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党建 » 正文

建党100周年学习体会“释延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6-10  浏览次数:169141
核心提示:建党100周年学习体会佛教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益补充新密市超化寺 释延松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中央办公厅专门印发有《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中国共产

建党100周年学习体会

佛教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益补充

新密市超化寺  释延松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中央办公厅专门印发有《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标志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进入到贯彻落实的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应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积极作用,以强大的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具有深广的文化背景,可以说是中华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的提炼和升华。

    在中国优秀宗教文化中,佛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代表。佛教在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有着丰富的传统优势资源,有着发挥作用的广阔空间。佛教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具有适应性、一致性,能够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诸多有利条件,也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出的道德规范,同时也是佛教长期以来就坚持、倡导和弘扬的,这就决定了佛教在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比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国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和公民道德行为的本质属性。这不仅是中国佛教信众长期以来所倡导和弘扬的,而且他们在这些方面有一整套的理论。而且在其弘法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维护社会稳定的理论、方法和措施,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充满智慧。

    具体来说,佛教传入中国后,不论在教义还是制度乃至礼仪等方面都实现了中国化,并且深深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其中教义中有很多的理念都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与要求是一致的。如慈悲、中道等。

    佛教的慈悲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大乘佛教著名的论典《大智度论》中,对“慈悲”的解释是:“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是说,“慈”是给众生快乐的,“悲”是拔众生苦的。佛教提倡大慈大悲、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普度众生的博爱精神,也就是对待一切同体万物应平等对待。佛教的慈悲思想是平等观的延续和深化,对于我们当今社会倡导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关怀弱势群体,消除两极分化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同时佛教的慈悲思想也具有强大的广泛性和包容性,无论是谁,无论你的思维方式、情感特点和能力大小,只要愿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付出努力,都可以参与国家建设、分享建设成果以及共同实现人生价值。

    佛教的“中道”观念,指的就是不偏不倚的不二思想。“中道”实际是一种整体性的思想, 强调了万事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辨证统一的有机整体。这一思想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兼顾各方利益和协调各种关系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社会主义的道路,也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创新精神,这也与佛教中道思想的要求相一致。

    通过对佛教核心教义的阐释,我们可以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出的道德规范,同时也是佛教长期以来就坚持、倡导和弘扬的,这就决定了佛教在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比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国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和公民道德行为的本质属性。这不仅是中国佛教信众长期以来所倡导和弘扬的,而且他们在这些方面有一整套的理论。而且在其弘法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维护社会稳定的理论、方法和措施,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充满智慧。

    此外,这一点从当前佛教发展的方向也可以看出来。当前人间佛教是我国佛教发展的一面旗帜。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应努力建设人间佛教,并致力于实现人间净土。清末民初,我国出现“两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同时对佛教自身也造成了重大伤害。著名的高僧太虚大师曾发表有《中国现时学僧应取之态度》,提出要“根据佛学的真理,适应现代的社会”;在《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中倡导:“人间佛教,是表明并非教人离开人类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里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

    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继承了前人有关“人间佛教”的思想精华,并将之融入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他认为:“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是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就会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他还说:“在我们佛教徒看来,佛教‘人间净土’的思想同社会主义不矛盾。佛教徒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应当具有极大的信心和责任感。佛教的教义告诉我们要‘报国土恩,报众生恩’,要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己任。”

    与此同时,在台湾,人间佛教发展的更是迅速。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星云大师接续的人间佛教。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曾经说,如果把星云大师人间佛教思想与实践放在当代整个人类文化变迁格局之中进行观察,我们会发现,人间佛教是对佛教战略地位及其时代挑战与历史机遇进行深刻反思之后的智慧抉择。如果再将这种抉择放在整个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尤其是中国佛教发展史当中进行纵向的观察,我们则发现,人间佛教是中国佛教又一次重大转型,并与前两次重大转型遥相呼应,形成中国佛教的一种内在历史轨迹。中国佛教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过一千年的发展,到唐末以后实现了中国化转型,并最终与儒道两家圆融共处,形成稳定、和谐、有机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格局,又经过一年的延续,实现了大众化的转型。但,随着国门的打开,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结构的转型,西方文化的蜂拥而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实践,原有的儒释道三教并立互补、会通共存的文化格局迅速瓦解,新的文化格局在新的社会体制酝酿之时也正在形成之中,佛教的文化角色和文化定位也面临新的调整,中国佛教的文化安全与发展命运再次面临严峻的考验,其严重性可能并不亚于佛教进入中国之时。如果说佛教在传入中国并落地生根的历史进程中主要通过中国化和民众化来支撑起历史的命运,那当今中国佛教或许应该通过现代化、生活化、社会化、国际化等途径来实现其在新的文化格局中的文化角色和新的社会体制下的社会价值,这也就是人间佛教的抉择。

      总之,在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我们依然要发扬人间佛教的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构建人间净土。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意识到:佛教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益支撑,我们弘扬佛教文化,实际上也是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弘扬并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进一步,我们要认识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寺院,不仅要做到人人熟记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更要深刻、准确理解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成为广大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日常生活和修行的基本遵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佛教教义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更好地满足信教群众的信仰和文化需求;传播宗教正能量,倡导劝善伦理,推动道德建设,促进宗教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塑造展示佛教的良好形象。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