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头条 » 正文

惊人的胆识与毅力!怀念吴山明先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4-04  浏览次数:179374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 卢炘
               

▲ 创作中的吴山明先生

山明老师走了,走得那么突然。后来方知10年前医生已告诫,生命将在5年内终止,然而他隐瞒癌症病情,一直顽强拼搏至80周岁。在病魔缠身的10年里,他依然创作出国家重大题材巨幅新作多件,参加了难以数计的中国美院教学检查,成为教学督导之楷模,依然勉力参加社会上各种美术活动,如为《美术报》一次又一次办中国画创研班,进行人、山、花全科教学尝试,直到2019年5月第三届创作展览结束。2020年9月底他照旧出席“浦江书画节”时,我与他留下了一帧合影。真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吴老师从艺、从教和做人,均为吾辈师表,谦谦君子,高山仰止!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浙派人物画”风靡全国,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顾生岳、宋忠元5位元老彪炳画史,后继者如何弘扬与创新成为画界严峻的拷问。吴老师以他惊人的胆识与毅力,传承其精神,改变其画风,最终登临艺术高峰,含笑于九泉。

1955年从附中到大学本科,吴山明有幸得到潘天寿等老先生群体和“浙派人物画”5位元老的亲炙,1964年毕业后留在中国美术学院任教,先后任教研组长、系副主任、教授、博导、系主任和造型学部主任,美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和教学督导,50多年来,他一直没有离开过中国美院中国画系。

艺术的重复等于零,故艺术家要有鲜明的个性,要有个人独特的风格。作为常识谁都明白,却很少有人会思考艺术民族特色与个人风格表现的关系,而吴山明成功的关键就宏观而言,恰恰在于视艺术民族特色高于个人风格表现。

他的高明之处在于深化认知在先,然后坚决践行。他明白民族艺术特色就世界艺苑而言是民族艺术的个性,个人风格应该出于民族特色,而不在于反叛。特色对于中国画价值、文化底蕴的重要,正如羽毛是鸟类的特征一样,离开了这一特征,去掉了羽毛这一共性,也就无鸟类个性可言了。

对于中国画以线为主的特点,吴山明从未动摇过。他说得非常肯定:“以线造型是中国绘画的特点,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是这样。”“集中解决以线概括主要形体、特征、神态,以及增强线本身的艺术内涵,应该是追求的主要目标。”他甚至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画:线的艺术。

就他自己的创作而言,他对立意、取材造境非常在意。他的艺术活动甚至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为凡人造像,造超凡境界。我以为前者来自儒学影响,后者则可以看成是取之老庄。也可以说,他的艺术既继承反映现实题材之宏愿,又扬笔墨造境之优长,同样蕴含着一种辩证把握与哲理思考。主次、强弱、疏密,各种取舍、布排,得心应手,睿智果断。每观其作画轻松自如似有神助。

他的画虚实疏密,黑白布局,既自然又规矩,保持了优秀中国画的传统。其主调呈现出清丽自然而非以怪异奇险取胜,明豁通透又朦胧逸韵,十分耐人寻味;笔线单纯中求变化,往往能在笔墨渗化中抓住机缘自然生发,营造特别的语言效果,可谓状物抒情均自自在在。

▲ 雪山之鹰(国画) 49×67厘米 1985年 吴山明

中国人物画传神写意,画家从个人深切的感受去作时代的表现,追求自己独特的形式语言使之达到“化境”,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求索。从写生到塑造,从习作到创作,严格地说还有一个跨越,这就是必须要有高度概括的形态。那就是以既有传承又有个性的笔墨语言、笔墨结构塑造出有意味的形式感的形象来。吴山明选择了宿墨和用水,并最终达到了纯化个性笔墨语言的目的。

宿墨在山水画中黄宾虹先生用得比较多,也用得非常好,黄宾虹的浓焦宿墨使他的山水画更亮更浓更精神。宿墨产生的审美感在人物画中还很少有人全面尝试,如果直接从黄宾虹的浓焦宿墨移至人物画的话,人物的丰富性很难得以表现。吴山明就尝试、探索各种淡宿墨的方法,靠不同的笔痕水渍复叠使之既简练又丰富,大水大墨既单纯又生动,直到产生晶莹多彩的效果。他依然坚持不用明暗的表现法,用长短不一、粗细浓淡变化的宿墨线条与墨迹来勾勒与塑造人物,而产生了似古而实新、奇妙而卓异的淡宿墨趣味,从而使人物画表现的新颖感和丰富性成为可能。吴山明从传统延伸变化出来的宿墨新用,如同潘天寿晚年由山马笔作画转向指墨画,他们的选择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脊梁(国画)125x250厘米 2014年 吴山明

尽管宿墨也有其表现上的局限性,但当画家利用宣纸的特性施展高妙的用水本领,使宿墨线条的表现力大大提高,整体效果就出来了。他提升了中国画笔墨状物写心的表现力,而其本身仍保持单纯,用单纯的线条勾勒,巧妙地、不露声色地吸取了西方写实人物画法中造型精微的成分。这是一种扬长避短的办法,也是吴山明解决笔墨和造型矛盾的方式,既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笔墨之美,也实现了高难度的写意笔墨与写实造型的统一。

他大胆地在宿墨的领域探索,在凝重之外发掘其晶莹美,研究宿墨的水法和淡宿墨、色宿墨、清宿墨的特殊水渍美,研究笔墨水渍交叠的肌理美。他以大水大墨表现大结化,追求“帖”的灵动,“碑”的凝重,以求“结”中有“化”、“化”中留“结”,研究作品的律动感和鲜活感,他的探索为艺术同道所认可。

随之,宿墨之玄、宿墨的淋漓之妙也用来表现江南的特色,表现江南的少女,表现古人诗意,甚至塑造吴昌硕、潘天寿、黄宾虹这样艺术大师的形象,同样取得了成功。在他成熟的作品里,色彩有意地淡化了,人物的勾勒,特别是面部明豁简练,说这是浙派人物画家前辈追求多年而尚未到达的深度和高度,恐怕亦不为过。

疏荡中有奇气,单纯中有韵味,简洁中有丰富。他个性凸现的作品中,中国画的民族特色依然非常鲜明。

他在中西绘画有冲突的地方,大胆弃西求中。在笔墨形式与色彩表现有悖时,重笔墨而淡化色彩。在具体的专业基础训练中,特别强调以中国画的要求来改变思想方法和观察方法从而改变作画的表现方法,而且响亮地提出了七个“替代”:“我们必须以凹凸的理解和表现去替代明暗调子的描绘;以虚实的理解和表现去替代空间层次的处理;以具有活力的集形神表现于一体的‘线’型去替代简单的轮廓线;以多方位的观察和理解去替代定视角的、平面的观察方式;以中、短时间的素描和慢写去替代长期的注重无穷层次刻画的素描;以慢写、速写与默写的结合去替代单纯的写生;以主客观的结合去替代重客观的描写等。”

吴山明的教学改革,秉持潘天寿先生开创的“重传统、重基础、重修养、提倡创新”的教学宗旨,发展人、山、花分科教学。先后两次制定和修改教学大纲,首次在全国推出完整的中国画教学大纲,并两次在中国美术学院召开全国中国画教学座谈会,影响深远。他推广了许多灵活的教学模式和新举措,完善了教学体系,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他担任系主任时间最长,许多大事是在他任内完成的,该宽容的和该坚持的泾渭分明,显示出新时期同代人少有的大家风范。

吴老师以自己的胆识和毅力成功地树起了一块令人仰望的艺术丰碑!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