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 奕品
庭前夭桃花,灼灼流芳菲。在人间最美的四月天,中国美术馆为观众献上了一次曼妙的“工笔季”,在这里不仅迎来了“第十一届全国工笔画作品展”,还同期展出了“中国美术馆典藏历代工笔画展”,以及工笔画大师、工艺美术教育家陈之佛艺术特展,这些展览从宋代到当代,全面呈现了工笔画发展、传承的脉络,一古一今,佳作辉映,蔚为大观。
5年一次的检阅
作为美术领域为数不多的全国级别大型届展,5年一届的全国工笔画大展经过前10届展览的有序组织和学术梳理,已然成为工笔画领域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品牌展览。“第十一届全国工笔画作品展”经过两年时间筹备,以“特邀名家”和“社会征集”两个单元,囊括全国工笔画精品力作400余件,全面呈现和检阅了近5年来中国工笔画发展的新趋势、新局面,以及在艺术观念、形式语言、表现手法和媒介材料的运用等方面所取得的最新创作实践与学术探索成果。
锦瑟华年系列——Hello北京(工笔画) 2008年 王冠军
展厅中,不乏久负盛名、为中国工笔画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老艺术家的力作、新作。如林凡的《过溪龙》、冯大中的《黄河朝晖》、萧玉田的《湘云眠芍》等。这些工笔画名家传承经典,以纯熟的技法和脍炙人口的内容夯实了现代工笔画发展的基础,如今新作笔力不老,巨制依然恢宏。而代表当代工笔画中流砥柱的中青年画家群体则注重自我情感和艺术精神的抒发与表现,从本质上把握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及时代性。如何家英的《舞之憩》用传统的取材视角和技术手段描绘现实生活;徐累的《石上浪》以精湛的渲染技法在绢本上创造美学图式;王冠军的《锦瑟华年系列——Hello北京》借用学院派的扎实造型能力诠释中国画的意境……这些作品代表着当代中国工笔画的学术高度,并以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审美意趣,在工笔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转型的路径上留下了探索和推进的轨迹。
“社会征集”单元同样佳作云集。其中,“优秀传承作品”可以看到画家们为坚守传统所做出的努力,如《逐梦为马 不负韶华》的作者刘金凯以细腻的笔法和传统的散点布局方式描绘了姿态各异的骏马,营造出安静又不失古韵的氛围;陈治康的《城南旧事》以学生宿舍为视界,绘制出“墨分五色”的单纯、古朴之美。“优秀创新作品”凸显了画家们在图像、观念、语言等方面的大胆创新,如吕懿的《家在暖阳里》通过灰色调和别致的画面布局,表现出审美的新趣味;张存玫的《踏莎行·跳花坡上》则充分运用矿物颜色的质地和造型意味,从侧面反映出当下少数民族如歌的生活质感。此外,丁奕翔的《正月》、张亮的《守护家园》、刘冬晔的《午后》和郝孝飞的《年年有余》等作品,以开放的态度、丰富的想象和广阔的视野拓展了工笔画创作的崭新维度和视界。“优秀新锐作品”的作者都是更为年轻的一代,许多画家还是在校的学生,他们的创作鲜活饱满,充满朝气和活力。如叶聪的《梦安九霄》、张亦杨的《风乍起》、莫睿的《意外》、俞海超的《晨风起》等作品,在借鉴传统之同时,有主见有选择地向西画学习,为中国工笔画的创新、创造提供了新鲜视角。
显然,工笔画发展至当下,在承接传统文脉、对接当代艺术、切入现实生活、引领审美时尚方面都有着自己的追求。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陈孟昕认为,一方面,当代工笔画具有鲜明的传统特质。工笔画在元代以前一直是中国绘画的主流形式,元代以后,由于文人写意画的兴起,使得工笔画的发展陷入了低潮,但在文人画所推崇的意向性、抒情性走向极致的同时,也反向促成了工笔画共享的核心特质的形成。时至今日,工笔画在文化视觉度上依然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质,比如色彩处理上讲究“色薄意厚”,在选景取势上追求意境的表达等。另一方面,当代工笔画彰显出新时代的文化张力。当代工笔画借鉴了西方绘画的色彩、造型,为更好地切入现实生活、表现艺术本体的生命进程和内生的情感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陈孟昕强调,今天的借鉴已有别于晚清后被动的中西融合,而是在保持民族性基础上的理性、自信的选择。可以说,工笔画具备应时顺势的可塑性与生长力。
