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 翟群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12月印发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要求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建设任务。2020年12月,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会召开,公布《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初步确定了45个国家重点项目,提出36项具体工作。
受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也稍稍放缓了脚步,进入2021年,长城沿线15省区市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继续稳步推进,尤其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今年底将完成整体建设。如何深刻理解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目标任务?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大类主体功能区在建设中具体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如何更好实现国家文化公园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 北京司马台长城 李佳霖 摄
四大类主体功能区该怎么建好
《建设方案》要求,坚持保护优先、强化传承,文化引领、彰显特色,总体设计、统筹规划,积极稳妥、改革创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文物和文化资源的整体布局、禀赋差异及周边人居环境、自然条件、配套设施等情况,重点建设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4类主体功能区。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主要目标任务是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大类的主体功能区建设。中央部署的各项建设任务是否落到了实处,也主要是看这四大类主体功能区的建设能否较好地完成。”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认为,管控保护区应该和长城保护规划确定的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相一致,或是说只能比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更大而不能小,不仅对长城文物的本体进行保护,还要对长城所在地的周边环境实施严格保护和管控。
主题展示区包括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特色展示点等展示空间。核心展示园是人们参观游览的地方,所以核心展示园既要位于国家级文物和文化资源的重点地段,还要交通便利。长城作为线性文化遗产,应把长城文化带上相关的各级文物资源串联起来,形成一条长城历史文化的集中展示带。主题展示区里还要有特色展示点,主要是一些有特殊文化意义或者体验价值但布局又较为分散的长城相关文物点。
文旅融合区主要是利用长城文物和文化资源的外溢辐射效应,推动长城区域的经济发展,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主体功能区。
在传统利用区,要适当控制大规模的生产经营活动,要逐步把不符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要求的设施和项目撤出这个地区。“传统利用区应该不是我们今天建设的内容,而是一代代的人在这个地区从事生产、生活形成的特色传统的一个区域。对传统利用区也是首先要保护这里的特色,同时要适度发展文化旅游以及特色生态产业。”董耀会说。
▲ 山西广武长城
抓牢“文化阐释”这条主线
《建设方案》中提到的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原则中,首先提出“保护优先、强化传承,文化引领、彰显特色”。“可以说强化文化传承是长城文化公园的关键词,这四大类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核心要求也是要做文化的阐释,只是在每一个区域中,阐释的载体和形式有所不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文旅研究中心主任邬东璠表示。她认为,管控保护区是用长城本体去阐释文化;主题展示区是用博物馆等形式,围绕着某个主题系统地进行文化阐释;文旅融合区则是以旅游产品为载体,将文化融入到旅游产品中作为阐释手段;传统利用区则是结合传统去阐释原本就属于长城文化一部分的、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因此要抓牢文化阐释这条主线,贯穿始终,而且四类主体功能区应该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而不是截然分开的。
“在实际建设中,对于主题展示功能区怎么建,目前除了建博物馆之外,还没有太多新的探索,而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修博物馆,它需要一定的客流量来支撑。甘肃临洮的做法是一种比较好的尝试,将承担主题展示功能的博物馆扩大到整个主题展示区的户外空间,利用游客中心以及这个遗址所在的场景,以户外的生态博物馆的方式做系统展示,避免了大的建设对遗址的影响以及使用的浪费。”她说。
董耀会认为,以文旅融合的方式,服务与彰显长城承载的中华民族的坚韧自强和文化自信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内容。这就需要我们思考:“什么样的技术方法和方式,才能做好长城这种特定的文化遗产的文旅融合发展?哪些旅游业态的标准和专业做法,有助于推动长城文旅融合发展?选择何种特定的形式和技术,通过旅游体验对长城文化遗产进行阐释与展示?涉及文化和旅游线路与产品的整合,需要统筹规划各类文化和旅游设施,包括接待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等。长城文化的阐释与展示,要与长城旅游整体产品开发及文化和旅游产品品牌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打造文化和旅游资源及产业要素高度融合的发展路径。”董耀会说。
长城历史文化研究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文化阐释的基础支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研究所研究员于冰认为,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其内涵需要更加厚实的考古研究支撑。“长城是以遗址形态为主的文化遗产,据统计,明以前的长城占调查认定长城资源的45%,明代长城中保存一般、较差、差和地面不见的点段占近90%。因此考古是认识长城的空间变迁、地形地貌利用、功能演变、修建分期、结构工艺、区域聚落景观影响等的基础,也有助于相关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及价值传播链条的延长,以更加科学丰富生动的内容和形式向游客阐释长城文化。例如,在游客普遍认知中,北京的长城是明代的,实际上北京长城很多是在北齐长城的基础之上延建的,但目前这方面的考古、研究比较少,所以对公众的展示也就更少。”她表示。
▲ 陕西明长城
让建设成果真正惠及广大民众
公众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最终服务对象,他们的认知度和满意度是公园建设效果的重要评价标准。于冰认为,应当加强需求侧细分研究和基准数据建设,以系统科学方式研究国家文化公园目标用户细分,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品设计等,从而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导向,突出不同长城资源的阐释传播特色。此外,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应当成为公共文化空间的主阵地,公园的公益性应该被突出,可以对某些地方旅游存在的过度商业化问题起到很好的纠偏作用,包括今后在运营中,如何不给财政增加太大负担的同时更好发动社区、社团等社会力量参与,都需要进行探索和创新。
长城作为规模超级庞大的线性遗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涉及15个省区市,建好用活国家文化公园,真正惠及广大民众,在加强长城文物本体保护和管控的前提下,还要做好“长城+”的大文章,如“长城+旅游休闲”“长城+青山绿水”“长城+乡村振兴”“长城+产业转型”等。“这些都需要在国家层面上进行谋篇布局与体制创新,突破传统部门和区域之间的壁垒,加强立法、空间规划、土地管理、机构人员、经费政策、执法督察等全方位协调联动,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可持续夯实制度基础。”于冰表示。对此她认为,北京市此前发布的《北京市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2018年—2035年)》,从城乡建设的顶层设计角度着眼,将长城文化带的发展定位确定为首都文化传承与生态安全屏障,就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做法。
长城沿线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历史上是农牧交错带分布区域,存在经济薄弱、基础设施差等现状。中国农业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所所长刘晴认为,要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文化高地的背景之下,将长城沿线区域经济发展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探索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下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新标杆、沿长城分布省市县树立跨区域农文旅融合的新模式,培育农旅带动长城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