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基层 » 正文

天津评剧院三团“双服务” | 以“老八路作风”服务乡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5-04  浏览次数:178354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于帆始建于1968年的天津评剧院三团,诞生于农村基层,从成立之初就以立足基层、服务基层为发展方向,在半个世纪的岁月中,始终把满足基层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重中之重,常年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 于帆

始建于1968年的天津评剧院三团,诞生于农村基层,从成立之初就以立足基层、服务基层为发展方向,在半个世纪的岁月中,始终把满足基层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重中之重,常年活跃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按照团长王秋明的话来说,天津评剧院三团是一支“既能进剧场,又能进赛场,还能进市场”的演出队伍,专业和作风都非常过硬。这也是为何该团先后7次被授予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的原因。


01

不忘初心,克服万难

几箱演出用具,一摞行李铺盖,全套炊具餐具,往大篷车上一放……剧团常年在山区演出,就靠大篷车一路行进,所到之处,留下的都是老百姓的欢声笑语。

▲ 2018年文化惠民演出现场

天津评剧院三团团长王秋明介绍,剧团每年不仅承担着本区27个乡镇街208场惠民演出的任务,以及本区各种节庆活动、纪念活动、主题教育专场演出,还经常辗转到北京房山区、平谷区、怀柔区和河北省三河市等京津冀周边10余个区县进行戏曲文艺演出,全年达360余场。此外,剧团始终坚持开展尊老爱老慰问演出活动,专门为敬老院孤寡老人送去喜爱的戏曲文艺节目,填补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空白,同时将党和政府的关怀送给老人。

“剧团这么多年在基层演出,体会到了酸甜苦辣。演出环境不是很好,我们要克服很多困难。‘天做幕、地当台’是常有的事,有时候为了赶时间,演职员要连夜拆台、装台,以确保下一场演出按时进行。”王秋明回忆,他们打过地铺,也常常裹着大衣在车里休息;演出随时开始,饭就凑合吃一口;在寒风刺骨的山区演出,没有取暖设备,演员们穿着单薄的戏服也要照常演……

“条件艰苦,演出任务繁重,有时候我心疼团里这些演员。但是无论是成熟的老演员还是年轻演员,没有一句怨言,面对再难的环境都能认认真真、全情投入把戏演好。”王秋明认为,这和剧团一贯坚持的优良作风分不开。

天津评剧院三团的前身分别是蓟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蓟县文工团、蓟县评剧团,按照王秋明的话来说,团队管理依旧是“老八路作风”——每天雷打不动按时上班,严格两遍点名制度,全团除春节临时调休几天外,平时几乎没有假期。“严格的管理尽管在最初令新进团的年轻演员很难适应,但数年如一日,这些年轻演员习惯了,也得到了锻炼。接到再难的演出任务都可以完成,无论是为群众演出还是走进剧场参加比赛,团队没有人掉链子!”王秋明笃定自信地说道。


02

始终如一,换得认可

▲ 天津市评剧院三团送戏到山村

田间、地头、河滩、场院……天津评剧院三团走遍了山村每个角落。有的山村山路艰险、车辆难以通行,剧团就将道具服装打成包裹,一步一步扛进村子;有些老人行动不方便,剧团就把戏送到他们的家门口。每次送戏下乡,乡亲们都奔走相告,纷纷把演员往自家领,热情地招待;演出结束后,村民们扶老携幼送了一程又一程。

这么不辞辛苦为了什么?王秋明说,去看看乡亲们的笑脸,听听台下百姓的掌声,一切都值得。“平时我们送戏到山村,广大乡亲热烈欢迎,还没演到的村子,乡亲们会打电话来催,问我们什么时候来演出。这些肯定让我们更有干劲。”王秋明说。

舞台背后,剧团演员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为百姓演出上。王秋明说,他们在长期深入基层演出、同广大农民接触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农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迫切。“乡亲们不仅爱看大戏、老戏,更喜欢看反映农村生活的新戏。经常听到农民的要求,希望把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故事搬上舞台。”剧团把群众的愿望与要求作为动力,结合新时期农村建设中涌现的新人新事、存在的焦点问题,创作了由五出小戏构成的《咱们村里的新鲜事》组剧;结合普法下乡活动,创作了小品《如此选举》、相声《学法用法》等节目;结合宣传改革发展成果,创作了现代评剧《山村日月明》等。他们创作的《巾帼长城》《山村日月明》《咱们村里的新鲜事》等作品,更是在全国评剧节上收获了优秀剧目、优秀表演等多项大奖。


