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3月29日,世界遗产委员会讨论决定,因受全球范围内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推迟举办的第44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将于7月16日至31日在福建福州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期间,中国世界遗产保护工作做得如何?福建土楼遭遇了哪些困难?复工复产后,当地又是如何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同时推动旅游复苏?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了世界遗产地福建土楼——
3月20日,在福建永定千亩油菜花梯田花海中,600多岁的集庆楼里的“土楼非遗会客厅”向世界打开大门;《云游中国——土楼故里·客家永定》视频在韩国首尔讲述土楼故事;一辆载着600多人的“全福游 有全福”永定土楼号大型专列穿过福建沿海来到土楼故里……
▲ 湖南卫视2021“四海同春”全球华侨华人春节大联欢永定土楼分会场录制现场 龙岩市永定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1
风雨再大,保护不能停步
此前上映的迪士尼影片《花木兰》与曾经风靡一时的国产动漫电影《大鱼海棠》都在土楼取景,让土楼热持续升温;中国驻首尔旅游办事处2020年12月举办的土楼主题图片暨视频展播活动使土楼在韩国民众中走红,土楼成了世人眼中别具中国特色的“家”的象征。
作为中国传统生土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福建土楼200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福建土楼世界遗产本体楼“六群四楼”共46座土楼,分布在龙岩市永定区和漳州市南靖县、华安县3处,形成龙岩市永定景区、漳州市南靖景区和华安景区。其中,永定景区为5A级旅游景区,拥有“三群二楼”共计23座世界遗产本体楼。
土楼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活”的世界遗产。仅龙岩市永定区内就有2.3万多座土楼,其中3层以上大型土楼近5000座、圆楼360多座。土楼里居住着数以万计的村民,永定23座世界遗产本体楼共居住1600多人。因此,土楼具有文物保护单位、私有房产民居、旅游景点三重属性。
多重属性使得土楼的疫情防控工作变得复杂。“去年全年入住客房数才300间左右。”从父亲手上接过常棣客栈的福裕楼第六代楼主林建文第一年就遭遇了“滑铁卢”。林建文的困境是疫情之下永定景区1.2万居民和周边村镇1.4万名旅游从业者的真实写照。
“2020年游客量同比下降65.94%,景区营业额同比下降3/4。”福建省客家土楼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除此之外,在土楼的保护发展中,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增加与管理队伍不足、土楼居住环境改善与历史建筑风貌保护、土楼传统村落原真性文化特征与旅游开发过度、土楼建筑形制和特色工艺的工匠减少与土楼修复工程加大等矛盾越发突显。如何化解这些矛盾考验着当地文化和旅游部门。
今年3月3日,一场由龙岩市永定区委书记陈荣水主持的特别专题会议召开。会上,“土楼文化银行”新鲜亮相。“通过对土楼普查确权,成立‘土楼文化银行’,采取赎买、租赁、托管、合作经营等形式,对全区土楼资源统一管理运营,强化土楼资源的活化利用,把资源转变为资产,把资产转化为资金,推动土楼资源可持续利用,助力乡村振兴。”土楼管委会主任王晶介绍。
“疫情让景区的旅游业放慢了步伐,但土楼的遗产保护工作并未止步。”龙岩市永定区文物局局长卢加万说,在持续不停地修缮保护下,如今已完成了福建土楼五云楼一期工程、振成楼中厅保养维修工程等5项世界遗产本体楼维修工程,正在实施世泽楼保护维修工程等4项世界遗产本体楼维修工程,同时还推动“文物消防安全百项工程”项目,同步开展世界遗产监测工作。
历史上,土楼就是客家人为躲避战乱和瘟疫到偏远山村建造的防御建筑。疫情大考面前,土楼人没有退缩,而是顽强坚持——像几百年前他们的祖先共同建造土楼应对战乱灾荒一样。“走古事、作大福”这项从1789年以来从未间断的传统民俗每3年在五峰楼前举行一次,其中,“作大福”就是源于明朝末年当地民间的抗疫活动。2020年10月31日恰是福建龙岩永定湖坑的“大福年”,“作大福”如期举行,祈盼土楼复苏。
