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扶贫中的脱贫攻坚故事系列报道之一百六十八
朱熙:在“纪律下”挥洒青春的汗水
我叫朱熙,今年26岁,贵州福泉人。2019年2月,刚刚参加工作的我在组织的号召下,从独山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来到了基长镇茶亭村,成为了该村尖刀排的一员,担任纪律下组网格员,至此,我的驻村扶贫生涯徐徐展开。
朱熙与同事下队了解村民生活情况
我负责的纪律下组有49户,其中19户是贫困户。作为刚上岗不久的90后外地干部,我的基层工作经验为零,面对这么多群众,我心里既茫然又害怕,能不能与群众打成一片?扶贫工作怎么开展?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要面对的问题,都是巨大的挑战。但我知道,只有不退缩、不害怕,只有勇敢的面对,大胆的去做,才能顺利完成组织交给我的任务。
纪律下组地理位置偏远,是一个水族群众聚集的寨子,人口基数大,文化思想相对落后,作为外地人,我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语言不通,不会本地方言,使我的工作难度系数更是直线上升。
于是,我在入户走访、田间碰头,深入各家各户了解实际情况和诉求的过程中,不断实践学习,短短半年时间里,我不仅能够说出一口流利的独山方言,还与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为更好的开展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朱熙与同事在走访串户的路上
通过走访和调研,我发现饮水安全是纪律下组最大的短板问题,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水源较少,村民们生活用水紧张。为帮助村民解决生活用水困难,我和尖刀排同事多次实地勘察,并多方筹集资金,从十公里外的月亮山村牵出了一条新的饮用水渠,从此,纪律下组家家户户都有了干净清甜的自来水,解决了村民们期望已久的民生问题。
驻村以来,我也总结出了一些工作方式方法,扶贫工作虽然常常遇到各种困难,但却难不住真心与真情。
在推进移民搬迁和旧房拆除工作中,困难重重。旧房子是很多群众成长的感情寄托,加上思想观念陈旧等问题,搬迁动员工作十分艰难,在劝说过程中,他们甚至会对我闭门不见,让我很是尴尬。
为了妥善解决问题,我另辟蹊径,一方面主动与他们的子女取得联系,告知搬迁政策,讲明动员搬迁的原因和好处,打消他们的顾虑;另一方面,我常常到他们家中看望,与他们拉家常,动之以理、晓之以情,最终,我扭转了他们的思想,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村民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后来,为了进一步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我们还在纪律下组打造了2个活动广场,总面积1039平方米,还通过农户筹资、政府补助的方式,修建了2100平方米的串户路,让75户农户受益。
其实,我的故事很普通,只是一个脱贫攻坚工作人员的简单日常,但我始终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总书记深情寄语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特别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奋斗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
2020年3月,我县顺利减贫摘帽,这其中,也有我的一点点汗水,我很荣幸,有机会参加国家最伟大的事业之一,为脱贫攻坚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为之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