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
种 豆 南 山 下
1979年7月8日,中国南方,隆隆炮声轰鸣,地动山摇。一时间,深圳南山脚下的蛇口湾畔,沧海变桑田。这是世纪老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小平同志的英明决策。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小平同志教育思想的精辟概括。“三个面向”成为改革开放教育发展的引路明灯,何时何地,都不过时。教育改革的圭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不忘初心,牢记伟人教导,做一名以教育为信仰的人,是吴希福一生的追求。42个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他孜孜不倦,殚精竭虑。
2021年3月23日,在深圳南山文理实验学校,让吴希福多次感动得泪流满面。这一天,是他60岁的生日,60载霜雪磨砺,老骥伏枥,沧桑历尽。这一天,是他难以忘怀的日子,新老领导为他献花,同事们为他献花,孩子们为他献花。这一天,妻子和女儿来到学校,送上纯真浪漫的祝福礼物。
流年花甲近黄昏,永葆初心步印痕。光阴荏苒,六十年过去,吴希福感到心酸、幸运、温暖、自豪和幸福……
云横秦岭家何在
15岁的吴希福,瘦瘦的身材,眼睛有神,讲话有中气,长时间没有欢笑。那个特殊年代,似乎欢笑不起来。
“父亲要你读完初中回家种地!”吴希福的大哥悄悄地告诉他。
“不行,我要读高中!”
“都搞文化大革命了,读书还有用么?”大哥说罢,下地干活去了。
“为什么?”吴希福百思不得其解。
对一个初中学生来说,常年生活在大山脚下,认知的确太少了。1961年3月23日,吴希福出生在秦岭北面的安康地区旬阳县关口公社同心大队农村。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安康大地并不“安康”,靠天吃饭的农村,自然灾害时常袭击弱势群体,赤贫的农民,难以想象,刻骨铭心。吴希福的童年记忆里,只知道广袤的农村普遍歉收,粮食紧缺,不少人靠挖野菜、吃树皮、啃稻草来充饥度日。
秦岭之大,吴希福不太明白。秦岭之神奇,他也不太了解。位于陕西省南部、渭河与江汉之间的这块庞大山脉,像一首寓意丰富的田园古诗。
贫穷剥夺了人的力量、尊严和权利,让其在自然、神灵、权利面前自觉软弱、卑躬屈膝,这些,吴希福记忆犹新。幼小的吴希福,没有快乐的童年,只有温饱的奢求;忧郁的眼神,时常被饥饿与贫穷所困扰。父辈们含辛茹苦地抚养八个兄弟姐妹,能够生存下来,真不容易。
家是孩子们幸福的港湾,慢慢长大的吴希福,体会不到“港湾”的幸福。深受饥饿之苦的他,对渴望幸福的唯一标准,就是解决温饱问题,享受衣食无忧而已。父辈给他取名为“希福”,就是希望他获得幸福,做个有福之人。
“不管多穷,也要把孩子们养大成人!”这是父母亲在最困难时期相互鼓励、相互坚守的一句话,吴希福听到后,默默地印在心里。
资源极其匮乏,流通极其堵塞,信息极其封闭,营养不足的吴希福,体弱多病,骨瘦如柴。父母背着他爬过多少山路,求神拜佛,寻医问诊。父母感谢上苍,让他侥幸地活了下来。那个年代,能够活着,就是不幸之中的万幸。
安康农村,地处大巴山区,吴希福的父母过着日出而耕、日落而归的集体生活。他的父辈是最具代表性的农民阶层,老实巴交,每天脸朝黄土背朝天,自己没有文化,希望子女们读书有出息,期待下一代学好本领,早日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大山外面是什么?父母并不知道,吴希福也不知道。他的哥哥姐姐们因为经济困难,加上农村生产力极度低下的大环境,谈不上理想抱负,更无法规划未来,用“云横秦岭家何在”来形容一家人的状况,恰如其分。
那个年代,前途、教育、事业是些什么,没有人去想。吴希福的兄弟姊妹中,除了他一人坚持读书外,其余的先后辍学,回家做了“全职农民”,所幸的是后来依靠政府的“扫盲”国策,通过夜校补习功课,学习农技和经商,一个个学会了谋生养家的本领。
初中快毕业的吴希福,好奇心越来越强,知识面越来越广,他感悟到秦岭山脉的雄伟秀美,感受到大巴山区的神奇可爱。暑假放学回家帮忙砍柴放牛,细心观察一个个掀升的地块,细致欣赏一条条断层悬崖。陡峭的短坡,清澈的河流,险峻的峡谷,如诗如画。清风吹过,格外惬意,他思绪万千,浮想联翩。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是电影《红灯记》里的经典台词,也是中国特色的教育成果。
“孩子,书无法再读了,读完初中回家种地挣工分吧!”大哥的话终于得到证实。初中毕业前的一个早上,从来没有大发脾气的父亲,提议让吴希福放弃学业。
“不行不行,我要继续读高中,我要继续读……”对酷爱上学的吴希福来说,犹如晴天霹雳,这是他第一次与父亲顶嘴。恼怒地父亲冲动地打了儿子一耳光。
百般委屈的吴希福顾不上吃饭,一边抹眼泪一边小跑似地来到学校。从同心村、后来改为江北村到镇里读中学,每周背上五天的口粮和腌制的酱菜,步行十多里的山路,还要过一条汉江河。小小渡船,无人看管,都是孩子们自己拉绳划桨来回。母亲心痛地拿了几个馒头,翻山越岭送到学校,悄悄地安慰这个可爱而又倔强的小儿子。
懂事的吴希福透过窗户眺望母亲返回的背影,一个小脚农村女人蹒跚而行的佝偻背影,他跑出教室、躲在一角痛哭。从此,他下定决心读书,立志学好本领,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其实,吴希福没有责怪父亲,集体经济时代,所谓按劳分配,其实就是依靠挣工分养家糊口,家里劳动力多少决定养活一家人的口粮。一家之长的父亲,无能为力,违心地决定孩子们回家种地,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吴希福与父亲“争吵”的事被班主任知道了。老师通过家访,打动了他那憨厚的父亲,说服了他那慈祥的母亲。“文革”中期,哪怕只有半天文化课,甚至半工半读,但是他深信:读书,就是追求幸福、把握未来的唯一出路。
蹲在母亲身边的吴希福,记住了老师的嘱咐:穷人家孩子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只要还有读书的机会,就不要放弃。
没有放弃,吴希福坚持读完了初中,又坚持读完高中。作为当时村里的知识分子,他被村支书看重。1979年9月,他被推荐进入汉江河边的一所民办学校任教,尽管只是代课,但他体验到了一名乡村教师的责任与荣耀。
