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遗产 助力振兴
中央一号文件
古村落保护利用实例
黄山古村落
完整保护 游人如织
安徽省黄山市利用古村落、古民居众多的优势,在乡村振兴方面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探索。2006年至2009年,黄山市在保存古民居较多的村镇和重要交通线两侧实施“保徽”“改徽”“建徽”工程,即保存徽派建筑,将不协调的建筑改成徽派,新兴建筑必须建成徽派,建筑风貌得到统一。2009年至2013年,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101座古村落和1000多幢古民居得到完整保护和有效利用。2014年起,实施“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古村落及各类古建筑进一步得到保护利用。
在实施上述工程的过程中,黄山市先后颁布多个地方性法规,出台了《古村落保护利用办法》等10个规范性文件,利用古村落及其承载的以各类古民居为代表的丰富文物和文化资源,探索路径,创新模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先后形成民企独资保护利用的“宏村模式”,政府主导、国企经营的“西递模式”,财政扶持、民企经营的“呈坎模式”,国企开发、村企合作的“唐模模式”,省外独资、村级协助的祖源模式等,利用古村落发展旅游景点景区100多处,乡村旅游欣欣向荣。如今,“粉壁黛瓦马头墙”构成的古村落坐落于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之间,连片的映山红和满坡的油菜花交相辉映,鱼戏莲叶,鹅鸭欢欣,移步换景,游人如织。
(实例内容由本端记者薛帅根据李修松相关提案摘编整理)
活态传承 赋能乡村
中央一号文件
乡村非遗活化实例
朱仙镇木版年画
从濒临消亡到双效丰收
2002年12月28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抢救工程在河南开封的朱仙镇打响第一炮,朱仙镇木版年画被列为保护和抢救工程的重中之重。当时,这一技艺几乎濒临消亡,1986年成立的“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只剩下社长和一个师傅。经过十几年的保护和抢救,朱仙镇目前开设了近20家木版年画门店,并与朱仙镇文化旅游相结合,形成了文旅融合的产业合力。
通过搜集古版年画,目前,已有370多块朱仙镇木版年画古版作为二级文物、三级文物被收藏,实现了抢救性保护。朱仙镇还将传统木版年画的文化功能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并对其进行创新,从2014年至今,与河南建业集团、莲花日金集团、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单显老酒等企业集团联手,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朱仙镇发扬中国木版年画成人伦、助教化的功能,制作了年画动漫剧,并受中宣部委托制作了一批讲文明、树新风的年画作品,充分发挥年画的伦理教化作用。从2015年起,朱仙镇木版年画探索与研学相结合,推动朱仙镇的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截至2020年,共招商引资20亿元建成朱仙镇启封公园,并在园内打造以朱仙镇木版年画元素为主的文化生态园。2019年,园区共接待来自国内外的学生6.8万名,项目收入首次突破百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