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扶贫中的脱贫攻坚故事系列报道之一百三十八
张明熙:一生只为一棵草
编者按:张明熙,旺隆镇红花村人,1931年出生,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起任红花大队支部书记,1986年退任。是赤水市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张明熙时刻不忘党的教诲,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一心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是时代的楷模,发展的先驱,致富道路的探索者,实践方法的创新者。
一心向党的有为青年
旺隆镇是坐落于赤水河畔的一个千年古镇,唐宋时期为蔺州治所所在,处于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的接壤处,地势起伏,落差较大,典型的两山夹一沟环境,解放初,“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张明熙祖辈和其他群众一样,终日脸朝黄土背朝天地栽进庄稼地里,却没有办法解决全家人的温饱问题。1954年土地改革,掀起了土地种植的热潮,20出头的张明熙,以共产主义事业为自己的终身信仰,将所有青春激情都挥洒在了这块红色的土地上,1956年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任红花大队支部书记,直到1986年退任支部书记后,仍然留在村委发挥余热。这个一心向党的青年,以很朴素的方式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党组织。
全心为民的支部书记
1982年,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1984年,红花村成功将上千亩土地承包给了300余户群众,群众种植热情空前高涨。
土地虽然有上千亩,但丹霞石占地就去了三分之一,传统作物种植产量不高,劳动强度大,无法有效地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必须想办法另外寻找能提高群众收入的对策,作为村支部书记的张明熙一直在盘算。
自1984年起,张明熙就开始带领群众栽种柑橘、李子、荔枝等经济水果,但因市场不景气,栽种的经济作物都被夭折,张明熙带着群众屡败屡战,百折不挠,终于在1987年迎来了转机,1987年北京医学院黄草课题组到红花村研究金钗石斛。
金钗石斛,是红花村土生土长的中药材,生长在丹霞石表面,靠吸收阳光雨露生长,药用价值极高。自张明熙记事起,房屋周围就一直零散生长有金钗石斛,偶尔有外地人到村内收购,这一药材辗转卖到北京医学院后,引起了医学层的高度重视,于1987年组织专家成立“黄草课题组”到红花村实地研究。这一次研究后,与红花村民达成了订单协议共识,由红花村群众自行种植金钗石斛,医学院负责收购,金钗石斛的种植开始走向规模化。
屡败屡战的不屈精神
为带领群众致富,张明熙除了带领群众种植经济作物外,早在1982年起就对金钗石斛打起了主意,金钗石斛原本自然生长在石头上,一直有外地药商来联系采购,如果把这个产业做好了,定能带领群众发家致富,而且这一作物生长在石头上,土地里的石头都能得到利用,相当于是开发出了另一片土地,极大地解决人多地少的情况。自此,张明熙便开始专研金钗石斛种植技术,因红花村是金钗石斛全国唯一主产地,无人种植,更无经验可谈,而这一作物生长条件苛刻,遇土即死,不能暴晒,也不能太过遮阴,从育苗到栽培,他只能反复试验。
据张明熙的次子张云刚回忆,父亲在种植探索上,废寝忘食,每天清晨出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奔跑到种植地上查看枝苗发芽情况,自家房前屋后、田土周围和林地内的石头上、老树上,都种满了石斛种苗,因没既成经验,起初种植的石斛被晒死了一批,树林遮阴过密又不能发育完全,达不到预期效果,遇上炭疽病害没有办法防治,就只有连根拔除清洗石头后重新种植。
张明熙带领群众种植金钗石斛的石斛园,旺隆镇政府在此设立了科普示范教育基地
在那个以粮食种植保障温饱的年代,群众认为张明熙的行为是愚钝的,长久以来都没人大面积种植成功,靠他一个人如此专研,就是痴人说梦,异想天开,还耽误了农地。逐渐地,家人对张明熙的执着都有了反对,张云刚回忆说:“母亲看到父亲一次次的种植尝试,一次次的失败,却仍然坚持,开始是支持的,后来就只剩反对了。但是父亲却一直在坚持。”
在长达5年多的种植探索,经历一次次的失败后,张明熙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种植经验,树林里种成了几亩原生态金钗石斛,“1987年卖0.8元一斤,一年能得1000块左右。”张明熙回忆起当时的种植收获时说的很自豪。每到年底,药商到红花村收购石斛时,张明熙的量最多,质量最好,收益最高,逐渐的群众已经开始有了跟随种植的念头。
无私奉献的行业舵手
1987年,黄草课题研究组到红花村科研的一个月,为群众讲解了这一药物的功效,实用范围,并和群众达成了订单协议共识,让多数群众看到了金钗石斛的市场前景,红花村200余户群众便开始跟随张明熙种植金钗石斛,张明熙成了这一行的行业舵手,每天除了研究种植以外,就是为群众传授种植技术。“当时的种苗很稀少,只有张支书培育的出,凡是想种植又没种苗的,他都无偿提供给我们,我们就为他家种植石斛做几天工,既学技术,又算是折抵种苗钱。”红花村现在的一些种植大户对这事都还记忆犹新。张明熙就是靠这样的一种无私奉献行为,让红花村的200多户群众到2000年时种植起了1000余亩金钗石斛,按当时40元一斤鲜条算,产值达到300万元,平均每户收入跃过万元大关。
2002年,市委政府在考察红花村石斛种植发展情况后,对这生长在丹霞石上的生命奇迹高度重视,普及推广,鼓励群众种植金钗石斛,同时引进信天药业等科研开发公司,加强育苗组培,病害防治,带动群众种植发展。10余年间,全市种植面积达到10万余亩,年产值达3亿元。旺隆镇也由当时的1000亩发展到了14000亩。红花村种植经验成了全市的种植经验,旺隆镇已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金钗石斛城。2006年,国家质量监督总局批准了赤水市金钗石斛地里标志产品保护,金钗石斛至此走出了国门。
目前,金钗石斛已成为赤水市农业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也是立体生态农业种植的示范,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功的典型案例。同时,金钗石斛种植产业的高效收入,让赤水市的一半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出列。
产业创新的父子雄兵
自金钗石斛种植以来,张明熙共计种植了100余亩,目前交由次子张云刚管理,为集中、高效、规模化的种植、管理、销售,在村支部的牵头下,张云刚于2017年组织成立了旺隆镇红花石斛专业合作社,引导群众将土地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利润进行分红,同时又吸纳符合劳动强度的入股群众参与种植,获得劳动报酬,让入股群众成为合作社股民和新型的产业工人。第一年合作社收益突破200万元,群众看到收益后,都争先恐后地想入股合作社,“现在思路虽然有了,但是合作社内部的一些事情都还在完善,实现目标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张云刚坦诚地说。
名副其实的致富领头雁
2018年11月,旺隆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旺隆镇党委主持表彰全镇致富领头雁,通过村民推荐,代表表决,村委审核,组织审查,张明熙成了旺隆镇第一批“致富领头雁”表彰对象。
时代需要劳动楷模,需要发展先驱,需要道路探索者,需要方法创新者,张明熙,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不骄不躁,不计得失,不忘初心,奋斗一身,始终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一心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致富领头雁,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袁远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