03

一手演出,一手上新

会演戏,更要演“好戏”,这是剧团坚守的底线原则。在王秋明看来,被称为“庄户剧团”的天津评剧院三团,就应该拿出和老百姓最贴近的作品。“常年的基层演出,让我们积累了充足的生活素材。利用演出的间隙,演员们加班加点进行加工排练,一分钟也不耽误。”在建党90周年百台现代戏进京中,由剧团创排的《咱们村里的新鲜事》代表天津市走进了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他们先后创作优秀作品百余部,让群众过足了戏瘾,更把党的声音传递到农村,得到百姓广泛认可和文艺界一致好评。

 天津评剧院三团演出《李三娘打水》

与此同时,王秋明意识到,随着时代发展,老百姓光是看古装戏也不行,他要求剧团实现每年推出一台新戏和复排两台古装评剧的创排任务。而这些新戏,也凭借扎实的演出得到了观众乃至市场的认可。其中以优秀共产党员王武强同志为原型、精编的大型现代纪实评剧《王武强》,2017年被选送参与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成为津门30台精品剧目之一。2019年新排练的革命历史剧《刘胡兰》还参加了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

“过去,老百姓一听到主旋律题材的戏,就感觉不爱看,爱国主义精神一度缺乏。但是经过长期基层演出的熏陶,老百姓的爱国主义热情被调动起来了。”王秋明觉得,这些年山村的变化很大,乡亲们的精神面貌以及对文化的渴求,也变得与从前大不一样。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至,“庄户剧团”暂停演出,可大家心里都在想:能为父老乡亲做点什么?根据安排,剧团成员在穿芳峪等卡口执勤,冒着凛冽寒风坚守岗位。这些往日在舞台上大显身手的文艺工作者,走到台下更换了角色,认真执著的精神依旧,圆满完成了值守任务,赢得了村民的好评。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蓟州区旅游也逐渐恢复,并以“文旅融合”思路形成“非遗+旅游”新业态。剧团因地制宜、化整为零,在盘山、黄崖关长城、郭家沟等旅游景点,彩唱演出(曲艺表演的一种形式,又称彩扮)评剧片段。畅游于赏心悦目的美景之间,再加上契合景致的戏曲艺术,游客将收获更丰富的旅行感受。

面对百姓的文化需求,评剧院三团也在积极转变思路。王秋明说:“疫情给乡亲们的文化生活造成影响,我们心里更着急。如今乡村网络通畅、智能手机普及,剧团把录制好的演出放到网上,乡亲们通过手机就可以观看。演出既有《大盘山里看金花》这样讲述身边事的原创剧目,也有《乾坤带》《打金枝》这样的传统剧目,还有主题综合晚会,都受到乡亲们的欢迎。”


 记者手记 

细观天津评剧院三团的成功原因,一是树立宗旨意识,强化为民服务,五十年如一日地为广大人民群众送戏曲文艺节目演出;二是发扬优良传统,建设过硬团队,困难面前党员时时干在前、处处抢在先;三是以人民为中心打造精品力作,不断推出“四个讴歌”为主题的精品力作,实现了每年推出一台新戏和恢复两台古装评剧的创排任务。

年初疫情的散点出现,曾导致京津冀周边的基层演出暂时停止,没有演出任务的天津评剧院三团也没有歇着。记者采访王秋明的时候,他正和演员们紧张地排练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而创排的革命历史评剧《盘山往事》。在他说话的间歇,记者的听筒里传来了排练中的锣鼓声和唱腔。

认认真真演戏,才会得到观众认可,这一被剧团奉为必须遵守的工作原则,也为剧团带来今天的成就——先后7次被授予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而剧团成立半个世纪以来,常年扎根基层,也成为其创作的最大优势。

走出小舞台,走进大天地。基层文艺院团的艺术演出只有脚踩坚实的大地,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让人民与艺术相互融合、相互滋养,才能在双向流动的演出实践中谱写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