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扶贫中的脱贫攻坚故事系列报道之一百二十一
周琼:立志脱贫暖人心
她有两个身份:一个是茅天镇鱼泉村萝卜台组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一个是市、镇人大代表。这些年,他带领乡亲们一起发展致富,用真情和汗水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和支持。她就是周琼。
周琼,女,初中文化,1976年生于茅天镇鱼泉村萝卜台组。她有二十多头牛和三十多亩草。
太阳刚翻过山头,看起来田地里一切都还在朦朦胧胧的沉睡之中。然而,周琼早已经割倒一大片黑麦草。据了解,她是在2017年被选为镇人大代表和市人大代表的,作为人大代表,她时刻牢记着“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光荣使命,依法履行代表职务,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全心全意当好人民群众的代言人。特别是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她更是身先士卒,为“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在行动”做出了表率。
常言说万事开头难,事实也确实如此。2013年周琼跟着丈夫田维利在珠海打工,每月两三千元的工资让她对打工生涯渐渐失望,吃不饱饿不死的日子迫使她返回到老家萝卜台组。周琼回到家中,公婆家圈里的两头牛让她有了不再出去打工的念头,也让她有了一心摆脱贫困的决心。于是,她跟家里人说起发展养牛的愿望,说有政策支持农村人回家创业,发展养殖业会有相关优惠补助。让人难以预料的是周琼话音未落就遭到了全家人的拒绝,尤其是丈夫的反对声音最大。
面对所有人的反对,周琼并没有知难而退。她想到在家发展养牛业既可以照看家庭和孩子,又不用受打工之气。于是,在丈夫坚持反对、不管不顾外出打工之际,周琼四处借钱、贷款,一共累积了3万多块资金,终于修好了圈,买来了牛,2013年由圈里的两头牛发展到近十头牛。然而事实却总违背人愿,2014年至2015年,她几乎是亏着走,尤其是2015年,圈里关着十多头牛,全都患了五号病,一时间让她不知所措。
“我一辈子都忘不了那段日子,当时,所有的牛都病了,我跑去兴隆村请兽医来给牛打针、输液都不见成效,以为就这样完了。我顾不了那么多了,只好自己学着给牛打针,半夜两三点都还在山坡上的牛圈里给牛打针——”周琼回忆着说。但她说得最实在的就是“做得多学得就多!”
她的苦日子在2016年才有了好转,尤其是2017年圈里的牛给她合利赚了十几万元。现在,周琼的牛圈里已经有了22头牛,月出栏10头左右,收入大概在50000元左右。她说凭着自己这几年摸爬滚打的经验,结合当前的发展状况,她对养殖业很有信心。
她说:“养殖业不同于其它产业,特别是养牛,我觉得圈养育肥的养殖方式出栏快、收入就会相对提高,而且,今年相比去年要好一些,估计净利润在20万元左右。”
作为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又是群众推举的人大代表,要想甩掉“穷帽子”,她通过几年来获得养殖收益后想到如何带动贫困户共同致富。周琼主动联系村子里的贫困户,动员他们一起发展养殖业,帮助大家解决生活和经济困难。同时,她还动员一些劳动力不便的人员来做临时工,每月给1000块钱的劳动报酬。据了解,周琼凭着自己的养殖业带动了10多个贫困人口“就业”。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着大家的努力实现共同富裕,为脱贫攻坚夯实基础,为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尽微薄之力。
看着田地里的黑麦草,听着圈里牛吃草的清脆声,说起周琼这个女人,村民就会竖起大拇指,心生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