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专门用一个部分来部署“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并提出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新要求。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等三部委发布了《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发展、均衡发展、开放发展、融合发展的四条原则,并紧紧围绕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主要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工作任务,确定了“十四五”时期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政策措施和实施路径。“十四五”期间,如何推动当地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各地有什么创新性思路和举措?
河南洛阳:公共文化激活城市发展新活力
在河南洛阳,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河洛书苑”城市书房像“珍珠”一样,镶嵌在河南洛阳大街小巷、城市游园、居民小区内,成为市民学习、休闲的好去处。据统计,目前,洛阳全市共建成投用城市书房204座,其中市区119座,县(市)85座,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藏书107万余册,阅览座位9000余个,形成了“15分钟阅读圈”。
“洛阳城市书房数量在全国位居前列。这些城市书房已经初步实现智能化,图书通借通还,可以无人值守,自主借阅,利用率很高。”洛阳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 读者排队进入孟津县河图公园城市书房
“河洛书苑”城市书房建设无疑是“十三五”期间洛阳市推动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一大亮点和生动缩影。据了解,2016年,洛阳市被文化部、财政部命名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洛阳以此为契机,出台《洛阳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巩固提升规划(2017—2020年)》,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基层为重点的工作方针,持续巩固提升创建成果。
据介绍,“十四五”时期,洛阳将持续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拓宽服务内容,运用送书下乡、寻找村宝、舞台艺术送农民、文化志愿者服务等,着力推广政府购买等公共文化产品提供方式,提高服务效率,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也是洛阳“十四五”工作重点之一。洛阳将以河南省“文化豫约”公共文化供需服务平台为基础,建立公共文化资源平台,完善功能,加快特色数字资源建设,探索“菜单式”“点单式”服务模式,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 洛阳瀍河区朱樱塔城市书房
在打造公共文化品牌活动方面,洛阳将持续打造“唱响新安”“滨河之声”“欢乐孟津”等县(市)区品牌文化活动;挖掘各类节庆活动的文化内涵,丰富其内容和形式,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组织好群众性公益文化活动;加强对基层文化队伍的培养,建立文化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城乡基层文化活动。洛阳还将推进各地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场所免费开放,完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机构效能指标,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绩效评估和群众评价反馈机制,不断提高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
湖北武汉:打造“12分钟文体圈”
“让城市文化融入市民生活,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触手可及‘诗与远方’。”近日,湖北省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武汉将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建设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12分钟文体圈”。
“12分钟文体圈”是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的一个新的量化标准,在12分钟步行路径内,市民就能享受到图书馆、博物馆等,提供环境温馨、设施完备、服务优质的公共文化实体空间设施服务,精准对接市民文化需求。
▲ 武汉“马良杯“儿童书画大赛
近年来,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努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武汉模式”。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武汉拥有国内一流以琴台大剧院为代表的公共文化场馆144个,每10万人拥有演艺场馆数量排名全国第5位,每10万人拥有博物馆数居全国城市第1位;武汉入选“2019年度中国十佳数字阅读城市”,24小时自助图书馆遍布武汉三镇。
此外,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秀示范项目“武汉之夏”已连续举办43届,2020年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大,但仍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超500场次,惠及市民超300万人次。2020年12月,武汉获批首批“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十四五”时期,武汉将通过加大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密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升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水平等5个方面建设“12分钟文体圈”,包括打造以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等为核心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场馆,推进市、区、街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下沉”、服务“下沉”;积极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云上剧场建设,打造“云上文化武汉”;推出更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不断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等。
▲ 武汉“吉庆之夜”活动
今年,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将实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打造一批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推动武汉图书馆新馆规划选址,推进一批公共文化重点项目规划建设;实施区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提质增效,支持各区采取“政府+社会”模式建设“城市书房”;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名城、英雄之城文化内涵,加强红色文物、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利用等。
广西南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期间,南宁市按照“正确导向、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共建共享、改革创新、因地制宜、城乡统筹”的原则,加快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 2020年10月28日在南宁市邕宁区新江镇那云村公共服务中心举办南宁市“送戏下基层”文化惠民演出
目前,全市形成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现有公共图书馆14家,文化馆13家,博物馆(纪念馆)7家,乡镇文化站102家,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352个,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相继建成使用南宁博物馆、顶蛳山遗址博物馆等一批大型公共文化设施,通过加强场地设施及数字化、智能化服务,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与此同时,南宁市提供“家门口”的惠民演出、培训服务。南宁市艺术剧院公司、南宁市艺研院等专业院团,以“红色文艺轻骑兵”的方式,到县区、乡镇、村屯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惠民演出2000多场次,惠及群众67万人次。深入开展“扶持乡村社区业余文艺队”等培训和帮扶服务,累计组织开展各类培训1000余场次,培训基层文艺骨干9万余人次,扶持乡村社区业余文艺队800支,演出2.4万余场次,惠及群众超过1400万人次。
▲ 2021年3月19日,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局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时代”2021年南宁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暨“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启动仪式在马山县古零镇羊山村三甲屯(攀岩小镇)举行。
南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南宁市将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一是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南宁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和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建设和服务标准规范。二是加强统筹规划,制定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三年攻坚战工作方案,加大各级公共文化设施项目规划,推动县区图书馆、文化馆、文化中心项目建设。三是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进一步提升南宁市图书馆智能书架、图书分拣系统建设,搭建南宁市群众艺术馆数字文化馆公共服务平台,加快艺术体验空间建设。四是促进文化志愿服务特色化发展,提升“文化志愿春风行”“扶持乡村社区业余文艺队”等培训和帮扶服务水平,促进文化志愿服务特色化发展。五是培训基层文化队伍,强化公共文化人才建设,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河北石家庄:
打通线上、线下,推动文化资源云服务
在滹沱河北岸的石家庄图书馆新馆里,不少市民在这里看书充电,享受美好的周末时光。据了解,除了免费借阅图书,这里还是一个交流集会、学术分享的新型现代空间,馆内还不定期推出多种主题展览,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 在周末,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到石家庄图书馆。
石家庄图书馆新馆作为当地综合性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之一,是石家庄市不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缩影。石家庄图书馆作为国家一级馆,建立了囊括正定、灵寿、井陉等县区,具有石家庄特色的总分馆制。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设施及现代通讯技术等构架起公共图书馆网络化服务体系,同时采取统一服务、统一编目、统一调配资源和统一管理,形成了通借通还、资源共享的新格局。
石家庄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石家庄市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水平,加快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等。石家庄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快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特别是市、县、乡、村四级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明显提升。
▲ 在石家庄图书馆看书学习的市民
目前,石家庄市所辖22个县(市、区)均设有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实现了县、区全覆盖,均出台了区域实施意见及公共文化服务标准;264个乡镇全部建有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已实现全覆盖并免费开放。
“十四五”期间,石家庄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将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体系,实现横向汇聚图(图书馆)、文(文化馆)行业资源,纵向联通市、区、街镇、村居四级文化机构,打通线上、线下,推广“乐享冀”“乐游冀”等网络分时预约平台,探索智慧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组织全市群文系统、文博机构、艺术院团等积极行动,推动文化资源线上云服务,让市民实现“云阅读”——免费下载阅读海量图书,“云观展”——网上欣赏馆藏文物及美术展品,“云观演”——宅在家里看大戏,享受丰盛的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