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何孙荪墨迹风景这边独好?
——读《秋高气爽——孙荪墨迹风景》
盛大林
孙广举(笔名孙荪)先生的《秋高气爽——孙荪墨迹风景》置于我的案头已经一月有余。读书写作之余,一有零碎时间,我就会捧起这本沉甸甸的大书。任意一幅作品,都是一处风景;随手翻开一页,即为风景一片。那种感觉,就像是游览著名景区,步移景换;每次赏读,都如饮佳酿,如沐春风。
这是孙公的第二部书法集。与第一部《孙荪墨迹风景》相比,这部《秋高气爽——孙荪墨迹风景》内容更加丰富、印制更加精良,艺术水平更是在“百尺竿头”又进了一步。线条遒劲,笔势开张,烟云满纸,意态豪俊,畅乎无流俗之气,萧然有林下之风。书中有一副行草对联:“右军书法晚乃善,庾信文章老更成。”此联用在孙公自己身上,其实就很合适。
著名书法家周俊杰先生曾经说过:“当今文人书法,孙公可执牛耳!”更有评论认为,即使置身于专业书法界,孙广举先生亦不遑多让!
孙公虽于幼时就爱好书法,但真正发力却是在花甲退休之后。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蔚然已成书法大家。缘何孙荪墨迹,风景这边独好?击节赞叹之余,我常陷于沉思。窃以为,大约有这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曰文学滋养。孙荪首先是一位文学家。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启,文学之风劲吹,他的系列散文如天女散花,惊艳了全国文学界,《云赋》一文甚至入选了全国统编的高中语文教科书。随之,他又涉足文学评论,学术专著《李准新论》引领了中原文论。作为河南文坛的领军人物之一,孙荪先生历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河南省文学院首任院长、《中原文化大典》总主编……这些头衔都是实至名归,绝非浪得虚名。
文学是艺术之母。敏锐的感知力和洞察力,可以探文学之幽,更能窥艺术之微。常人看似天书的书法理论,文学家领悟起来就容易得多。孙荪先生一入书法之门,既勤于临池,又频于思考。不过几年,他的书法论文《尚意一一中国书法艺术的本性》就入选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书学研讨会,并一举成为中书协会员。再过几年,一篇洋洋七千余言的《领会中国书法》又横空出世。这篇被誉为“当代《书谱》”的雄文被最权威的书法专业期刊《中国书法》全文发表,此即为《秋高气爽——孙荪墨迹风景》的“自序”。
“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一般来说,书家都是通过“技”的长期磨炼才能逐步摸索到“道”的门径。而孙荪先生的书法之路可能恰恰相反——即“道”的领悟早于或快于“技”的练习——明乎“道”,再练“技”,就像是习武有了秘笈,肯定事半功倍,一日千里。
二曰临池不辍。学习书法,必须临帖。即使已经悟道,练技亦不可少。古人法帖,凝聚着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书家的智慧和经验。“借前人之功法步入书法之道,看上去有点儿笨,实际上是捷径。”孙荪先生在《领会中国书法》中写道,“天赋可以助人更快更深地领会书法之道,但不能代替功力的磨炼。古人相信有学而不能者,而无不学而能者。”既谙其理,又见行动。他从王羲之《圣教序》入手,又取孙过庭《书谱》之草法,再从颜真卿、苏东坡等人的法帖中汲取营养。心摹手追,未曾稍怠。
放眼今日文坛,舞文之余喜欢弄墨的作家不乏其人。贾平凹、莫言等人皆有书名,但他们的书法只是算是业余的“玩票”。论学养,他们不在孙荪之下,但其书与孙书却不可同日而语。何也?不临帖之故也。——聚墨成形,任笔为体,天赋再高,学养再厚,也入不了书法之堂奥。
三曰与芳为邻。孙荪与周俊杰过从甚密,其间几年甚至比邻而居。孙为文学界所广举,周为书法界之俊杰。孙公在舞文之余酷爱书法,周公在弄墨之余醉心文学。二人齿年相仿,性情相若,相倾互慕,诗酒唱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取长补短,双峰竞秀,在河南文艺界传为佳话。黄河迎宾馆门前巨石上的《迎宾赋》,孙公撰文,周公书丹,二人合璧,中原一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孙荪与墨苑大家不分彼此,成为书法圈中的黑马,自在情理之中。
赵之谦说:“三岁稚子,能见天质;积学大儒,必具神秀。”孙荪就是这样的“积学大儒”。其文其书,其墨其景,既为我等后辈所景仰,亦足为书法同道之典范。
(《秋高气爽——孙荪墨迹风景》,河南人民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