群众提供全链条文化服务。曾经的“老破旧”区域成为兼具历史和现代气息的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的时尚区。

公共文化服务归根结底是以人为本。在人员编制少、专业人才不够的情况下,四川省文旅部门突破向编制要人的传统思维,以全省志愿者队伍建设为抓手,直接由省财政安排5600万元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方式,招募省内各地热心公益、甘于奉献、群众认可的大学生村官、群众文艺骨干和文化能人等4.62万名,将文化服务的“种子”撒向了四川省所有行政村。


03

打开局面 推动区域联动同城发展


设立在乐山大佛附近的嘉州长卷景区内的乐山市图书馆天街分馆如今成为游客停留歇脚的好去处。作为第三批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地区,乐山借助旅游资源,以优质文化服务提升百姓和游客的满意度,为公共文化服务如何推进文旅融合打开了局面。

在成都,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也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通过加强对全市“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创新发展指导,成都已经打造出了“崇州竹艺村”“蒲江明月村”“郫都战旗村”等“明星村”文旅融合发展样本。

在“十四五”规划中,四川公共文化服务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重大战略背景下,将视野放在了区域联动同城发展。

成都迈出了第一步。2020年,成都已先后与重庆及四川省内各市州共同举办第六届中国诗歌节、“成渝地·巴蜀情”成渝地区文旅公共服务采购大会等活动。未来,成都还将发挥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作用,建立与重庆、德阳、眉山、资阳等区域城市的常态化合作交流机制,推动城市间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



广西:

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 5月23日,“党旗高高飘扬·文兴广西”第五届5·23全民艺术普及日系列活动在北海启动。郭凯倩 摄

“十三五”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美术馆免费开放规范化、服务项目品牌化、文化活动常态化、文化服务均等化,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截至2020年,广西共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4295个,行政村覆盖率达99.5%,创造了欠发达地区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广西经验。全区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达到25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共1173个,公共图书馆共115个,文化馆共124个,基本实现设区市有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博物馆,县(市、区)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有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目标。全区有1.7万余支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和1.3万余支文化志愿者服务队活跃在基层一线;1.2万多支村(社区)文艺队和体育队丰富乡村文化体育生活,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钦州动车站创建全国首家公共图书馆“高铁读书驿站”,创新推出“走读广西”文旅融合品牌。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几年来,广西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突出政策引导,强化制度保障。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管理的通知》《关于开展广西边境地区“文化睦邻”示范带建设工作方案》等文件,积极推进了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全区各级政府加大资金筹措和保障力度,深入实施全区五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工程。2018年至2020年自治区财政7.109亿元,新建、改扩建了26个县级图书馆、27个文化馆、21个博物馆和12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

与此同时,提升服务效能,推进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目前,全区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美术馆均向群众实施“零门槛”免费开放。其中,2019年全区公共图书馆年流通2113万人次,全区文化馆(站)年服务2800万人次。加强品牌建设,推进文化惠民。近年来,广西打造了“5·23广西全民艺术普及日”系列活动、“魅力北部湾”系列活动、广西广场舞大赛等品牌活动。全区共组建文艺志愿服务团(队)281个,建立了覆盖全面的文艺志愿服务网络体系。强化示范引领,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在“十二五”来宾市、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成功创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的基础上,“十三五”期间,玉林市、防城港市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柳州市鱼峰区、桂林市临桂区、柳州市柳南区、北海市则打造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然而,由于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受历史欠账及财政财力所限,目前全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仍不够完善,全区尚有部分市县文化馆、公共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未达标,有13个城区还没有公共图书馆。同时,基层人才比较缺乏,设施设备比较落后,活动经费不足,服务效能有待提高等。

针对现有问题,“十四五”期间,广西将继续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覆盖率;实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到2025年,设区市建有达标的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博物馆,县(市、区)建有达标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建有达标的综合文化站;总结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序引导公共文化设施向居住较集中、人口数量较多、群众文化需求旺盛的自然村屯延伸;开展社区综合文化中心试点建设,对群众文化需求旺盛、人口数量较多、周边文化设施配套不足的城市居住区建设城市书屋、文体小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按照规划,“十四五”期间,广西将推动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和文化惠民品牌建设。包括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设广西民族剧院、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中心、自治区少儿图书馆、左右江流域旧石器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建设社区文化中心,实现村文化中心建设向自然村屯延伸;开展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推动南宁市、柳州市、北海市、贵港市等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打造文化惠民演出品牌,如“送文艺精品下基层惠民演出”“百团千场下基层”“南国之声周末音乐会”“戏剧巡演月”“八桂舞蹈季”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推进戏曲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方面,广西将重点推进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东盟区域中心、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广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广西)、中华文化素材库(广西)、文化体验园、文化体验馆、国家文化专网(广西)、数字化文化生产线等。



陕西:

立足实际补短板 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近日,“建党百周年·唱响新时代”红色歌咏比赛大型文化活动在西安市新城区启动。 图为启动式上的红歌演唱。 秦毅 摄

▲ 由陕西省图书馆少年儿童馆、陕西实验话剧院共同主办的“党在我心中”陕西省小读者爱党颂党演讲视频展演活动。

“西部地区分布着全国37.98%的公共图书馆、42.24%的文化馆、30.09%的博物馆,以及全国42.5%的乡镇综合文化站,这些公共文化机构及其效能水平直接关乎全国数亿人民的美好生活。”长安大学副教授、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中心副主任金栋昌如是说。