“去流浪在安康,就让风爱你飘荡,一边是你,一边是我,一边是南方;去飘落在巴山,如果你住在汉江,一片宁静,一片安详,一片山水;陌生的旅人,你是否知道,这个城市叫做安康……”安康民歌,都是老百姓的心声,都是时代的脉搏,沐浴着历史的风和雨。
吴希福热爱家乡的黄土地,喜欢哼唱家乡的山歌民谣。秦巴山麓,江汉两岸,无处不飞歌,无时不飞歌。这是家乡的文化,也是家乡的习俗。信手拈来的民歌中,千姿百态,有血有肉,干净利落,简洁有力,充满生活气息,看似平常,却音韵隽永,富有感染力。放声唱着山歌,他的内心深处与作词作曲的农民创作者一样,有渴望,有期待,有遐想,也有共鸣。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偏僻的乡村小学,简陋的教学设施,落后的交通环境,锻炼了吴希福。送走放学的孩子,他时常爬到大巴山上,远眺秦岭主脊,视野中烟波浩渺的秦岭山脉,如同一个个美好的路标,成为他前行的方向。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夏季,终于盼到中等师范学校招生了,吴希福圆满答卷,顺利录取。从此,他的身份发生了改变,由农村户口转为城市居民。那年23岁,是他人生中最为得意的转折点。
两年的师范课堂,正规而系统,吴希福十分珍惜学习机会。对他来说,第一次走出大山走进城市,第一次聆听讲师面对面的授课,第一次吃上免费的学生饭菜,第一次见到大型图书馆,第一次观摩学长们充满热血与激情的演讲。此情此景,他激动不已,兴奋交加,不断问自己:能够像他们一样优秀吗?
从此,吴希福严格规划自己的未来,制定学习计划,高标准严要求,每天的活动轨迹从宿舍到教室、到运动场到图书馆、再到琴房和食堂。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坚持不懈,他从普通的师范生成长为地级市的优秀学生,学业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由于成绩优秀,表现优秀,1983年7月,吴希福毕业后分配到安康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这是安康市的重点小学。他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充电”自学,六年做了30多本读书笔记,一步一步攻克大学知识,成为一名中文基础扎实的本科生。
无论在学校全职读书,还是在教学工作岗位,吴希福都是一个学神,比学霸更用功更刻苦。回想当时的外部条件,吴希福感到浪漫又辛酸。当别人在运动打球散步时,他默默看书默默整理笔记;当别人追赶电视剧、喝酒聚会聊天时,他默默地走在山间小路上认真复习知识点。
“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吴希福独自背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屈原的《离骚》,优美诗词,先贤哲理,激励着他奋发向上,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永不止步。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基础教育的核心在哪里?”勤奋工作、善于思考的吴希福,对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一直在脑海里碰撞,一直在探索中求证。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吴希福多年来专注地研究韩愈先生的师道观和教育思想,研究教师的任务,研究教师的重要性,研究教师的标准以及师生关系。
“我要求报名参加全市优质课教学比赛!”1987年3月的一个早晨,吴希福向老校长提出申请。他瘦瘦的身材,像风一样地小跑似的来到校长办公室,眼睛睁得大大的,声音特别洪亮,中气十足。
“这次比赛都是各路拔尖的选手啊,有信心么?”老校长非常惊讶。惊讶过后,犹豫起来,因为安康市教育局组织的小学语文“优质课”教学比赛,成败与否,关系到学校在全市教育战线的声誉和地位。
离开校长办公室,吴希福回味老校长担心的语气。敢想敢干的他,计划通过优质课比赛活动,检验自己的教育理念,检验自己的教学实践,看看是否赢得专家同行们的认同。
吴希福认为,基础教育的观念和方法弊端较多,主观与客观脱节,愈来愈走向教育本质的反面。受教育者很苦很累,孩子们身上总是背负着那么多跟教育无关的内容,升学与就业成为社会大众的普遍追求。过于迷信教育技术,迷信教育目标,结果呢?
那年夏天,吴希福的优质课,因为是代表学校出征的,所以老校长特别重视。经历新旧社会变革的老校长,对年轻教师特别关爱。
老校长把自己多年积累的模拟教案和相关资料提供吴希福参考,期待他好好借鉴,能够为学校争得荣誉。她作为师范学校小学语文教学专家,多次与吴希福一起研究教学大纲,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
为了参与教学比武,吴希福查阅了大量中外教育权威专家的教学理论与教育思想。他认为,老师不能违背教育本质,不能劫持孩子的天性。他崇尚老子的“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的”思想,老子讲的“一”,就是教育之根。在他的优质课教案中,大胆地提出了一个全新观点,利用“电化教学”来凸显并回归教育的纯真。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能够提出“电化教学”的概念就是创新,就是突破,运用“电化教学”也是奇迹。吴希福敢想敢试,他亲自动手,准备玻璃片和塑料布,在美术老师的帮助下,把课堂板书的内容用彩笔绘图,加上文字说明;在物理老师的帮助下,利用幻灯机投影到讲台两侧的屏幕上。这样的课堂,孩子们欢呼雀跃,特别好奇,特别开心,特别有激情,特别有想象力。
“课堂纪律有些混乱,教学目的不够明确……”
“知识点挖掘得不够,过多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有创意,有特色,有激情……”
“这种教法不落窠臼,理念新颖,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新建立了教育价值观!”
