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头条 » 正文

城市微更新|上海长宁:在家门口便是文化所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5-30  浏览次数:178889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黄艺芹▲ 在长宁文化艺术中心520剧场,“长宁星期音乐会”奏响曼妙旋律。5月7日19时15分,上海长宁文化艺术中心520剧场响起了乐迷期待的旋律。一场海派红色经典歌曲音乐会拉开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 黄艺芹 

▲ 在长宁文化艺术中心520剧场,“长宁星期音乐会”奏响曼妙旋律。

5月7日19时15分,上海长宁文化艺术中心520剧场响起了乐迷期待的旋律。一场海派红色经典歌曲音乐会拉开了长宁公共文化惠民项目——《长宁星期音乐会》2021年5月演出的帷幕,集合了《游击队之歌》《救亡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码头工人之歌》《长城谣》《渔光曲》等经典歌曲的音乐会,让观众直呼过瘾。而接下来,即将与观众见面的《庆祝建党百年中国手风琴作品专场音乐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未来歌唱家庆祝建党100周年音乐会》“党旗更鲜艳——民族音乐专场”等活动的门票则早已被约满。

经过多年耕耘的《长宁星期音乐会》,如今已不局限于剧场演出。“在商圈、绿地、地铁也能与其不约而遇。”长宁文化艺术中心党支部书记叶笑樱说,“演出的队伍则汇集了沪上各大知名乐团,让高雅艺术真正走进市民的生活。”

无论工作日还是节假日,走在长宁的大街小巷、楼宇商圈,不经意间就能邂逅一场高品质的文艺演出;在图书馆,借阅图书的同时还能与王安忆、王小鹰、陈丹燕等知名作家面对面畅谈文化热点;在家门口的社区文化微空间,即可欣赏一场精心布置的展览、参与各类文化互动体验课程……“家门之外便是文化所在”,精彩多元的文化供给如“源头活水”般不断涌现,如今成了上海长宁区居民的文化骄傲。

说起位于上海中心城区西部的长宁区,人们会想起红色文化与海派文化交汇的愚园路,集合了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程十发美术馆、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等文化场馆的虹桥路等。漫步于此,处处散发着的文化气息让人忘却了长宁本是上海16个行政区中面积最小的三个区之一。这里,人口密度高,土地资源紧缺。

在建设用地“总量锁定”的背景下,如何为文化开辟阵地?“通过城市微更新,秉持因地制宜、宜融则融原则,打造多个文化微空间。”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雷如是说。

以愚园路为例,这里从提升整体街区风貌、优化社区商业转型、建设公共文化空间、开展公益艺文活动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城市更新工作,多维度建设文、商、旅相融合的创新型历史风貌保护街区,共计更新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约3200平方米。2019年,愚园路城市更新工作开始向街巷里弄延伸,在微更新改造的同时,将故事商店、城市艺术生活季等文化内容、空间载体不断引进社区。

在新华路街道的新风村小区,社区公共文化客厅时常热闹非凡,不时传出居民的笑声。这里不仅有展出社区居民的生活故事的“社区影像展”,各类小型文化活动也层出不穷。与如今的宽敞明亮相比,这里原是拥挤局促的小区传达室。2018年,随着“睦邻微空间”改造项目的推进,使其摇身一变为“文化客厅”。“文化客厅”的落成凝聚起社区文化的共识,激发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令居民称赞。

为切实解决183个居民区基层文化活动室200平方米硬件面积不达标的难题,长宁区、街镇和居民区多方协调,通过房屋租赁、协议共建、打造多片区共享的3.5级活动室、改造升级原有公共空间功能等形式,打造百姓身边的文化新空间。同时,以图书馆、文化馆、社区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为主体,长宁将14家民营美术馆、博物馆及47个商场、公园绿地等城市公共休闲空间逐步纳入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并将幸福集荟等辖区内特色书店、白领中心、商业综合体、民间艺术空间等纳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先后共建成22个“艺空间”“阅空间”和“舞空间”,打造“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真正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

“离开水的鱼无法生存,没有鱼的水失去灵性。”方雷说,在越来越多文化微空间落成的同时,长宁借助完善的四级配送网络、总分馆制,完善公共文化内容供给。

早在2012年,长宁区便编制公共文化产品配送手册,建立起以配送手册为信息源、以项目化方式输出产品、以购买服务为对接渠道的公共文化项目配送服务机制。2019年,配送服务机制优化升级,配送手册增加了全区调研需求报告、六大制度汇编、优秀文化品牌项目案例、特色化菜单等内容,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产品配送的精准供给。

随后,长宁区又制定了《长宁区公共文化资源配送征集实施细则》,并以配送手册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产品内容供给线上服务平台。二期平台升级为“长宁区公共文化内容供给平台”,新增四级183个居民区活动室点单功能、需方额度管理、订单过程管理和提醒、辅导培训配送管理、电影配送管理、第三方巡查信息上传和数据管理、大数据分析、与市级配送平台系统对接、志愿者队伍管理等功能模块,实现供需双方更加便捷精准的“菜单式”和“订单式”服务。

四级配送体系的全面覆盖性、大数据平台的便捷性,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以虹桥街道为例,这里以社会化、市场化、项目化等多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开发了多项新的文化项目和服务内容。例如与上海电影译制厂合作举办走进社区——少儿配音培训和系列比赛;和上海芭蕾舞团合作举办了“芭蕾之友”系列培训及讲座;与宋庆龄陵园合作举办了“宋庆龄生平事迹展”;和刘海粟美术馆共同举办了“走近刘海粟美术馆”讲座等。“如今我们已和上海电影译制厂、昆曲澎派艺术研习中心、虹桥画院、爱满家等三四十家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组织)和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共计近60个项目,极大丰富了古北市民中心的文化内容,提升了活动质量,满足了中外居民的文化需求。”虹桥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主任、古北市民中心副主任袁程说。

据悉,2019年,长宁区在配送资源方面共征集了190家社会主体的747个项目,评选出169家单位的565项产品在通过初审后进入配送菜单。2020年,长宁区通过社会化招募和专家评审,共有350家社会主体的969个活动项目进入区级供给菜单,配送主体数量较之2019年实现翻番。天山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主任周荣感慨:“如今菜品品种多样化,综合社区需求,专家进一步把好‘品质关口’,一桌‘满汉全席’有效满足市民的繁杂‘口味’。”值得一提的是,长宁区还开发了国内首个基于人工智能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量化评估系统,在公共文化设施和社会场馆试点运行,以数据支撑文化资源精准配送,以数据驱动文化服务流程再造,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 树影婆娑,落叶盘旋,长宁黄金城道步行街银杏舞台拉开手风琴音乐节帷幕。

▲ 长宁金虹桥国际中心下沉式广场迎来精彩街艺演出,吸引市民游客驻足欣赏。

每到深秋,树影婆娑、落叶盘旋的长宁黄金城道步行街,手风琴艺术节总能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参与。琴声悠扬地穿梭在金黄的落叶间,绘制出一副浪漫的画卷。而金虹桥国际中心下沉式广场,如今成了街头艺人的演出场所。洋溢着青春气息的音符在此此起彼伏,为这一商业综合体披上绚丽“文化衣裳”的同时,也在诉说着这里“文化无所不在”的城市故事。

“下一步,长宁将继续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制度化、运行管理科学化、产品供给高效化。”中共上海市长宁区委副书记、代区长张伟表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