“十四五”是全国上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5年,也是西部地区持续巩固“十三五”发展成果,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提升实效性的重要时期。其中,“加快补齐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短板”已被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列入“2021年工作计划及‘十四五’工作思路”。

据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加快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场馆的设施新建、改扩建的工程进度,推动公共文化场所提档升级;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做好免费开放,加快解决部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老旧、缺乏等问题;加大公共文化数字平台建设力度,支持各地开展黄河文化专题展馆等特色资源建设,打造公共文化数字精品资源;合力推动解决部分县区图书馆、文化馆无独立机构编制问题,不断提升服务效能等工作已经列入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

“十三五”以来,包括陕西在内的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要突破性进展。“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受地理区位、人口分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标准化和均等化水平相对较低、公共文化设施不达标或低水平达标比例偏高、与东中部地区发展差距持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尚不充足、县域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效能机制尚不充分等问题仍较为普遍,各级公共文化设施靠免费开放经费运转的基本面也没有发生根本变化。”金栋昌表示,这既是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弱项,也是“十四五”期间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着力攻关的主要领域。

对此,金栋昌建议,需要围绕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核心目标,做好如下工作:

一是要聚合用好重大战略契机,集中力量补设施短板。特别是注重整合“一带一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重大战略契机,将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纳入建设计划,并优先建设县区不达标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整体推动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二是要落实好各级主体责任,协同推动标准和综合保障。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效能发挥的关键和短板在县级总馆,总馆强则体系强、效能强。在西部地区县域财政自给能力普遍不充足的情况下,尤其需要调动好区县积极性,落实好区县政府的主体责任,以更高水平的标准化和均等化为着眼点,统筹用好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省市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和各级各类要素支持政策,切实形成撬动县域总分馆体系效能的区县中心。

三是要营造融合发展氛围,搞活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机制。西部地区在补短板的过程中需要以创新发展催生新动能、以深化改革激发新活力,要注重从文化和旅游及其与其他行业的融合互促中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新空间新场景,从社会力量中广纳多元主体参与建设和供给公共文化服务,全方位营造全社会共建共享公共文化服务的良性生态。

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立足陕西实际,主动适应新常态,加快改革创新和职能转变,不断增强发展动力、激发内部活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效能,力争到2025年,县级以上图书馆、文化馆全部达到三级以上标准,其中图书馆二级馆、一级馆占比达到45%以上,文化馆二级馆、一级馆占比达到50%以上。

“我们将扎实推进、加速开展公共文化场馆提升工程、公共文化数字化平台建设工程、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功能融合工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工程、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培育工程、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工程六大工程,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拓展服务范围,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相关负责同志表示。

“西部地区地理范围广、人口分布相对较少,既是文化资源富集区,又是我国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主要分布区,还是脱贫县的集中分布区。”金栋昌表示,西部地区“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只能是一条以补短板为前提、以提档升级为重心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从这一实际出发,就需要围绕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核心目标,整合资源和力量,加大投入保障,尽快推动形成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相匹配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


宁夏:

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建管用合力新局面

▲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百场”2021年全区“清凉宁夏”广场文化活动启动仪式现场。

《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指数报告(2019)》指出,东部地区省份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普遍较高,中部和西部地区省份的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为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正式发布,为各地公共文化服务具体实施标准提供重要依据。作为西北少数民族自治区,由于地理位置、人文环境等方面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宁夏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亟须在发展中谋改革、抓落实。

截至2017年,宁夏已建立了以省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为龙头,以市、县、区“三馆”为主体,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枢纽,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基础,以农民文化大院为补充的五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宁夏新建固原市“两馆”和隆德县等9个县级“两馆”、乡镇综合文化站40个、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266个,实施川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功能提升项目790个,在全国率先实现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固原市成功创建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区示范区创建率达到80%。平均每年“送戏下乡”演出2000余场,广场文化演出1800余场,形成了“欢乐宁夏”“清凉宁夏”等一批特色文化活动品牌。公共文化场馆年均免费开放服务群众120万人次以上。实施总分馆制建设,现已建成文化馆分馆87个、图书馆分馆132个。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持续推进,宁夏图书馆、宁夏文化馆、宁夏博物馆等15家单位组建理事会,选举产生理事会领导班子,制定理事会章程及人事、财务、绩效等相关配套管理制度。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能需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采访中发现,宁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实现全覆盖,但是建、管、用三者没有形成合力,同频发力不够。宁夏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总量还不足,供需错配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特别是一些基层文化设施服务效能较低,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内容和设备的配置、更新不够及时,公共文化设施经常性维护管理工作不到位;一些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难以保障常态化开放运行,存在重建轻用、设施闲置、资源配置错位、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为推动宁夏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从如下几方面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建、管、用合力新局面。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顶层设计。加快推进《宁夏“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建设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建设保护规划》《宁夏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以全面提档升级公共文化设施为抓手,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提升群众获得感。建设沙坡头区“两馆”,提升西夏区、惠农区、同心县“两馆”达标,修缮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积极协调财政部门,安排一定比例的公用经费,支持解决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冬季采暖和文化专管员补助经费的问题,确保常态化运行;加大考核力度,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免费开放服务纳入市县效能考核指标体系之中;积极引入五洲国际集团公司,投资建设一批公用文化设施,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加快推进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积极与宁夏编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联合开展调查研究,对组建理事会的公共文化机构,在内设机构、招聘补充工作人员、职称评定、实行绩效奖励等方面明确一定的自主权,使理事会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