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头条 » 正文

博物馆:在恢复与重塑中共期崭新未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6-06  浏览次数:168997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程佳 李荣坤 张影又到了一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聚焦“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主题,探讨在世界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博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 程佳 李荣坤 张影 

又到了一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聚焦“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主题,探讨在世界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博物馆面向未来如何应对多重挑战,及时调整完善自身功能定位,积极探索博物馆发展的新方向、新模式、新方案,呼吁博物馆以创造性思维分享博物馆创造价值的新方法、新商业模型和解决方案,从而应对未来社会、经济和环境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回首过去,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各地博物馆在恢复与重塑中共期崭新的未来。



河南博物院:

留住历史根脉 传承中华文明


▲ 

河南博物院“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基本陈列现场   河南博物院供图

程 佳


从去年9月底主展馆新妆实力“圈粉”、文创产品“考古盲盒”火爆全网,到今年初《唐宫夜宴》吸睛无数、上榜全国清明十大热门景区,河南博物院已经成为热度居高不下的“打卡点”。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说:“河南博物院作为央地共建的国家级博物馆,肩负着保护、传承、弘扬中华文明、黄河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河南博物院及时推出“云”参观、“云”教育、“云”科普等数字文化产品,全面展现博物馆人的专业素养与社会担当。河南博物院与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移动、腾讯等单位开展合作,创新传播方式,推出线上展示,以最快速度整合现有数字资源,启动博物馆网上直播,搭建“云”展览、网上博物馆、虚拟博物馆,围绕主题展览、重点藏品、文物修复、华夏古乐、特色文创等开展系列“‘云’博物馆直播”,总观看人次177.6万,总曝光量5568万,为河南博物院陈列展览全面开放后的信息高质量传播提供了有益借鉴,开启了博物馆与公众交流的新渠道。

谈到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马萧林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不仅不能弱化博物馆服务社会的职能,更应创新方式方法,在探索新模式、发展新业态中体现责任与担当。”他介绍,要将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目标,不断激活创新力、增强凝聚力;探索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方式,针对各类观众推出融观赏、阐释、延伸、互动、智慧体验于一体的展陈形式;强化博物馆教育、华夏古乐展演等品牌效力;推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博物馆数字藏品资源;深挖文物内涵,丰富博物馆文创产品供给。

据了解,围绕“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河南博物院策划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4月26日,河南博物院联合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40余家文博机构,联动发起文博界的“寻找黄河大锦鲤”活动,相关主题活动正在实施或将陆续启动。依托“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基本陈列,继续推出“中原国学讲坛”专家讲座,还将组织专家、讲解员、志愿者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营开展主题宣讲。策划推出《盛世和乐——华夏古乐‘5·18国际博物馆日’专题音乐会》,面向青少年推出“黄河文化主题特约讲解”及“历史的音乐厅——华夏古乐进校园专题演出”。围绕“出彩中原——河南红色文化陈列”,举办“学党史助力中原出彩——河南红色文化有奖知识竞答”活动。同时,开设“党员红”义务讲解示范岗,推出公益讲解、教育互动、咨询引导、文明参观倡导等“红绶带”志愿服务,并开展志愿者招募活动,吸纳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参与博物馆文化服务。此外,“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将在河南新郑国际机场举办第七届河南省博物馆文创大赛获奖作品成果展、“考古盲盒全省游南阳站”暨河南省博物馆学会文创专委会年会、在新浪微博客户端开启“考古”话题征集活动、与百度直播一起推广“考古盲盒公益义卖活动”等一系列线上、线下文创推广活动。




中国丝绸博物馆:

让纺织品文物“活”起来


 

第四届“国丝汉服节·唐之雍容”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汉服之夜”环节成为活动最大亮点。 中国丝绸博物馆供图

李荣坤


专题性博物馆在当下社会发展中能起到哪些作用?这是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中国丝绸博物馆是纺织服饰类专题博物馆,也是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一直以来,中国丝绸博物馆在注重研究的同时大胆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模式。

近年来,中国丝绸博物馆不断开启新思考、提出新方案,赵丰深刻认识到博物馆需要推进全链条保护。2012年,中国丝绸博物馆专门建设了上下两层的纺织品文物修复展示馆,下层是保护修复空间,上层是陈列展示空间;前往考古现场实施抢救性保护,以应对建设工程的日益增多;将发掘品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测试,以弥补认知缺陷;根据需要修复纺织服饰,还原历史场景;为收藏及展示提供预防性保护设施,应对环境变化……

中国丝绸博物馆致力于纺织服装文化遗产的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与传承,有着丰富的历代服饰和现代时装藏品。2021年4月24日至25日,中国丝绸博物馆刮起了一阵精彩绝伦的“汉服风”,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包括情景剧演出、专题讲座、文物鉴赏、汉服之夜、银瀚论道等,同时还精心设置了手工艺集市、游园、以及“国丝十景”打卡互动等系列配套活动。

赵丰表示,情景剧演出不仅让观众沉浸在大唐的盛世风貌中,也感受到丝绸之路上的多民族交融和丝路精神。银瀚论道让行业学者、汉服研究团体齐聚一堂,从不同角度探讨新见和研究心得,为传统服饰文化爱好者搭建了一个学习、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4月29日,由中国丝绸博物馆和敦煌研究院在敦煌莫高窟石窟保护研究陈列中心举办了“敦煌丝绸展”。展览以敦煌丝绸的发现为起点,介绍了敦煌丝绸的发现、收藏、种类、用途、研究和修复,以及对敦煌出土夹缬、经帙、伞盖、经幡、刺绣等丝绸文物的传统制作工艺所开展的复原性研究。“展览还特别展出了复原成功的花卉纹绞编经帙,并在现场编织表演。”赵丰说。