从初赛到决赛,吴希福的教学方法有褒有贬,褒贬不一。他没有采纳老校长“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案,完全另辟蹊径,课堂上出现了一阵阵“茶馆”式的热闹场景。他的教学风格不仅体现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吴希福教学比武的创新与突破,安康市教育局教研室优质课评选小组尽管有争议,甚至是争论,但提出的问题都是诚恳和善意的。点评会上,针对评委们的质疑,吴希福有礼有节地一一回答,不卑不亢,慷慨激昂地引用了德国教育家第斯德惠的名言,他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成功的教学就是唤起学生兴趣的方式方法。
“师生互动,让学生激情思考,大胆发言,就是创新!”吴希福的教学改革,受到省教育厅特邀嘉宾的认可。省级专家力排众议,肯定了他的教改创新。于是,评委意见出现了戏剧性地一边倒,倾向于专家的观点与思路。最终,吴希福的优质课荣获全市二等奖。
1985年,吴希福的“电化教学”研究项目被学校申请为省级重大教学改革课题,经过三年的试验与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并于1988年获陕西省首届普教系统教学成果第二名,1989年被评为全国教学改革进步奖。从此,他的名字在安康市教育系统广为传颂,他的教学模式被多所学校借鉴,他的教学“道具”与学科老师共享,他的教学论文在省市教育刊物上陆续发表,他的课堂成为学生最期盼最感兴趣的学科。
1993年,吴希福被学校推选为教导主任;1996年被评为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这一年,他刚满35岁,是陕西安康乃至全国最年轻的教育专家之一。
盛世如歌春又临
1992年1月中旬至2月下旬,小平同志“南巡”,再次吹响了震惊中外的改革冲锋号。新华社转发了深圳特区报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全景式地生动地记录了小平同志在深圳的所行所思所讲。吴希福捧着报纸,细细阅读,深圳涌起的改革春潮,在他的心湖久久激荡,无法平静。
世界那么大,一定去看看,尤其是深圳。靠近香港的深圳怎么样?吴希福只是从新闻媒体上获得消息,没有真正的感性认识。
1998年5月8日凌晨,位于贝尔格莱德市中心的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美军精准导弹轰炸,造成三名记者遇难,一人失踪,二十多位工作人员受伤,使馆被毁的严重后果。由于国力对比悬殊,我国政府只能发表强烈抗议和严正声明,老百姓上街游行集会,只能用语言来谴责侵略者。蒙受屈辱的中国,也只能韬光养晦,自强不息。外部压力迫使国人醒悟,奋发图强。在吴希福心里,落后免不了挨打,免不了欺凌。
大国崛起的关键是什么?是兴办实业还是革新政治?是加强武备还是振兴教育?吴希福不想争论,不愿意参与争论。
1999年初,吴希福花了7500元购买了一部“北大方正”台式电脑,用于教案设计和文学创作。在大西北,用电脑写教案、写文章、做PPT设计的一线老师中,的确比较罕见。当时月薪仅有1080元的他,的确有点奢侈。为此,妻子在家唠叨了几天,他没有争辩,十分理解,花了大半年工资,心痛一下人之常情。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勤奋好学,善于思考,是吴希福多年养成的惯性。2000年,他有幸参加广东教育学院举办的全国千名骨干校长培训学习;2001年,他有幸参加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全国小学校长首届高级研修班学习;2002年,他有幸跟随教育部组织的欧洲考察团学习。走进欧洲,参观欧洲基础教育特色学校,让他大开了眼界;在国内考察港澳以及北上广深等地优质教育资源,尤其是深圳和珠海经济特区的信息化教学,令吴希福格外震撼,十分羡慕。
深圳考察期间,吴希福多停留了一周,他跑遍了南山、福田、罗湖、宝安、龙岗和盐田等六个区的中心学校,印象最深的是,特区学校信息化国际化教学远远走在内地前列,老师们出国学习的机会多,暑假和寒假生活丰富多彩。这样的教育环境,一定能够造就新时代的优秀教师队伍,一定能够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拔尖人才。
办教育,办大教育,深圳舍得花钱,舍得投资,有实力有远见。
回到安康,吴希福制定了学校信息化教学和教师培训的五年规划,上报教育局长,局长再上报市长。
再穷不能穷教育。在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陕西,心有余而力不足,有时只能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陕西没有钱,安康没有钱,吴希福的信息化教育和教师队伍培训计划一时搁浅,无法推动实施。这年冬天,西北特别冷,他感冒了,而且高烧不止,咳嗽了很久,声音都嘶哑了。这是他从教以来,病得最厉害的一次。
躺在病床上的吴希福,想了很久很久,也想了很多很多。一个寻梦追梦的勇士,一个敢想敢干的青年,用武之地在哪里?这年春节,他过得很纠结,心情很复杂。
2002年初春,深圳市南山区面向全国招聘优秀校长,吴希福被朋友好心推荐,时任区教育局局长的刘晓明接待了他。见到刘晓明,第一印象是深圳的教育行政官员满面春光,和颜悦色,没有架子,坦诚待人,热情好客。
“你在安康获得那么多荣誉,又受到组织器重,舍得离开么?”刘晓明单刀直入,一语切中要害。
“深圳会更有机会实现我的教育梦想!”吴希福直言不讳,诚恳回答。他的眼睛依然炯炯有神,说话还是那么中气十足。
每个人都手握一把改变命运的钥匙,只是还没有学会如何使用罢了。草根出身的吴希福,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
