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基层 » 正文

贵州大扶贫中的脱贫攻坚故事系列报道之一百九十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4-25  浏览次数:177004
核心提示:朱莎:真心回馈大地,尽力帮扶群众  我叫朱莎,是一名新闻工作者。2017年5月,因为工作原因,我离开了生活二十四年的故乡,从凉爽的黔北纳雍来到了炎热的黔南罗甸,开启了人生的第二段旅程。三年来,我先后到罗悃镇


朱莎:真心回馈大地,尽力帮扶群众


  我叫朱莎,是一名新闻工作者。2017年5月,因为工作原因,我离开了生活二十四年的故乡,从凉爽的黔北纳雍来到了炎热的黔南罗甸,开启了人生的第二段旅程。三年来,我先后到罗悃镇平艾村、塘山村、沫阳镇江亭村帮扶,用真心回馈大地,在帮扶行动中见证麻山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历程。

  三年帮扶,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有两件。

  第一件是在2017年6月12日,那是我第一次下村走访,去的是罗悃镇平艾村,那天天上下着大雨,村里的路面很湿很滑。

到贫困户家里走访,并宣传扶贫政策

  虽然我也是农村出来的孩子,但是几年的大学生活让我慢慢习惯了安逸,刚刚踏入社会参加工作,突然之间到了这样一个环境里,我很不适应。能不能承担起帮扶责任?具体需要做什么呢?我心里很没底。

  “杨小弯是一个聋哑人。”村主任这样说时我没太在意,然而真正走进杨小弯家时我的心一下子沉到了谷底:映入眼帘的是一间凌乱的小屋,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坐在屋里倒腾刚从田间地里采摘回来的农作物。我轻声喊着,老人并没有抬头,仍在继续手上的动作。我这才意识到他听不到我的声音。

  语言无法沟通交流,又怎能更了解他的所需所盼。

  怎么办?只能学手语。

  回到县城后,我找了一个在特殊学校任教的朋友,让他教我一些简单的哑语手势。一开始很难,后来他说普通人学手语最大的困难就是憋不住出声,憋不住就不能体会到聋哑人的苦楚,学得就会很慢。我努力地学习怎么“憋话”,去体验聋哑人的处境。

  几天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和杨小弯搭上了“话”,这才摸清了杨小弯的基本情况,了解了他的基本需求后,才能做一些实事:帮助他换领新的残疾证和申请领取鸡苗、鹅苗回家养殖,再给他送去棉被、米油等生活用品,每次返程,他都会微笑地对我们竖起大拇指。

  第二件事是在沫阳镇江亭村。

  2019年初,由于媒体融合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我调到了县融媒体中心工作,帮扶对象换成了沫阳镇江亭村的群众。因为之前有对口帮扶的经历和经验,“转战”江亭后我也有了一些想法,帮扶要讲方式方法。

和同事们一起在江亭村打扫卫生

  先从一些细碎的小事入手,后面再考虑别的吧。帮助群众打扫家庭环境卫生是我想到的最容易上手的事,没料到我们全体驻江亭村的同志都这么想,于是我们决定在村里搞一次大规模的环境整治行动。

  “村里面的卫生干净了,有利的是我们,大家都在帮我们,我们不加入,再不自己动手劳动一下,都不好意思了。”村民罗小亚说。

  第一天刚开始的时候,只有我们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十几个人打扫,一些村民坐在家门口的凳子上围观,一些站在路边聊天。第二天早晨,我们又开始进村打扫路面卫生,仍然是我们十几个人。第三天开始就有一些村民拿着家中的竹丫扫、铲子加入我们的清洁工作队,队伍越来越强大……

  我们一边打扫卫生,一边给村民们讲解党的扶贫政策、脱贫方针,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寻找通俗易懂的方法让他们理解“脱贫不脱政策”,鼓励他们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依靠自己的双手富裕起来。

  在环境整治中实现了思想扶贫的目标后,我们大家都清楚,村民能不能脱贫能有产业带动增收致富才关键,于是我们又开始考虑产业扶贫的事。

  “我现在是村里百香果基地的管理员,每个月都有不错的收入,感谢村里给我提供这个就业机会。”江亭村五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韦帮栋笑眯眯地说道。得利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江亭村引进了扶贫产业,种植了百香果、脐橙、冰糖柑等水果,成立了经济股份制合作社,不仅给周边部分村民灵活就业的机会,也为江亭村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为百姓脱贫致富带来了新希望。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