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 郭志清 朱萌
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一批32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2020年,公布第二批68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根据文化和旅游部要求,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应当具备:文化和旅游资源富集、开发合理;乡村文化传承保护、转化发展较好;旅游产品体系成熟、品质较高;民宿建设主题突出、规范有序;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较完善;体制机制完善合理、运营高效;带动创业就业、经济社会发展等效益明显的标准。本端特别推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脱贫致富全面发展巡礼”系列报道,对这1000个重点村中的典型村落进行深度挖掘和梳理,总结它们的成就、经验与路径,展现乡村旅游在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进程中大有可为,前景广阔,未来可期!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
这首广为传唱的经典民歌,如今已成为山西的重要文化标签。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首由“山药蛋派”代表作家马烽作品拍成的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里的插曲,是从贾家庄村唱响的。
而这里,曾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
老一辈人战天斗地
贾家庄村位于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市,新中国成立前,村里自然条件恶劣,大多数村民挣扎在饥饿线上。当地流传着“有女不嫁贾家庄,嫁到贾家庄受恓惶”的民谣。
“那时可真是‘地下没得挖、地上没得抓’。”73岁的村民贺宝英回忆,50多年前她刚嫁到村里时,村里到处是盐碱地,土地没有产量,生活没有来源。迎接新娘的不是新婚典礼,而是直接挽起裤腿挖土刨地。
从1954年起,为了填饱肚子、不再挨饿,贾家庄村“男女老少齐动员,白天黑夜连着干”,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把近3000亩盐碱地变成了适宜机械化耕作的沃土良田。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剧本,便是马烽以贾家庄村民为原型创作的。影片中那群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用劳动和爱情谱写的美好生活画卷,正是当时贾家庄人的真实写照。
“不当百万富翁,要建亿万富村”,温饱解决后,时任村党总支书记的邢利民提出这个口号,将“共同富裕”作为贾家庄村不懈追求的目标。
“穷则思变”,贾家庄村一直在转型。从20世纪50年代建立生产合作社发展生产,综合根治碱地,改良水质;60年代村民发明自制农机具帮助生产发展农业机械化;70年代发展科学种植、科学养殖,开办工厂……贾家庄虽然自然条件差、底子薄,却一次次地抓紧了发展的机遇。
依托加工业,在贾家庄村建起的焦化厂、水泥厂产量惊人。当产量达50万吨的贾家庄特种水泥厂收获着一季度上千万元利润,成为村里支柱产业的同时,贾家庄人已经敏锐地预感到单一工业背后潜藏着的深层危机。
1997年夏天,邢利民到云南出差,发现那里的生态旅游发展得非常好,一个新的想法在他脑海里形成。回来后,他立即召开党员大会,大家意见很快达成一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绿色环保新产业。当年夏天就在原来废弃的旧砖瓦场上,建成了占地15万平方米的生态农业旅游园区。
贾家庄的文旅产业发展,也由此拉开了大幕。
新一代人推动文旅转型
2007年,从贾家庄走出的大学生邢万里,放弃了已小有成绩的创业之路,接受村两委的聘请任命回村创业。几经考察,邢万里决定依托村里新修不久的文化体育广场开发生存拓展项目——这是当时刚刚兴起的文化产业,在村子里很难被人理解。
“这项目能赚钱吗?”“大城市的人为什么要来咱这小村里训练?”“要是赔了,村里不就背上债务了?”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反对。
“赚了算村里的,赔了算我个人的。”面对质疑,邢万里向村民郑重承诺。
▲ 三晋民俗体验地——贾街