知识渊博的刘晓明,教育理念特别超前,加上思想开放,才华横溢,性格活跃,给吴希福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南山教育局会客厅,刘晓明与吴希福促膝谈心,坦诚交流。源于欧洲的现代文明,是社会化的人工秩序建构的结果,需要超越性的理性思维和专业化的探索研究,区别于传统农耕文明对自然生态秩序的依赖。刘晓明感慨地说,教育才是现代文明崛起的前提。
在吴希福眼里,面前的这位精力旺盛、富有情怀的教育局长,既有魄力又有魅力。谈到我国现代化进程,也谈到独立文化运动。落后的中国,人们的所作所为并不是依据自己的自由思想和独立人格,而是看现实需要什么,尤其是西方的强者怎么做。所以,过去办学,总是服务于具体的现实需要,有时照搬西方既定的智慧,缺乏独立的学理研究。
话题不断穿越。刘晓明和吴希福又谈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谈到1860年以图自强的历史,谈到我国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之出发点,秉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尝试着在工具和器物层面引进西方文明的舰船利炮,并不能改变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思维方式。
话题又提到1872年至1875年的清政府,提到派遣四批幼童赴美留学、1881年被迫召回的国际化教育。是啊,世纪之交,庚子之变,深重灾难的民族,动摇了中国几千年传统的教育根基。
国门开放,不能喊口号。吴希福慨叹道,没有现代科学与契约精神的内在支持,是无法摆脱传统文明桎梏的。虽然亦步亦趋地与西方现实妥协,甚至主动接轨,但人们没有自由的精神、悠然的心态来创造一种全新的文明秩序。这种营造出来的几乎都是一些急功近利的设施,并不具备旺盛的生命力。
教育改革的方向在哪里?吴希福认为,应该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前提,否则,只是搞形式主义,淮橘为枳,治标不治本。北京大学能够成为真正的现代大学,是因为1916年蔡元培先生海纳百川、全面改革实现的。没有蔡元培执掌北大,就没有北大的新文化运动,更没有科学与民主的伟大旗帜。
刘晓明提出的抢占教育信息化、国际化、课程改革等三个制高点,为南山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可以说,“三个制高点”是深圳乃至全国的教改灵魂,是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核心内容的科学化、清晰化、具体化。
与刘晓明的交心交流,吴希福特别放松,特别自信。他坚定了投奔深圳这块热土地的决心与信心。尽管胞兄反对,同事惊讶,上级领导阻拦,但年迈的父亲关键时刻站出来支持他,鼓励他。恩重如山的父亲,开朗开明,他感激涕零。
润物细无声
2003年2月,吴希福顺利调入深圳,他是通过人才绿色通道直接进入深圳建设大军的,妻子随迁,女儿就近入学。说实话,成为深圳特区一员,他和家人步入人生新的起点,感到满足,感到幸福。
四季如春的深圳,条条大道花团锦簇,车水马龙。深圳湾畔,烟波浩渺,水鸟翻飞,海燕翱翔,游人如织。
来到深圳的第一站,吴希福担任南山区大新小学校长。这是区教育局党委的信任,全心投入的他,时刻接受组织的考验。
大新小学地处南山区的城中村,非户籍学生90%,绝大部分都是外地打工子女。能够让一千多个家庭的孩子快乐地成长,吴希福如履薄冰,工作上精益求精。
“从现在起,学校务必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章办事!”开学之初,吴希福在大新学校教师大会上发言。来到深圳的第一学期,他既当校长,又兼任高年级语文教学任务,以身作则,深入教学一线,抓制度抓管理。
“对纪律松懈的人,实行考勤制度与个人工资挂钩,必要时面向社会招聘新老师!”区教育局领导支持吴希福的人事管理,一周内,过去请长假不上班的多名老师自觉上岗就位,主动请缨挑重担。
依靠制度管人,激励干事,稳定了骨干教师队伍,提高了全校教师积极性。针对外来工子女的家庭背景,吴希福鼓励班主任老师家访,积极倡导“三礼”品德教育。在语文教学改革上,他大力推行南山实验小学“八岁能读写”的实验成果,倡导儿童电脑技术,培养学生阅读技能。
从此,大新小学孩子们入学不久对电脑写作产生兴趣,到八岁时具备较高的读写能力。从习惯培养,到学习变革,吴希福和老师们一起大胆实验,不断改进,取得了显著效果。
2006年9月上旬的一天,教师节前夕,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的李鸿忠来到南山,走进大新小学,看望并慰问学校教职员工。
一所偏僻的城中村小学,赢得市委书记的关注,在深圳特区历史上,的确比较罕见。在大新小学教学楼走廊,李鸿忠等深圳市委领导参观了展示学校办学特色的墙报,观摩了学校语文和音乐教学课堂。从老师们的专心教学和学生们的用心学习,以及课间休息的礼貌言行,让参观者一个个伸出大拇指,赞赏有加。
何谓三礼?就是礼仪、礼节和礼貌。“三礼”构建了符合深圳底层学校生源特点的德育体系。这是吴希福的创新,是他有的放矢的教学实践。
“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而不成、国无礼而不宁,作为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从小学生开始加强礼仪、礼节、礼貌知识的教育十分必要!” 李鸿忠代表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了吴希福倡导的“三礼”教育特色,高度赞美大新小学素质教育改革的巨大成果。告别大新学校时,李鸿忠主动提出与师生合影留念,握着吴希福的手,开怀地笑了,希望学校把“三礼”教育特色坚持下去,不断总结经验、发扬光大,为深圳乃至全国教育战线提供有益的借鉴。
看到陪同的市区教育局负责人都在场,李鸿忠转身告诫几位局长,有教无类是教育的重要原则,高进高出、高进优出固然是本事,但像大新学校做到低进高出的效果,体现了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这才是真本事大本事!