“工笔”“意笔”各取所需
“尽精微而致广大”是当下工笔画最珍贵的精神内涵,这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哲学精神在工笔画上的折射。从“中国美术馆典藏历代工笔画展”中,我们便可管窥中国画“尽其精微”的手段,以及“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等命题的美学内涵。从晋唐人物画的工笔形态,到宋元山水画的小写意形态,再到明清花鸟画的大写意形态,无不显示出由重再现向重表现持续演变的绘画本体发展规律。表面上看,工笔与写意作为绘画样式的区别,可以视作再现与表现的不同侧重。然而只要稍作深入,便会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工笔的对立面其实不是写意,而是粗笔或率笔,写意的对立面也不是工笔,而是写形或写实。也就是说,工笔样式与写意样式一样,都可以各取所需地服务于再现或表现,都能够通过具象、意象、抽象的不同视觉呈现方式成就自我。在陈孟昕看来,工笔画之“工”不是“工匠”之“工”,而是一种“道”、一种规矩、一种方法、一种相对于写意画的创作态度。
翻开20世纪中国美术史,开创了工笔花鸟画的一代新风的陈之佛,便是融写意与装饰于一体,他的工笔画既有院体画的严谨、文人画的洒脱,又富有浓郁的现代装饰气息和艺术感染力。从中国美术馆特别策划的“三百年来或在斯——陈之佛绘画艺术特展”可以看到,其作品线条细劲严谨,工整有神;构图欹正相倚,疏密得宜;设色尚清雅、恬淡,毫无邋遢浑浊之虞;技法汲取古代诸家之长,取精用宏,开创“积水法”,在工笔画中增添了更富生机的写意成分,拓展了工笔花鸟画的艺术天地。他创作的花鸟画健枝舞动、带露迎风,体证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气韵生动之妙谛,使中华传统美学中冲淡雅致的审美品格和诗性气韵在花枝摇曳、禽鸟草虫的描绘中得以传承、绵延。
守护“写意”这一脉心灯
怒族鲜花节·生活如歌(工笔画) 2020年 陈孟昕
漫漫史程,以美生境,工者必先意。浩浩经典,记载着工与意的辩证关系,抒写了一代代艺术家以工求意的心路轨迹,以及审美嬗变的印记。“通过梳理出相对长期的中国工笔画时间线,让观众更清晰地看到中国工笔画虽然经历了与外来艺术或被动或主动或无意或有意的碰撞、学习、交融,却始终守护着‘写意’这一脉心灯代代相传。”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画家创作工笔画时,应通过渐行功夫由技入道,在细致的绘制过程中将情感融入对象与画面,以细致入微的表现建构超越形式语言的精神空间,营造出一个镌刻着工匠精神的写意世界。而工笔画的复兴,绝不限于语言形式的变革,而是上承传统思想文脉,下接世界艺术资源,巧妙地运用本土经验化解强势文化的植入,将“工”的境界与“写”的意象虚浑融渗,去实现那“化”的高妙之境。
如何在追求“工”的境界中以“笔”传“意”,把握好传统的工笔和现当代人文精神和绘画语言的关系?促成传统文脉与时代新象的有机结合,多层面、全方位地展示深入生活、抒写人民、讴歌时代的崭新画卷,当代工笔画家们或许能够通过此次古今交织的工笔盛宴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坐标,给出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