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头条 » 正文

一位退伍老兵40年的红色情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5-17  浏览次数:171786
核心提示:发扬革命军队的光荣传统,永葆军人的优良作风。退伍老兵杜海龙用40年传承红色文化的孜孜以求情怀,成为方城县党史学习教育的楷模标兵。杜海龙,今年58岁,共产党员,1979年参军,现任方城县发改委粮食和物资储备中心

 中网视记者:赵明   通讯员:倪源  耿付来


发扬革命军队的光荣传统,永葆军人的优良作风。退伍老兵杜海龙40年传承红色文化的孜孜以求情怀,成为方城县党史学习教育的楷模标兵。杜海龙,今年58岁,共产党员,1979年参军,现任方城县发改委粮食和物资储备中心党办室主任。荣获第九届全国、河南省“五好文明家庭”、“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科技创新优秀人物、市县道德模范、“文明使者”优秀志愿者等荣誉。

收藏红色史料,创办红色文化馆,组建红色文化宣讲团

杜海龙的祖父杜德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40大队长,在解放前夕执行潜伏任务时,不幸惨遭敌人杀害,是地下党组织的及时出手营救,将杜家后人连夜秘密送到方城解放区,才幸免于难。感恩共产党,杜海龙从小就有了当解放军的梦想。小学一年级刚刚学会写字,他就用小木板做个“军属光荣”牌子,挂在家门口。1979年10月,杜海龙如愿以偿,参军入伍。更为幸运的是,他来到了曾经鏖战独树的红2574师这支光荣的队伍,老红军、老英雄的优良作风,革命前辈的言传身教,深深地感染着“燕山雄狮”的每一位官兵,坚定了杜海龙终生永葆军

人作风,传承红军部队的光荣传统的信念。1983年他被部队树为“学习雷锋、张海迪标兵”;2013年,杜海龙将30多年来的红色文化剪报、藏书、珍贵文献3000多件,捐献给南阳师院;2014年,又发起组织公益志愿队伍,先后被6所学校聘为学雷锋校外辅导员。2018年,新华社以“河南好司机杜海龙37年如一日乐施善举弘扬榜样力量”,在《崇尚英雄、精忠报国》栏目报道;2019年、 2020年中国共产党网、人民网、中新网、《河南日报》分别报道《老兵杜海龙40年红色梦报国情》。

杜海龙参军入伍40多年来,始终不忘英雄人物和故事,他精心收藏红色文化史料2800多件,2018年开始着手创办方城红色文化馆、红色文化宣讲团,致力于红25军鏖战独树镇,红军岗红军河纪念碑林和独树镇红军学校筹建工作,得到了军内外首长的支持鼓励,无私馈赠,极大丰富了馆藏史料,馆藏有珍贵的中国共产党党史、红军长征史、抗日战争史、抗美援朝等系列文献、文物。2021年以来,前来方城红色文化馆参观者络绎不绝,杜海龙和县发改委领导专门安排的值班人员一起,相继接待郑州、襄阳、周口师院、南阳师院,及方城县各级中小学校师生等省内外参观者上万人,馆藏的红色史料及文物教育感染着

每位参观者,尤其是革命英雄人物连环画,更是受到师生们的广泛喜爱。

发扬革命传统固根铸魂 探寻红色足迹永志传承

2021年初,杜海龙发起了由蒋卫国、贾慧、张创、李华、刘萍、张辉等志愿者参加的红二十五军长征精神宣传小分队,在方城红色研究会、拐河镇党委政府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利用二个月的节假日时间,在当地干部群众的配合下,对照红25军历史资料,翻越楚长城关隘,反复穿梭红二十五军战斗的沿线,在红二十五军途径方城县境的小史店镇过山庙、鏖战独树镇七里岗遗址、徐沟红军宿营村、四里店的善庄村等地,深入到红二十五军长征沿线的乡村和群众家中,挖掘红色故事,察访战斗遗址路线,探寻红色足迹,勘察并在沿途系上红飘带,明确长征路标,方便省内外接受红色革命教育的人员,指引重走长征路在崇山峻岭中前进。今年以来,他十多次义务,带领省内外单位、企业、学校等团队,在方城境内重走长征路,传播红色革命历史,宣讲红军故事,激励接受党史学习教育的践行者,从苦难辉煌的历史中,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力量,永固根基,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把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忠实传下去,共创历史伟业。

不遗余力传帮带致力红色文化网络健全

崇尚红色文化,志在民族复兴永固根基。杜海龙汇集合力,积极支持建设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阵地,近年来相继帮助军工、学校、企业等12个地方,发挥示范模范作用,无私捐献珍贵文物230件,支持建立红色教育展览馆。崇尚传承红色文化,在县释之街道工委领导支持下、县委党校老师倪源、仝维亚义务轮流给参观者讲党史上党课,打造了北关社区1200平的“红色文化记忆馆”,创建二郎庙镇陈堰红色革命村史馆。 崇尚红色文化,志在民族复兴。树立崇高信仰,传递革命精神,让大爱温暖感染每个人,用言行带动身边一大片,以自己的影响净化一代人。为了缅怀先烈,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文化,杜海龙的个人红色文化馆,得到著名军旅作家周大新、国防大学教授崔济温、党中奎少将的支持不但为搜集史料发起号召,还寄来红色书籍,积极参加弘扬红色文化行动,并题写方城红色文化馆的馆名。《红军长征史》、将军谱、红军帽、红星奖章、子弹带、煤油灯、肩章、铁叉等革命文物集中在馆内展示,参观的学生对红军的敬佩、观看革命文物的感受,演讲朗读感人肺腑。参观的真实感情学生们写出来,在城关三小、三中、七小、五高、红星学校专栏展示,打造“红色文化”新天地。一天,在上班

的路口,一名学生和家长等候着杜海龙,学生向家长介绍说“这就是杜海龙老师”。学生家长鞠躬行礼感谢说,你给孩子送的红色书籍,写的话,讲的课,太好了,红色教育改变了学生,我们家人非常感谢。县三初中开展寻访红色足迹活动,参观红色文化馆后,专门制作学生作文展板,在校园展示,让学生抒发红色革命教育的感想,带动了一拨又一拨学生和家长前来参观。杜海龙作为四代军人家庭,创办红色文化馆,弘扬革命传统固根铸魂,用坚守、诠释信仰的力量,让红色传承的愿望得以实现,联结了红25军鏖战独树遗址,长征路上的红军村、杜凤瑞烈士纪念馆、方城县规划馆等红色村史馆,相辅相成,形成红色教育网络,展示发扬革命传统,固根铸魂的强大精神引领力量。

在杜海龙的红馆里,组织金一南将军《苦难辉煌》读书会,开讲这部获得最高的中国出版政府奖的巨著,寓意深远。凡是来参观的人,都要读书中的一个篇章,人人读,人人讲,情感交融,催人奋进感染了每一个人,唤起了参观者对红色文化的崇敬之心,传承了固根铸魂的革命情结。一位仅仅只有七岁的孩子说,我们的革命前辈太伟大了,给我们创造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一定好好学习,长大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杜海龙深有感触地说,我对自己小时候,受到的

红色教育记忆犹新,如今看到一个个参观者前来红色文化

馆经过礼,革命精神信仰的传承和巨大力量。我们一家人觉得,继承发扬革命传统永固根基,再苦再累也值得一生的信念就是要把红色文化馆办好,让红色基因代代传下去。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