市委书记的肯定,给吴希福和师生们莫大的鼓舞。
2007年9月,在香港半岛,吴希福参加了粤港澳台以及京津沪两岸七地的素质教育交流活动,吴希福介绍了“三礼”教育的推广背景,受到同行们的高度评价。
学生,就是学习生活的人。这是吴希福的新观点,与会的港澳台地区的专家学者非常认同,纷纷邀请他,期待更多的探讨机会。“三礼”教育成为这次国际教育交流活动的一大亮点。
2010年6月的一个周末,吴希福再次走进北师大校长培训中心,与全国优秀校长们交流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冲突的热点难点。他大胆发言,指出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往往夸大了教育作用之弊端,认为教育无所不至、无所不能的观点是错误的,认为一切教育目标可以通过教育技巧来实现的观点都是有偏颇的。
在吴希福的脑海里,真正的教育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潜在教育, 也是一种“于无声处响惊雷”式的心灵感应。基础教育应该面向一切学生,面向学生的一切,一切面向学生。孩子们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内化,最好的教育方式是无为而无所不为。北师大校长培训中心举办的校长短期聚会,都是国内顶级基础教育专家的心灵碰撞,他们被吴希福的理论与实践深深折服。
在大新小学一干就是8年,吴希福让孩子们获得了求学的体面,让家长获得了社会的尊严,让老师找到了职业的坐标。这些年,生命教育融于德育教学之中,教学风气、学习风气以及校园文化赢得社会各界翘手称赞,学校的体育特色、艺术特色、劳动特色走在南山区乃至深圳市前列,教学成果综合评价指标成为媒体宣传的焦点。这里,孩子们快乐学习,顺利升学。这里,家长安心,社会放心。
深圳是一座年轻的移民城市,经济改革举世瞩目。作为中国改革的窗口,人口急剧增长,教育发展不够均衡。南山区的后海学校与大新学校就有不同,深圳户籍孩子占比90%,学生家庭条件相对优越,孩子们综合素质较高,活泼有个性。2011年8月,吴希福奉命调到后海小学,担任校长和学校党支部书记。
后海小学的学生家长过去最大意见是见校长难,与校长对话更难。吴希福走马上任后,定期举办开放教学活动,主动邀请家长到校听课,分期分批地接待学生家长,真诚对话。2013年,吴希福专门组织了一次全校家长会,特别引用春秋时代的哲学家管仲的《管子、牧民》中“礼、义、廉、耻”道德教育四维。他说,四维张、则君令行。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意思是国家缺少了一维就不稳定,缺少了二维就很危险,缺少了三维就会倾覆,缺少了四维就会灭亡。说明抓好道德教育,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
在后海,如何弘扬华夏优秀文化、实现特色教学的再超越?吴希福与班子成员一道,结合学校实际和未来教育,科学规划幸福教育宏伟蓝图,大力推行信息化教学,实现人人用电脑备课、设计教案、辅导学生以及测评教学效果,同时以悦读、悦学、悦纳为抓手,以“云教育”探索为契机,以“建设幸福教育家园”为愿景,让教师享受幸福教育的人生,让学生享受幸福教育成长的经历,让家长享受幸福教育陪伴的过程。
幸福不是物质的,幸福应该体现精神层面。在校长办公室,吴希福与老师交流与家长谈心时,多次引用古代圣人的经典思想交换心得体会,相互勉励。怎样获得幸福?怎样享受真正的幸福?他说,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是物质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但并不是民众富裕了,自然就会懂礼节知荣辱,教育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牧民者,使士无邪行,教也;女无淫事,训也!”通过教育,民间的邪行和淫事定会大大减少,社会风气定会好转,百姓就会安居乐业。
摆脱金钱与焦虑的裹挟,追求高尚与理想的人生。除了引导师生的幸福观,还要引导师生的人生观。从而立之年,到知命之年,吴希福感觉在深圳的时间过得真快,他要利用一切机会选拔优秀人才,培养年轻骨干,服务一线教学,服务学校管理。
从问题出发是管理者的王道,也是领导力的体现。在与青年教师谈心时,在与骨干力量交流时,吴希福期待年轻教师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用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发现问题,找到问题,解决问题。
吴希福把学校管理问题分为四大类别,引导年轻骨干教师分析判断,包括薄弱学校的疑难杂症、优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新建学校的顶层设计、办学规模的复杂多样。
在深圳南山,吴希福像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十多年来,他给南山、给深圳、给全国的青年教师、中层干部和校长做讲座200余场,培养副校长以上管理人才30余名。
传奇的吴希福,总是默默做人做事,忧国忧民,敢于担当,善于担当,乐于奉献。
千畦细浪舞晴空
16个小时的旅途飞行,实在太累了。国泰航空公司的优质服务,令吴希福赞叹不已。在肯尼迪国际机场降落前,纽约天空星光熠熠,银河美景,色彩明亮,美不胜收。
纽约之行的吴希福,既疲惫又兴奋。一觉醒来,他习惯性地拿起手机,看看国内外的新闻事件。中美贸易摩擦还在商谈中,深圳即将举办经济特区四十周年庆典,政协委员提议取消高考制度等等。吴希福微微一笑,他最关心的,还是基础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2018年2月中旬,纽约依然寒意逼人,微风伴着小雨,如同国内大西北的隆冬季节。吴希福穿上西装,系好领带,披上轻便的羽绒服,关好酒店空调,匆匆出门。
这次来纽约,吴希福肩负着世界和平的历史使命。在联合国总部大厦,他所在的深圳市南山区文理实验学校,被联合国世界人民理事会授予“世界和平教育示范基地”。作为校长,理事会主席卡兹安女士亲自为他颁发“世界和平使者”荣誉证书。
沉甸甸的奖牌和证书,吴希福和他的同事感觉内心暖暖的。
在纽约,吴希福与卡兹按女士一见如故,相见恨晚,这两位杰出代表在联合国总部大厦相会相聚,有说不完的话题。参观联合国金色大厅后,卡兹按女士紧紧握着吴希福的双手,真诚的眼神,洋溢的笑容,充满无限的重托,她期待通过吴希福一行,把和平的种子播撒在中国孩子们心里,让和平的旗帜,在中国校园永久地飘荡,让中国青少年牢牢记住世界和平的深刻意义。
