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头条 » 正文

苏州塑造“江南文化”品牌打出文化产业倍增组合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6-14  浏览次数:168893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 李琤

▲  “江南文化”是苏州的最亮名片

今年1月,苏州市发布了包括《关于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的意见》《关于落实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的扶持政策》《“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苏州“运河十景”建设工作方案》等一系列重磅政策,从2021年到2023年,通过3年时间的努力,苏州将着力成为“江南文化”的核心叙述者、传播者和引领者,全面提升苏州在“江南文化”话语体系中的辐射力,建设古今辉映、特质鲜明、影响力强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苏州“江南文化”站到舞台重要位置能否如期实现?苏州如何通过打好组合拳,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脱颖而出?

“江南文化”

是苏州的灵魂底色和精神基因

苏州自古以来就被称为人间天堂,拥有人文荟萃的历史底蕴、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持续繁华的区位优势、特色鲜明的风土人情等,不但构成了苏州传统文化产业的资源特征,也为当下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今年年初,苏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全面打响“江南文化”品牌,重塑“江南文化”的核心地位,重筑苏州人民的精神家园,重现文化高地的灿烂辉煌。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表示:“‘江南文化’是苏州的最亮名片,找回‘江南文化’的精神基因,重塑‘江南文化’的金字招牌,苏州当仁不让、责无旁贷。”

如何找回“江南文化”的精神基因?苏州制定出台了《“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计划从2021年到2023年,持续推进“江南文化”品牌塑造十大工程,着力在“江南文化”挖掘与研究、展示与呈现、转化与发展、传播与推广上下功夫,努力使苏州成为“江南文化”的核心叙述者、传播者和引领者。作为十大工程之一,“运河十景”建设工程将恢复提升建设一批地标项目和标志景观,努力把大运河文化带苏州段建成“最精彩一段”。

打响“江南文化”品牌不能停留在口号上,经济基础是底层支撑,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底层驱动力。

2020年,苏州地区生产总值跨上2万亿元新台阶,位列全国第六位;财政收入2303亿元,跃居全国第四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8万亿元,稳居全国前三;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00多亿元,位居全国第七。2021年一季度完成GDP4724亿元,同比增长了21.1%。

自2017年2月成为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以来,苏州不断顺应文化和旅游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尤其是2020年以来,苏州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打造“姑苏八点半 舒心夜相伴”品牌,以繁荣发展夜间经济来丰富文旅消费内涵,促进消费回补。2020年,苏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52亿元,位列江苏省第一。

以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为抓手

在推进文化产业倍增发展的计划中,苏州再次拿出了“苏州速度”。今年以来,腾讯、阿里文娱、喜马拉雅、融创、恒大、复星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先后落户苏州,阿里大文娱苏州中心·周庄数字梦工厂、腾讯(苏州)数字产业基地、喜马拉雅长三角区域总部等一批重大项目先后开工建设,全市65个年度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超1200亿元。

在刚刚举办的以“文以载业 风起江南”为主题的苏州·中国文化产业峰会上,作为峰会举办地的苏州也拿出了满满的诚意。峰会现场发布《苏州文化发展白皮书》,系统梳理了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要素与基础,阐明了苏州市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空间格局、重点领域、主要措施和扶持政策,既有干货,又有态度,显示出苏州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决心和信心。

峰会发布的《苏州文旅产业招商说明》围绕苏州城市规划和资源特色,遴选出全市10个板块80个文化产业招商资源和载体,全方位展示了苏州丰厚的产业资源和广阔的产业前景,吸引更多优质企业来苏投资合作。

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会长、香港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张斌认为,今天的苏州已经拥有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经济基础,把现在的“留量”变成“流量”,让下一代的年轻人留在苏州,文化无疑是最具有吸引力的。

国内最早布局移动互联网和文化产业的技术驱动型基金华映资本的创始管理合伙人季薇认为,文化企业落地苏州有三大优势。第一,苏州有丰富的非遗资源,文化内涵底蕴非常深厚,这些历史传承下来的瑰宝可以提炼出独特的文化符号和当代特色的文化产品,结合数字化、产品化,让传统文化焕发年轻活力,吸引更多年轻人,将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第二,苏州是全国最强的制造业城市之一。新一代虚拟现实时代离不开智能硬件制造,数字化智能化也离不开制造业的强有力支撑,苏州为新一代智能软硬件行业提供了很好的落地基础。第三,苏州生活优越,消费领先,具有很多江南地域特别的文化消费方式和老字号,如果将新人群需求、新传播渠道与先进的品牌运营理念相结合,将产生很大的爆发力。

文化产业成为现代化重要战略支点

“十三五”期间,苏州全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4890多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预计可达5.37%。全市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9个、省级园区21个、上市文化企业10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050余家,涌现出了同程网络、和氏设计、友谊时光、大禹网络等一批全国知名的文创企业。

《关于落实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的扶持政策》中,明确了苏州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规模“市级财政每年投入1.5亿元,县级市(区)财政每年投入资金总额不少于1.5亿元”;同时设立规模10亿元的“苏州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对于新增头部平台型投资项目,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给予最高不超过1亿元的扶持资金;对首次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的企业,一次性奖励1000万元;设立规模达10亿元的苏州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以满足初创型、成长型、领军型文化企业的融资需求……

拿出真金白银,致力于打造最优的项目政策、企业政策、人才政策,苏州为文化产业提供最优营商环境。“进入新发展阶段,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苏州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重要战略支点。”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金洁表示,苏州将汇聚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力量,携手推动苏州文化产业大发展。

以姑苏区为例,姑苏区提出,每年将拿出不低于1.5亿元财政资金用于文化产业,并安排文旅消费专项资金2000万元,聚焦政策、空间、人才等核心要素,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保障。此外,加快古城更新步伐,利用古建老宅、闲置资源、老旧厂房拓展文化产业空间。

面向“十四五”,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如何行动?在苏州市“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树立了“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提升”的思路,实施数字文旅产业提升行动。聚焦“动漫游戏、影视、网络文化”等核心领域,构建以数字文化为龙头的“1+N”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发展内容和发展成效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

下一阶段,苏州市将着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将数字文化产业作为突破点,进一步扩大项目引育,优化载体建设,加大消费促进力度,做优夜间经济专属IP,建设更高水平的人文之城,再现苏州千年古城的灿烂辉煌。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