对于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赵丰表示:“中国的博物馆已走过了最困难的阶段,我们要重新审视、思考博物馆的发展路径、模式和计划,中国丝绸博物馆会将全链条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抓手来推进工作。”

据悉,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后,中国丝绸博物馆还将陆续开展丰富的展览活动。6月18日至24日将举办“2021丝绸之路周”;9月将推出“衣尚自然:时尚的美和责任”展览,展览将强调服装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9月至10月将在第二届“天然染料双年展”期间发布“乾隆色谱”,该色谱注重将传统的天然染料和中国当代的时尚审美相结合;年末还将举办“时尚+手艺”为主题的时尚大展,届时,中国丝绸博物馆将持续和设计师、艺术家、企业、高校学者互动,推动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当代服装设计。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

打造具有浓郁侨元素的专题博物馆


▲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VR网上展馆第四展厅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供图

李荣坤


“历经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学会了如何保持距离,在受空间限制的情况下为交流、协作找到新方法。实践证明,后疫情时代,持续加速推进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应用‘云’技术和平台改变观展方式,不断探索与文艺、互联网、沉浸式体验等多个领域结合,将成为博物馆恢复与重塑的主线。”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馆长臧杰斌对博物馆的发展充满信心,他坚信,未来的博物馆必将更加精彩。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取得了突破:“云游侨博”直播品牌的创建。“云游侨博”直播品牌以多语种、多平台、成系列和突出国际视野、资源整合为特点,深受观众欢迎,品牌自推出以来,共完成直播33期64场节目,涵盖基本展直播、临展直播、巡展直播、博物馆日专题直播、侨乡直播等形式,累计在线观看量达2772.8万人次,观众覆盖69个国家和地区。VR网上博物馆的建成。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VR网上展馆运用720度VR全景技术,将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整体风貌完整呈现。截至5月13日,VR网上博物馆的浏览量为247万余人次,其中海外170万余人次,占总浏览量的68.8%。整合馆内及专委会成员单位馆藏资源,推出了《侨光异彩——藏品见证的侨史》网上涉侨藏品图文展示专栏。创作《侨爱中华》馆歌,推出MV,截至目前,播放量达到362万次。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将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开展一系列主题突出、形式多样的活动:在“博物馆日”前夕推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比赛。在中国博物馆协会华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中共党史与华侨史”专题培训班的基础上,由中国侨联主办、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等单位承办的“百年航程 赤子侨心——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于5月18日开展。同时,推出3款专属打卡印章,印章图案均选自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馆舍图案和重要藏品,以满足喜爱收集、打卡、做手账等观众的需求。整合馆内及专委会成员单位馆藏资源,让《侨光异彩——藏品见证的侨史》涉侨藏品网上图文展示,从线上走到线下,于5月18日出版成书。

对于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的发展方向,臧杰斌表示:“在恢复与重塑中,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将以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方式,努力推进观展方式创新,突出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的融合统一,将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5年发展规划落细落实,推动全国涉侨博物馆资源整合,推进分馆制度建设,打造具有浓郁侨元素、传播正能量、管理现代化的专题博物馆。”




四川红军第一村农耕博物馆:

传承农耕文化中的智慧


▲ 

四川红军第一村农耕博物馆外景   四川红军第一村农耕博物馆供图

张  影


红军第一村农耕博物馆坐落于四川红军第一村——蓬溪县大石镇牛角沟村。馆中收集了近现代农耕器具、民俗用具、民间手工艺品等600余件藏品。牛角沟村是旷继勋扛起红军起义旗帜的地方,在农耕博物馆可以看到革命时代留下的许多红色文化印迹。

农耕博物馆倾注了馆长刘西民的心血,馆中的600多件藏品,大多来源于他40余年的收藏。2020年12月,红军第一村农耕博物馆面向公众免费开放,据馆方数据,半年吸引了28万人次参观。“农民的木器、竹子编制的工具、绣花枕头……馆里的藏品浓缩了近现代农民的生活、劳作状态和发展过程。”说起这些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藏品,刘西民津津乐道。

谈及建立农耕博物馆的初衷,刘西民说,中国是农业大国,四川是农业大省,积累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和历史资源,老祖宗的很多智慧在农耕文化中得以体现,应该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牛角沟的红色基因存在于村民的血脉中。刘西民介绍,听闻他在筹建农耕博物馆,当地村民很高兴,送来了一些保存在老家的老物件。其中有些物件记录着在红色岁月中,当地百姓与红军水乳交融的革命情谊。博物馆后院有一口水井,据介绍,当年旷继勋带兵到这里喝的第一口水就是从这里打上来的。刘西民说,当年红军住在当地村民家里,与村民结下了很深的感情。牛角沟至今还保留着红军给村民修的猪圈、打的水井、垒的灶台等。这些遗址遗迹体现了红军的精神与风骨。

“最近参观的孩子比较多,‘五一’假期举办了一些亲子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们穿红军装,走红军路,讲红军故事,重温那段军民相依的历史岁月。”刘西民介绍。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刘西民要在馆内举办“鉴宝”活动,村民可以拿出家里的“宝贝”来现场鉴定年代、功能等,通过这些活动来记住乡村历史、弘扬农耕文化。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