在随团翻译的帮助下,吴希福精心解读文理学校的育才目标,他告诉卡兹按女士,中国人爱好和平,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当初在深圳特区南山西丽街道创办文理学校,“文理”二字作为校名,就是教育局长和他的同事们反复斟酌后定下来的。“文理”的内涵,出自《荀子、礼论》的“文理繁,情用省,是礼之隆也”,而不是简单的文科理科的综合。“文理”凸显“礼”的哲学,人生来就有欲望,怎样实现、怎样追求?中国的古代圣王明君厌恶祸乱,所以制定礼义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需求。
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孕育了华夏儿女热爱和平的友善基因。人类的迁徙交往,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从未间断,不同规模、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人口流动,形成了文化与文化间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当今世界,中国为解决多项国际社会矛盾提供了金钥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成为联合国遵循的一项宗旨。华夏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善于兼收并蓄,礼义之邦、和平共处的文明已被普遍认同与接受。
中国先贤树立的“文理”规则,就是实现物质与欲望的相互制约,就是“礼”的起源。有了“礼”的态度,小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大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就会和气、和蔼、和谐、和睦、和顺,中国人的和平观念,早已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语言文学与中国历史文化底蕴厚实的吴希福,在纽约的一言一行,完全不逊于一名外交官的综合素养。同行的深圳师生代表为吴希福的出色表现感到骄傲,参观交流,脸上挂满了喜悦的笑容。这是多么幸福的人生经历啊!
出生在秦岭山下的吴希福,经历过诸多磨难,一路走来,顺利地步入改革开放的和平年代,他非常珍惜,从深爱教育职业到信仰教育事业,内心特别充实。联合国之行,给他的记忆是深刻的,也是最有价值的,他深深感悟到家庭和顺、单位和气、社会和美、国家和谐、世界和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他引领的“跨界与融合”的文理学校,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之间的跨界与融合,实现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跨界与融合,实现了新技术与学校管理、科学研究、学科教学之间的跨界与融合。
走出联合国总部大厦,在曼哈顿区东侧的人行道上,吴希福愉快地和同行的师生们合影留念。联合国总部展出的多国捐赠的令人震撼的纪念品,成为师生们热议的话题。
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坚定方向,身为校长的吴希福,社会责任与义务,时代使命与追求,是他一生的奋斗目标。他,必将为和平而教。
在纽约,吴希福冒着凛冽的寒风,参观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这是美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这座世界著名的博物馆,位于纽约第五大道的82号大街,与著名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纽约海登天文馆遥遥相对。在寸土寸金的纽约,“大都会”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与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的卢浮宫、俄罗斯圣彼得堡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齐名。记录人类历史的300万件展品的“大都会”,与描绘人类规则的联合国总部一起,构成了世界乃至人类过去和未来的两大交汇点。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从纽约到华盛顿,三天时间,吴希福如唐代诗人孟郊一般,到美国赶考“登科”了。他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美国四大著名博物馆,除了“大都会”,还有美国国家博物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美国国立博物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自然博物馆,位于纽约曼哈顿区的中央公园西侧,与“大都会”相邻,占地面积7公顷,陈列着天文、矿物、古人类、古生物和现代生物,42个展厅、3000多万件标本。为了科技惠民,教育惠民,文化惠民,美国人不惜一切代价。
站在曼哈顿广场,吴希福目睹了这个世界帝国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摩天大楼鳞次栉比,帝国大厦、洛克菲勒中心、克莱斯勒大厦、大都会人寿保险大厦等标志性的高层建筑超过五千多栋。这里汇集了世界五百强绝大部分公司总部,世界金融中心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以及著名房地产公司,也汇集于此。
感受最深的是在华盛顿,吴希福参观美国航天科技博物馆、了解飞机、火箭、导弹、卫星、宇宙飞船等高新科技原创出自美国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时,他为这个国家的文化精神、科技智慧与教育贡献肃然起敬。
联合国之行,收获满满。按照日程,吴希福一行从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起飞返回,他在赶赴机场的路上,思绪伴随滚滚车轮,放纵奔腾。一组数字在他心里纠结,飞机上翻来覆去,冥思苦想,像个谜团,无法解开。今天的中国,竞争力排在世界20名以后,最好的大学排不进世界前40名;几乎没有世界级的科研实验室,没有学派和学术大师;缺乏世界性的超级跨国公司。美国人口仅占世界5%,却消耗世界25%的资源,掌控世界60%的金融,使用世界70%的高端人才……
