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头条 » 正文

贵州大扶贫中的脱贫攻坚故事系列报道之四十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6-09  浏览次数:178125
核心提示:“二妹”夫妻“牛司令”  汤国妹,不是“妹”,棱角分明,须发浓密,身体壮实,像极影星朱时茂。家贫辍学早,读过小学一年级,没有学名,40多年就用小名汤国妹。张二妹,才是“妹”,也因家贫无学名。“二妹”俩后


“二妹”夫妻“牛司令”


  汤国妹,不是“妹”,棱角分明,须发浓密,身体壮实,像极影星朱时茂。家贫辍学早,读过小学一年级,没有学名,40多年就用小名汤国妹。张二妹,才是“妹”,也因家贫无学名。“二妹”俩后来成夫妻,近年来夫妻俩建起养牛场,当上牛司令,过上好日子。

  虽有明星貌,却不知明星为何人,更没有明星脾气,只知每天身穿迷彩服,系上围腰侍弄一群牛。汤国妹勤劳厚道话不多,说起他的养牛经也是轻言细语。

  “喂养得好,一头牛一个月可长100斤,毛牛每斤20元,每月能找2000元,这还是保守算法。”汤国妹说,买牛靠“眼力”,养牛靠“喂功”,买瘦牛卖肥牛,养肥就卖才划算。汤国妹从小就当放牛娃,自有一套养牛经。

  “二妹”夫妻俩曾在外打拼多年,几年前返回家乡紫云猫营镇沙坎村猫猫坡组,用多年积蓄建起养牛场。

  “二妹”养牛有方法,圈舍通风干净少异味,饮料搭配恰当牛儿生长快。记者来到养牛场,只见汤国妹正用草料喂牛,张二妹在一旁拿着扫帚搞清扫,二人配合够默契。

  缺少文化,二人吃了不少苦 。“长期在外闯不是长久事,能赚点小钱,但孩子读书管不了,赚钱又有何用?”夫妇二人孩子多,大女儿在铜仁学院读书,最小的孩子已10岁,送到村外较好的一所小学上学。

  汤国妹自建牛圈,凭借父辈传授的看牛、认牛、估斤两等“牛经验”,开始买牛饲养,但个人实力毕竟弱,滚动发展见效慢。

  2017年,沙坎村在大力发展扶贫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时,主动找到汤国妹,村合作社与他合作发展养牛业,用扶贫量化资金50万元和产业自建到户资金15万元入股养牛场,带动65户贫困户增收。

  “二妹”得到村里充分信任,干劲倍增很感奋,马上将牛圈扩建成60头规模。“与村合作社的扶贫资金合作发展养牛产业,责任大,集体的钱是大家的钱,只有利润增加了才有钱给大家分。”汤国妹说,合作社入股的资金3年后还要照本还。

  夫妻俩又扩种了100多亩皇竹草,利用牛粪种草,以草养牛,循环利用,草茂牛壮。

  今年,沙坎村再次利用100万元扶贫资金入股“二妹”养牛场,汤国妹把养牛场扩大到120头规模,目前,存栏70多头。

  “干事情要讲诚信,村委会信任我们,才用扶贫资金来和我们合作,生怕牛有点闪失。”汤国妹说,“养牛一定要重视防疫,热天要保持牛棚通风,冷天防寒要关闭部分通风窗,牛粪要经常清理,每个环节都大意不得。”

  养牛场规模扩大,用工增加,汤国妹首先考虑到把贫困户请来养牛场务工。

  “汤国妹夫妇发展养牛业,自己通过养牛脱贫的同时,还带动100多户贫困户增收,这在沙坎群众中作了很好的示范。”猫营镇人大主席、沙坎村作战队长、村支书吴平说,汤国妹夫妇为人忠厚踏实,从不提过多、过分的条件,只知一心一意把牛养好。

  有了村合作社的资金和相关政策的支持,汤国妹夫妇养牛信心更足了。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