贾家庄村拓展训练基地的设立,为村里转型走向文化旅游之路奠定了基础。在随后的10年里,贾家庄先后建成了四星级的裕和花园酒店、村史馆、马烽纪念馆、三晋民俗文化体验地——贾街、大型游乐场等项目,起用了大量村里的年轻人去打理。2014年,邢万里被推选为贾家庄村党委副书记。
刚上任,邢万里就又做了一个反对声众多的决定——关停村里铁厂、焦化厂、水泥厂等十几个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开始着力发展可持续性更强的文化和旅游业。
“这个决定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回忆起当时的情况,邢万里感慨颇多。水泥厂停产不仅意味着不少村民失去收入,集体资产也会因此锐减。村两委顶住压力,着眼长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承诺“停窑不下岗,收入不会减,就地转化劳动力”。
2015年贾街刚建好时,村里规定村干部不许投资商铺,要优先村民。但由于村民们不相信村里能发展起旅游业,迟迟不愿意花钱,邢万里只能让党员带头出资,再建立几个样板给村民看。
▲ 吕梁文学季在贾家庄村举办
“咱村有那么多工厂旧址,是不是能利用起来?”新的发展思路带来了新的发展活力。邢万里又带着村民将废弃水泥厂房改成了工业文化创意园。万年青茶馆、餐厅、便利店,贾樟柯电影艺术中心、种子影院、作家村先后在此落户,并举办了贾家庄乡村旅游文化节、86358电影短片交流周、吕梁文学季等大型文化艺术旅游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贾家庄村也成了“文青”们的乐园,大量作家、电影人、画家常住此地。
原水泥厂300多名员工,有的在贾街从事餐饮业,有的去了旅游公司,有的留在转型后的创意园,全部就地转型就业,平均月收入3000元左右。
2017年,邢万里从老一辈贾家庄人的手中接过乡村振兴的接力棒,成为贾家庄村党委书记。几年下来,村里形成了以乡村民俗旅游、工业文化创意、农耕文化体验、红色经典教育、康体养老休闲为一体的文化生态旅游景区,文旅产业成为全村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全村近3000名村民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奋斗,分享到了乡村振兴带来的丰硕成果。
一匹山西省旅游业的“黑马”
顺着宽阔笔直的林荫大道走进贾家庄村,现代化的星级酒店、小桥流水的古镇古街,望着眼前的美景,难以想象,这竟是在盐碱地上开拓出的新天地。
在贾家庄村史展览馆,陈列的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一块块奖牌,详细地记载了贾家庄70多年来的发展与变迁。旅游达人庞帅帅说:“来到贾家庄村,伴随着对村庄历史的深入了解,深深的敬佩与感动油然而生。”
踏着青石板路走进贾街,特色小吃、传统作坊、工艺品店引人驻足,明清时期建筑风格的沿街店铺鳞次栉比,欢笑声、叫卖声不时传来。“如今的贾街入驻商户达120家,仅一家酸辣粉小店年流水就达80万元。贾家庄传统的八大坊、民俗小吃、民俗演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贾家庄村委会主任范玖深说。
据不完全统计,贾家庄村每年吸引游客200多万人次,集体资产超过10亿元,人均年纯收入突破3万元。
2021年春节,贾家庄村内一系列民俗表演轮番上演,热闹非凡。在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春节文旅市场报告上显示,作为新兴景区代表,贾家庄力压众多在全国知名度都很高的老牌经典景区,游客接待量位列山西省第四。
除了发展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外,村里处处散发的浓浓文化气息,让村民的精气神大变样。曾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民,在农闲时走进新浪潮书店、贾家庄益智图书苑,通过阅读充实自己的头脑;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开始关注穿着打扮,注重生活品质的提升。
36岁的村民吴晶晶在经营贾街两个店铺的同时还加入了村里的拔河运动队,每日上午经营店铺,下午去队里参加拔河训练。她说:“还有人喜欢唱歌、跳舞、画画……有时村里组织我们去比赛、演出,不管有没有名次,都觉得特别自豪!”
在邢万里的带领下,贾家庄村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特色小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贾家庄是一个幸福的村落,幸福比任何东西都重要。”邢万里说,“幸福不会从天降,好日子要靠双手来创造。我们争取再用3年到5年时间,让贾家庄的各项事业再上一个台阶,让每个贾家庄人都能感受到幸福,都能享受到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