科学无国界,教育无国界。只有敢于“拿来”善于“拿来”,吸收人家之精华,为我所用,才是高明中的最高明。吴希福赞同美国的创新思维,赞同美国的创新教育。从校园到图书馆、博物馆、社区,从学校到社会,美国人信奉的教育理念值得“拿来”,应该“拿来”。美国的育人方略,教学没有局限于课堂上,没有局限于文化知识的死记硬背,没有局限于追求高分数和排名靠前,而是重视探索、求知和兴趣,重视孩子的创新与发现问题的能力。
2020年11月18日,花园般的文理学校格外美丽,挺拔的万年青散发出诱人的气息。广东省国际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深圳南山文理学校承办的“全球胜任力”学术论坛活动,场面宏大,热闹非凡,专家学者针对热点话题,各抒己见,争先恐后。吴希福的发言,让人耳目一新。
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精英,吴希福说,国际生态、国内生态、教育生态与家庭生态等问题都是需要大教育讨论的难题,在“全球胜任力”的实践中,他和同事们牢牢把握“生态”的引领作用,努力探索学校领导班子的“生态”,让其修炼行政能力,凭借精神文化、表示文化、人文文化、环境文化孕育集团学校独有的文化生态。
会上,吴希福展示了与欧美教育同行交流的情景,展示了与学校师生走进剑桥、走进哈佛校园的情景。活动结束前,吴希福推选了部分学生来到现场,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中小学生组建四支团队,惟妙惟肖地模拟了“联合国第八次联席会议”。学生们用流利的英语进行了“自由讨论”和“代表发言”,从广度和深度上讨论了双边与多边层面上建设性的合作意义,以及求同存异的“外交艺术”与和平方案。孩子们领导和应变能力的展示,以及会场上的旋律,让与会代表亢奋不已,兴趣盎然,回味无穷。从文理学校孩子们身上,看到了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耸立潮头又向前
一位教育家的特殊作用在人类历史上是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在吴希福心里,他最敬佩的教育家就是陶行知先生。近代中国危机多难,教育救国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梦想,陶行知就是其中的杰出人物之一。
陶行知先生最可贵的,不仅在理论上探索中国教育的新路,而且“甘当骆驼”的精神亲历亲为地践行平民教育。多年来,吴希福矢志不渝地学习教育前辈“甘当骆驼”的崇高品德,学习教育大家的务实作风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
创办一所优质学校真难,在落后环境条件下创办的难度系数更大。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吴希福,2015年发挥到了极致。
近年来,实现公平的优质教育是深圳教育系统最难办的事,每年都有学生家长因为孩子入学问题到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上访。南山也不例外,区委区政府下大力解决优质教育资源问题,区教育局只要有难事,党委一班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找吴希福。
征求吴希福的意见,把艰巨的担子交给他,就是认可他的能力和影响力。南山区政协副主席、南山区现任教育局长刘根平特别欣赏吴希福,对他寄予厚望。
2015年,是吴希福接受组织考验的又一次节点,也是他的人生最为辉煌的时刻。这年3月,他接到有调令,一个艰巨任务,在南山北部片区筹办一所实验学校。新年眨眼过去三个多月,9月份开学,压力山大。校址定在一所职业学校的旧校区,环境落后,改造升级,时间紧迫。在南山区发改局和建设局的支持下,校舍设计6天完成。经过招标,固定资产交接顺畅。7月初动工,剩下40多天必须竣工验收。
为了秋季顺利开学,吴希福和他的小组成员每天早上6点准时赶到工地现场,深夜12点多才能回家,蹲在室外的石头上吃盒饭,鞋底跑烂了两双,汽车轮胎换了四个,汽车耗油都是自己私人开销。
“身体没有问题吧?”看到皮肤黝黑、体重消瘦了10斤的吴希福,家属和同事们以为他患了什么大病。
“40多天的日日夜夜,对我来说,又是一次大考!”吴希福满脸堆笑,声音尽管有些沙哑,但中气十足,他耐心地介绍自己的“心病”,优秀教师队伍全世界招聘,难上加难,不能丝毫出错;还有学校顶层设计、工程如期完成、家长舆情化解。天道酬勤,整个工程如期完成,家长满意,社会零投诉,总算给组织上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
2015年9月,深圳南山区文理实验学校如期开学。吴希福站在校门口迎接可爱的孩子们,尽管腰椎疼痛但坚持笔挺地站立,憔悴的脸上挂满了笑容。值得庆幸的,在教师队伍配备上,文理学校得到区教育局的“优惠”政策,除了面向高校招聘应届毕业生外,可以从南山南部片区筛选优秀教师和管理人才。
2018年7月,南山区文理实验学校(集团)作为深圳市南山区第六个公办基础教育集团横空出世,此时,距离作为优质学校建设的南山文理实验学校成立仅仅三个年头。“集团学校”以文理学校为龙头,科创学校、文理一小、文理二小等三所特色学校齐头并进,校园文化呈现一派生机与活力。
文理集团的办学理念是“跨界与融合”,这是吴希福构想的新时期的宏伟目标,秉持“国际化、信息化、人文化、生态化”的教学特色,在硬件与软件建设上,各分校高标准规划,高质量推进。5年来,南山区委区政府先后投入1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集团学校的改造扩建和内涵提升。
“信任才是工作动力的源泉。没有区委的信任,没有教育局的信任,没有老师的信任,没有家长的信任,文理学校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吴希福实事求是地评价区委班子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地评价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风格,实事求是地评价老师评价家长。时任区委书记的王强,高瞻远瞩,重视教育,关心教育,多次走进西部片区中小学校调研,支持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文理集团成立三年来,南山区委区政府领导像关注自己的孩子成长一样,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2020年6月,疫情缓解后的文理集团学校刚刚复课,王强带领区委主要班子再次走进科创分校看望师生,眼球被著名教育家顾明远的题词所吸引,饶有兴趣地朗诵起来。随后,满怀深情地对吴希福说,文理集团坐落在依山傍水的南山西部,毗邻大沙河,一定要打造成为深圳大学新城周边的一张靓丽名片。