2
需要老传统,也需要新气象
国家级非遗项目闽西客家十番音乐省级传承人李德忠在土楼里为游客公益表演了近12年。3月20日,他来到初溪集庆楼,助力“‘土楼庆小康·非遗话传承’2021永定土楼非遗会客厅暨万亩梯田油菜花”开幕。开幕活动现场,客家土楼营造技艺、客家山歌、打糍粑、手打牛肉丸……精彩非遗展演轮番上演,吸引大量游客驻足。
“土楼非遗会客厅”展览由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播研究中心和深度传播集团联合策展,结合初溪村起源故事,引入客家卡通形象“阿麤哥”和“小溪妹”,将“祥瑞迎客来”“客都赏家味”等6个部分串联,全面展现非遗资源和保护成果。“我们充分利用土楼一层‘非遗会客厅’空间,用艺术化、现代化的方式介绍永定非遗资源和非遗保护成果,并举办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游客体验非遗技艺、了解客家文化,让世界遗产地看得见传统、留得住乡愁。”初溪村党支部书记助理谭钦允说。
“土楼需要老传统,也需要新气象,非遗成为活化土楼的载体。”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管理系主任杨红表示,此举将促进非遗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发展,有望形成外来游客、非遗传承人和当地都受益的多赢局面。
在永定景区,庆成楼客家家训馆、振福楼客家家风馆、玉成楼客家米酒馆、光裕楼客家婚庆馆等成为展示客家文化的窗口。龙岩市永定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林如居介绍,近年来,永定全力实施“文旅兴区”战略,结合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和浓郁的土楼民俗风情,实施“文化进土楼”项目,按照“一楼一景致、一楼一特色”的要求,根据不同楼院特色,打造不同的主题馆,推进土楼和客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促进非遗与旅游的充分融合,积极扩展土楼的内涵和外延。
“这些生长在客家大地上的非遗项目如今以另一种形式在土楼里活起来,对土楼保护、非遗传承有着独特的意义。”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苏忠明认为,“土楼非遗会客厅”里的非遗项目是源自土楼客家人的历史、生活,非遗进土楼将有力推动世界遗产活化保护和非遗活态传承,推进客家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促进文旅融合,助推世界遗产景区复苏。
从1991年受聘为永定第一位土楼讲解员起,林日耕的职业生涯已走过30个年头。在此出生、长大的他,日复一日向人们讲述自己的家,这成了他最幸福的事。林日耕将所有的心血倾注在土楼里,外界亲切地称他“阿耕”。阿耕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土楼讲解员。阿耕的粉丝、土楼第二代讲解员卢才春在不久前的“三八”妇女节获得龙岩市“三八红旗手”称号。这位土生土长的土楼姑娘嫁到初溪土楼世泽楼,受从事土楼夯土技艺的父亲影响,对土楼有着特别的感情。凭借对土楼的爱与热情,她成了游客心中的“阿姐”。“85后”第三代土楼讲解员苏书婵去年圆了自己的学士梦,毕业第一年就回到土楼,并赢得龙岩市红色讲解员二等奖等荣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苏书婵和不少年轻讲解员开始接触直播,尝试新的讲解方式。“我们公司100多位讲解员中,90%以上都是土生土长的土楼人,他们讲述着、传承着看不见的土楼文化。”土楼导游服务公司负责人林永志说。
71岁的阿耕最大的心愿就是系统整理出版客家文化讲解教材,把土楼家风家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更多年轻讲解员开展培训。土楼里的人和他们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文化成为土楼的魂与脉,也成为激活土楼时代精神的密钥,是土楼“活”起来的源泉。
3
土楼复苏赋能乡村振兴
上个月,“土楼历史文化的守护者”邓存位于土楼湖坑景区的民宿“书苑”开业了,这是继朝阳楼、东昌楼之后,邓存在土楼的第三个精品民宿。
