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扶贫中的脱贫攻坚故事系列报道之一百一十一
李廷瑞:大山里的“管水”干部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边远贫困芝麻镇,不止经济落后,水资源更是相当匮乏,水利基础设施相当薄弱,农民靠天吃饭的局面相当普遍。自1991年参加工作至今,整整28年一直在农村水利战线第一线辛勤工作、默默奉献的李廷瑞,通过不断探索创新,服务于农村农业发展,为山区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探索出了一套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芝麻镇的水利建设事业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实现了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使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李廷瑞是芝麻镇水务站站长,是一名党员,也是一名扶贫干部,为实现群众饮水安全,他带领水务站干部职工,想办法找路子,协调项目,发动群众,千方百计推进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芝麻镇的水利工程结出了累累硕果,从累计投资数百万元的人饮工程到单个投资上千万元的永红山塘整治工程,从累计投资数百万元的烟水配套工程到单个投资数百万元的竹元村新寨水厂工程等一大批水利工程先后完成建设并持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烟水配套工程改善烟地灌溉面积4560亩;团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确保集镇及周边村6500人的饮水;竹元村永红山塘整治工程确保了竹元村38个村民组4365人的自流饮水的水源保障。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为了让建成后的水利工程不致出现质量问题,长久发挥效益,李廷瑞同志常常吃住在工地,指导施工工艺,监督工程质量,对达不到相关施工工艺和施工质量要求的,坚决要求施工方返工。当地老百姓对李站长最大的印象便是:一个头小小领导,每天骑着摩托车在工程点上来回,在每一个施工点上“指手画脚”,风雨无阻,也不戴个头盔,大家说老远都能知道那是老党员李站长来了嘞!
在2009年实施“集镇及周边人饮工程”建设过程中,李廷瑞同志坚持每天亲自坚守工地,坚持全过程参与,严格要求施工方按照设计进行施工,严把工程质量关。并结合实际,对工程设计方案进行了优化,用“管道直接从水库引水”的方案代替了原设计“沟渠引水”的方案,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了可控性。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技术认可。
2009年8月份,李廷瑞同志眼看干旱的20多天时间,竹元村上千人在1公里以外的小溪沟去背、挑水,有的直接饮用房顶上的水,早上洗脸水留着下午喂牲畜…身为水务站长的他急啊!他整天脑中都在思考“水从哪里来,水从哪里来”,于是,他主动上门咨询村民地形情况,邀请村民一同上山下坎,勘察地形,寻找水源,最终确定在永红处建设一座山塘,把在雨水季节多余山泉水蓄起来,解决整村季节性缺水的问题。通过近4年的努力,共争取国家补助资金1800余万元,新建永红山塘整治工程1座,足以满足整村41个村民组饮水。
芝麻镇由于地形原因,在面对遇到特大干旱时,整个集镇及周边村6500人的生活用水都得不到保障。作为水务站站长的他心里无法平静,脑海中不停的担忧未来事情的发生,他认为必须要切实解决已经考虑到的后患。于是他说干就干,开始在集镇及周边村的周围查找水源点,经过反复勘察,最终确定鱼孔河的山泉水为应急水源点,经过多次到实地查勘并提出了初步方案,报经当地政府同意后,及时请设计公司做工程实施方案。但困难接踵而至,最棘手的便是因运行成本太大,资金缺口也大的因素,县级水利主管部门不建议实施该工程,李廷瑞同志可谓是“不依不饶”,多次向县级水利主管部门领导汇报该工程实施必要性,最终得到领导认可。该工程2015年5月动工,于2015年12月竣工并投入试运行。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他负责整个工程的安全、质量、进度等把关工作,坚持每天至少1次到工地上进行技术指导,每周至少一次对进度和工程进行整体分析。通过为期8个月的努力,顺利完成县级验收。在2018年6--9月整整4个月时间里,因较大干旱使集镇供水工程的水源点---团山水库干枯见底,无法供水,立即启用该应急工程,解决了集镇及周边村6500人生活用水,充分发挥该应急工程巨大作用。
在李廷瑞同志的带领下,芝麻镇水务站在2004年至2018年期间,连续5次被县水利局和镇党委政府9次评为“先进单位”。李廷瑞同志真正发挥了一名党员干部、一名扶贫干部的为民解难题作用,为芝麻镇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水利支撑和保障,切实保障了芝麻镇群众的饮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