创办一所现代学校,往往最能淋漓尽致地看出一位校长的教育思想。这是国家教育部相关领导对吴希福的赞美。在文理集团度过的一个个日日夜夜,吴希福和他的老师们没有让区委区政府失望,也没有让区教育局失望。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吴希福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深圳南山北部片区优质教育跨越发展的奇迹,铸就了“文理集团”品牌学校与国际化教育的文化特色。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一个大转型、大融合、大创新的时代。
2021年寒假前,吴希福接到上级指示,疫情防控不能松懈,校长务必就地过年。弹指一挥间,一晃在深圳工作了18年,他还没有静下来过,每天早上六点钟起床,晚上八点多回家,风雨无阻,始终坚持,从不迟到,从未早退。越是寒暑假期间,越是他最忙碌的时期。
这样一个特殊的新春佳节,吴希福打算好好陪伴家人。正月初三晚上,吴希福带着妻子和女儿,驱车来到南山脚下、蛇口湾畔的“海上世界”。
蛇口的夜色迷人,红色灯笼如同闪光的珍珠,由近及远,蜿蜒而去,如梦如幻。
漫步走在人行栈道上,吴希福用欣赏的目光看着妻子,颧骨突出了,眼角皱纹增多了,两鬓斑白了。他心痛地牵着妻子的手,撸着心爱的女儿,缓缓登上停泊在月亮湾畔的这艘古老的巨轮上。这个上世纪八十年代打造的著名旅游景区,如今被商人们改造成为如诗如画般的休闲茶座和音乐餐厅了。坐在一张仿制甲板的餐桌旁,吴希福点了几杯茶水,默默地观海望月。
小平同志题写的“海上世界”四个金灿灿的大字镶嵌在这艘古老的渔船上,世纪老人怎么想的?用意在哪呢?1997年3月2日,骨灰撒大海,鲜花送伟人。老人一生迷恋大海,大海是他革命的起点,也是他人生旅途的归宿。老人与大海为伴,与大海永生。看着闪烁的霓虹灯,望着远方升起的弯月,吴希福沉默不语,紧紧地拥抱着妻子和女儿。
有的人一生过得轰轰烈烈,有的人一生就是平淡如水,吴希福选择了后者。品着红茶,思来想去,他感到最愧疚的,就是对不起面前的这位贤惠妻子。因身体原因,妻子申请内退10个年头,女儿大学毕业上班了,只有她一人每天孤独地在家守候。她期盼老公快快退休,两人出去旅游,看看大千世界。
10年来,吴希福的妻子靠着一条名叫“卡菲”的宠物小狗陪伴着。每天下楼溜达,逛街购物,“卡菲”像个小孩子,特别乖巧,懂得与主人交流。可是2013年夏季,“卡菲”不慎在小区走失。这对妻子来说,打击很大。一个活活的生命,一个通晓人性的伙伴,怎么可能说不见就不见了呢?
为了安慰妻子,吴希福和女儿发动亲友,微信上寻找,公众号上寻找,微博上寻找,冒着烈日,四处派发传单。一个星期过去,两个星期过去,都没有音讯,直到第三个月,深圳东部地区一个好心女孩回复,她亲戚买了一只小狗,经过比对,果然就是丢失的“卡菲”。吴希福下班后,顾不上吃饭,约上女儿,驱车30多公里找到这户居民,反复协商,在居委会的见证下补偿了六千元看护费用,将“卡菲”赎了回来。
妻子惊讶地抱着回家的“小宝贝”,像找到丢失的亲身骨肉一样,嘘寒问暖,激动地留着眼泪。“卡菲”躺在妻子怀里,兴高采烈,不停地摇尾叫喊,不停地舔着主人的双颊。当时的情景,让吴希福眼眶都湿润了。
有爱才有真情。评判一个人的最佳时机不是等到春风得意之时,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在困境中如何破局。想到这些,吴希福感受到自己是最幸福的人。没有妻子的支持,他不可能走出大山。没有妻子的真爱,他不可能扎根特区。妻子笃定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就是值得坚守的典范。妻子的淡定与笃定,无怨无悔,相敬如宾,让他体会到内心深处的幸福境界。
妻子的付出像一颗心灵的种子,生根、发芽、长大,陪伴一生。这颗种子在吴希福心里升华,蜕变为无私的教育信仰。2021年2月下旬,南山区教育局党组织正式通知吴希福,续聘他继续担任文理集团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
六十年华,又从今起新花甲。2021年3月23日,是吴希福60岁的纪念日,师生们献花与祝福的深情厚谊,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多喜临门,感人至深。这个特殊的日子太巧合了,“校长领导力提升工程”研讨会在文理学校多功能厅盛大举行,这是又一次高规格的学术盛会,教育名流云集南山文理,是南山之福,文理之福。吴希福精神振奋,豪情满怀。会上,他情不自禁地说,1979年深圳蛇口隆隆开山炮,让国人惊醒。改革开放的炮声,如今仍在深圳上空回荡。
1979年至今,吴希福从事教育工作42年,默默坚守42年,从当初为了谋生,到职业热爱,到寻求真谛,再到教育信仰,一辈子就干一件事,就是当老师办教育。
民族复兴的希望在哪里?吴希福清楚,希望只能是下一代的下一代。那么,下一代的下一代的希望又在哪里?他脑海里更清楚更明白,只有推动教育改革才是唯一选择,唯一出路。
“教育应该博采众长,应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该吸收全世界优秀教育之精华!”吴希福百感交集,激情澎拜。这位目光坚定、中气十足的老校长,背有些微微弯曲,声带有些嘶哑,但他对教育的信仰,坚定执着,不可改变,也不会改变。
望着台下一双双年轻的眼神,吴希福语重心长地说,100多年来,全球620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美英德三国占比90%以上。钱学森老先生呼唤大师的愿望,只能寄托在教育改革的征途上。当国人痴迷地追捧帝王影片的时候,欧美等国却拍了许多科幻故事片引导孩子们欣赏,这就是教育与文化的巨大差异。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任重道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看到几名亲自关爱、亲自培养的副校长坐在后排,吴希福提高了嗓音,“魏晋文学家陶渊明先生归隐田园,热爱田园,忘情世外,寻求人生之最大乐趣。这种情怀,令人敬佩。教育,就是本人心中的理想田园,是终身追求的永恒事业,不仅在任职期内忠诚服务,还要坚持在退休之后。生命不息,教育不止!”说完,会场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他再次激动得热泪盈眶……(记者南雁 高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