在土楼南江景区美丽的南江村里,300岁的朝阳楼几近倒塌,一度成为鸡舍鸭圈。经过一番精心修缮后,如今的朝阳楼门前溪流淙淙,屋外野花盛开,水池鲤鱼腾跃,原貌保留裸露的土墙、沉重的木头柱子、美丽的花窗,让人流连忘返。“保留了原本的建筑肌理,不破坏原貌的修复,留住了土楼冬暖夏凉的建筑智慧,提供在地文化体验住宿。”对土楼民宿的打造,邓存有着自己的理解。
林如居介绍,2019年起,土楼民宿改造项目与厦门读旅民宿管理公司、福建省香叙美宿酒店管理公司等合作,以引入民宿连锁品牌、成立合资公司的开发模式,建设标杆民宿,最终建成以永定土楼元素为主的民宿大集群。
“通过打造土楼特色民宿大集群,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再现了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激活了土楼的生命力,也带动了旅游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文旅力量。”在龙岩市永定区委常委、副区长吕吉洋眼中,特色民宿集群是让土楼成为“富民楼”的金钥匙。
在世界文化遗产初溪土楼群,是另一番美丽景象。
▲ 游客在初溪土楼村落梯田花海游览 钟飞扬 摄
连日来,位于下洋镇初溪土楼古村落近千亩梯田上的油菜花竞相绽放。古朴的客家土楼、盛开的油菜花,青山绿水相映成趣,吸引游客驻足。
依托初溪“山、水、人、田、楼”的生态优势,利用土楼群周边闲置土地开发梯田花海,成为春节后游客量增长的重要推手,大大带动了特色农副产品的销售以及餐饮住宿业。“没有旅游就没有生活。”林日耕深知旅游业对土楼客家人的意义。如今,土楼不仅成为转移在地文化的纽带,还成为“阿耕”们奔向小康生活的助推器。
为更好地推动老区振兴,2020年起,文化和旅游部启动10年对口支援龙岩市永定区文旅工作,围绕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目标,制定了《永定区对口支援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3年)》,将全域旅游作为引领永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吕吉洋、谭钦允正是对口支援工作中,由文化和旅游部于2020年下派永定挂职的年轻干部。对口支援工作的一系列有力举措,使土楼景区逐渐复苏,游客量不断增长,仅今年1月至2月游客就有近65万人次。
▲ 2020年11月15日周末,永定景区“土楼王子”振成楼前,游客络绎不绝。
旅游开发为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提供了机会。永定区旅游从业人数达全区总人口的1/5,景区群众人均年增收达4500元以上。其中,振成楼所在地洪坑村全村918户3000多人从事旅游相关行业,2020年人均收入达到22398元。福建省客家土楼旅游发展公司董事长张开梅介绍,目前景区门票收入分配为景区村民约占8%,村级协管费约占2%,乡镇管理费约占2%,其余门票收益用于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和旅游经营管理支出。同时,景区村民享有每年3万元至10万元不等的楼租收入和参与经营管理等收益。
▲ 游客踊跃参与永定景区内的民俗演艺互动体验活动 温学元 摄
如今的永定土楼已成为福建省首推的旅游名片,是游客接待量超百万的景区,龙岩市永定区也因此获得了“中国旅游百强县”等称号,并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随着土楼开发的深入,当地如何平衡遗产保护、旅游发展、村民生活,处理好世遗土楼的保护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关系?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宋立中建议,要提高土楼经营者、当地村民、从业者的文化传承意识,打造文旅融合新产品,围绕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推出新的土楼专项规划。“遗产地的社区居民是遗产的主人,遗产管理离不开他们,一方面要提升遗产主人保护传承、开发营销等能力,另一方面要完善遗产地管理体制机制,在经营与管理分离后,实现分工不分家。”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