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头条 » 正文

“减负”声中谈美育|让孩子快乐成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6-06  浏览次数:158954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 :郑勤砚近年来,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出台减负令、禁补令,各地补课之风有所好转。“减负”不等于降低课程难度、让孩子无节制玩耍,而是指减去违背教育教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 :郑勤砚 

近年来,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出台减负令、禁补令,各地补课之风有所好转。“减负”不等于降低课程难度、让孩子无节制玩耍,而是指减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负担”。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应减去超出教学大纲的过多学科知识性的学习,加强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和创造力教育的美育。

在2019年首届全国少儿美展评审期间,我们特别针对参与展览的近8万名少年儿童展开了问卷调查和大数据分析。调查发现,小学组一至三年级的7至9岁儿童美术作品投稿量占比最高,达到44.05%,而初中组最低,投稿量占比8.15%。这说明现阶段热爱艺术并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和创作的孩子主要集中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此阶段课业压力较小,学生可以让美术兴趣自由发展。但是,为什么随着升学压力增加,孩子学习美术的兴趣急剧减少?在“减负”大背景下,作为教育者,我们究竟该给孩子什么样的艺术教育?美育教育又该如何有效缓解孩子压力?

早在1919年,蔡元培先生便提出“文化进步的国民,既然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艺术教育。”1967年,美国哈佛大学的纳尔逊·古德曼教授创立了“零点项目”理论与研究机构,倡导艺术思维的认知方式,推动科学与艺术对话,并建立以艺术教育为中心的校园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艺术对于人类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性。

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当天真可爱的孩子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便能通过画纸上简单幼稚的涂鸦,来传达自己对这个广阔世界的认识。那些原生的视觉形象,无不展现出儿童对于想象力的表现和审美的诉求。艺术学习有助于儿童形成缜密的思维与学习能力。通过艺术鉴赏,使儿童对艺术作品所采用的材料、呈现方式以及独特的细节产生兴趣。通过对多种艺术风格的观察,引导儿童认知艺术作品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情感表达与主题的关系、艺术家与作品的关系,可以建立起青少年儿童一种精细严密、跨学科式探索的学习模式。

我们曾经都是有创意的小孩,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有多少这样的特质被鼓励或保存下来,就决定了一个成年人的创意有多少。艺术教育最禁忌的是学生没有自己的想法,在艺术教学中,模仿和重复也成为影响学生创意性思维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在艺术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获得对学习目标与问题情境的了解,然后经由讨论、假设、比较、探索、试验等活动,主动寻求结果或答案,最后再按预定目标对结果予以评价。这一过程中,教师是资源提供者,是辅导员,是催化者,教师应引导并鼓励学生寻找答案,但不要直接提供答案。

在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儿童有充分的了解与关爱,这是艺术教学的基础,同时尊重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艺术教学绝对不是简单的手工制作或学习绘画简单的图形和实物,艺术课程的设计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而不仅仅是把教科书上的知识简单传递给学生。因此,儿童的兴趣、发明、想法,以及自己所经历的艺术史,都应该是学校安排艺术课程的参考和依据。艺术教学需要认真地对待每一位充满想象和经验丰富的儿童,以保存他们所展现的艺术家气息。真正好的艺术教育教师,应在课堂中带给孩子平实、朴素的美感,从心灵深处唤醒孩子充满童真、智慧的心灵。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让孩子快乐成长,对生活充满好奇与想象,对他人有善良和关怀的心,唤醒他们对世界、人性美的感悟。

艺术思维具有跳跃性、非线性的特点,艺术创作的过程又是自发性的个人经验和内心感受融合的过程。没有启发感的艺术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教师应鼓励孩子产生疑问和提出问题,因为发现问题便是创意的开始。艺术课程的教学概念不能固守不变,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训练他们思考的弹性,才能让他们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未来。

国人谈及教育,多强调天道酬勤的励志一面,诸如苏轼的“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再如汪洙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样的氛围,容易让孩子们将学习视为枯燥乏味的苦差事。若能将美育贯穿其中,将有效缓解孩子压力。美育的发展到成熟通常历经三个阶段:艺术技术教育——艺术素质教育——审美情感教育。中国的艺术教育目前正由艺术技术教育向艺术素质教育过渡,发展迟滞很大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艺术教育“被功利”了。有些学生选择艺术教育是为了高考加分或进入专业艺术院校,或是为了获奖成为升学“敲门砖”。不仅如此,我国的艺术教育还面临着两个极端:一是农村孩子们还在苦于没有美术教材、艺术课的专业教师;二是一些原本对艺术很感兴趣、很有天分的城市孩子,因为被家长过度强调“考级”等“艺术成绩”而最终丧失了对艺术的兴趣。被扭曲、功利化的艺术教育状况令人忧虑。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教育界已经深刻认识到忽视艺术教育问题的严重性。科学家也为振兴艺术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提出“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将艺术教育置于核心学科的重要地位。美国亚利桑那州公共教育局的督学汤姆·霍恩说∶“很多研究表明,沉浸在艺术之中的孩子考试成绩更好。”

与国内推崇数学、语文等学科不同,法国的幼儿教育更偏重音乐和美术,80%以上的幼儿课程都和美术有关。在俄罗斯,家长普遍重视对儿童艺术兴趣的培养,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的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让儿童从小就接受艺术的熏陶。日本的中小学教育注重实践,强调学生动手能力、活动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美育与艺术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从“纯粹艺术”教育中解脱出来,使学生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受中获得美感体验,并唤起他们的创造热情和审美感悟。只有有效发挥好艺术教育的作用,真正推进“减负”,才能让学生切实享受到“减负”给他们带来的实惠。 

(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