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扶贫中的脱贫攻坚故事系列报道之一百一十九
贵州红花岗区“四联共促”助推产业“融合”发展
遵义市红花岗区金鼎山镇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发展产业,充分发挥“坝区+山区”联合党支部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服务功能,以“四联共促”持续激活“千人帮千社、千企带千社”发展效能,助推“强村+弱村”“坝区+山区”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发展、利益联结、增收致富“三个稳定”可持续提升。
队伍“联建”,促组织集聚产业“引力”。整合莲池村、黄钟村各类资源优势,成立“坝区+山区”联合党支部,引领村集体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发展,创新性推行。推进“强村+弱村”“坝区+山区”互补发展、合力共生,打造乡村集体产业发展共同体。一是坝区上建组织。整合农村党员干部、农业技术专家、带头农业企业、农村产业大户等9名先锋骨干力量成立了“坝区+山区”联合党支部,明确镇党委书记挂帮指导,打牢了坝上产业党组织基础。二是田坎边聚骨干。通过联合党支部党员大会推选出优秀干部出任支部书记、副书记,镇级优秀党务干部出任支部专职副书记,全方位选优配强党建引领“领头雁”队伍,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在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筑牢了田间管理班子基础。三是大棚里进人才。广泛整合镇村各类优秀干部组建“农技服务队、矛盾调解队、生产销售队”三支队伍,划定党员责任区32个、专家联系点3个,在政策指导、产业管理、技术培训、销售联络等方面及时会商、解决问题,确保“技术有人教、问题有人管、困难有人帮”,织牢了基地发展人才基础。
企业“联帮”,促社企凝聚产销“合力”。充分发挥龙头企业所具优势,从“供给侧”与“需求侧”精准施策,为“坝区+山区”产业发展多方凝聚集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销售渠道等关键资源。一是多企联合“帮”。依托莲池、黄钟原有农旅产业基础,大力招引永康绿、红菇粮、稻之源、富安康等多家骨干企业从产业选择、技术培训、经营管理、利益联结、利润分配等方面提供细化帮扶,帮带两村产业发展,共建成保供蔬菜基地750亩,经果林1700余亩,特色产业进一步助推农旅休闲观光一体化产业化健康发展。二是大户聚力“带”。用好返乡创业人员、致富带头人等力量,大力鼓励贵州鸿艺林木业有限公司、遵义纳烁维建材销售有限公司等村民自主创业实体创立发展,帮助解决周边农户就业增收。三是产销对接“引”。借助带头企业在销售领域的枢纽作用,聚力解决产品“生产端”和“销售端”的难题,建立“企业配送中心+产销对接智慧服务中心”和“农贸菜场扶贫定点摊位+机关企业食堂定点采购+周边城市市场定点销售”的“两中心三定点”销售链条,确保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
事务“联商”,促干部汇聚多维“智力”。突出区级统筹、镇村统抓,健全议事协调机制,激发多方智慧活力。一是“书记挂帮”强统筹。建立区、镇、村三级书记挂帮制,夯实“镇级主责、村级主力、坝长主推”责任链条,对资金、项目、人才、市场等各类资源要素统筹调配。区委书记现场调研指导2次,帮助争取高标准农田项目7个;镇村党组织书记集中研讨6次,发展苦瓜、蔬菜、草莓、食用菌等特色产业6个,探索推出“早春菜+苦瓜+冬季菜”立体种植模式,全年坝区亩产值达3.4万元,实现一年多季、一田多收新业态。二是“双向互派”育能人。建立两村干部“互学互商”机制,从黄钟村遴选2名责任心强、干事劲头足的干部到莲池村学习群工经验,从莲池村选派2名经验丰富、群众公认的干部到黄钟村帮助指导工作。实行坝区龙头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一帮一”或“多帮一”结对帮扶和“每月15天”“实战式”蹲点指导机制,同时注重培养在项目维护、产业发展、田间管理等方面经验丰富的村级后备干部力量。三是“圆桌会议”谋发展。紧紧围绕村集体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为主体打造“村党组织+企业+大户”的产业发展“红三角”,定期组织村域龙头企业负责人、产业大户、专业技术人员等召开“圆桌会议”,夯实“产业联动分析、市场联动发展、问题联动处置、管理联动监督”会议研讨机制。
成果“联享”,促脱贫蓄聚内生“动力”。狠抓利益联结点建设,建立健全“一订单、两保障、三分红”机制,实现合作共赢,深化兜底保障,持续蓄聚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一是产业到户强干劲。深化“支部+公司+农户”运营模式,由永康绿公司牵头,在莲池村、黄钟村选取4个村民组,发展辣椒、茄子、白菜等蔬菜种植180亩,试点推行“统一组织发动、统一提供种苗、统一田间管理、统一定价收购”的“产销四统一”机制;“一户一合同”落实保底价收购,确保农户销售利益。二是基本保障强兜底。充分整合辖区土地、人力资源,通过土地流转、有偿务工等方式,让村民实现土地务工“双收入”,由“资源变资金、农民变工人”。目前,每亩土地流转费达到750元,并以50元/3年的标准递增,80余名群众实现长期就业,年增收10000余元。三是利益分红强信心。把亩均100元的基础设施分红金、5-8%的政策补助公益金、1-2%的企业利润分享金”“三金合一”纳入集体经济管理,按照70%用于反哺民生建设、28%用于群众分红、2%用于奖励激励的模式再分配,在提升产业支撑力的同时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更持续激发群众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