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娱乐 » 正文

四川红军第一村:牛角沟的红色经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4-04  浏览次数:179127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张影▲ 旷继勋蓬溪起义遗址牛角沟村位于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因山沟形似牛角而得名,现在牛角沟村因红色基因而振兴。1929年,一面红色旗帜在这里升起,一股红色革命精神在这里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 张影


▲ 旷继勋蓬溪起义遗址

牛角沟村位于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因山沟形似牛角而得名,现在牛角沟村因红色基因而振兴。

1929年,一面红色旗帜在这里升起,一股红色革命精神在这里传递。川军旅长、共产党员旷继勋带领全旅4000余官兵,在牛角沟村竖起“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军”的旗帜,牛角沟村也因此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军的起源地。2020年8月,蓬溪县依托旷继勋蓬溪起义遗址的红色资源,采用“文化+旅游+产业”模式,在牛角沟村打造了投资1.5亿元的“中国·四川红军第一村”红色文化旅游项目,深挖当地红色资源,促进农业文旅融合发展。历史与现实交汇,牛角沟村再次踏上新时期的红色征途。

牛年新春将临,生活在牛角沟村的村民正在排练节目,筹备着他们的“牛年春晚”。今年春节对牛角沟村也有着特殊的意义,春节过后,3月将迎来“中国·四川红军第一村”项目的试运行。


▲ 旷继勋雕像


亮点一:

村民入股当股东,家门口就业

“中国·四川红军第一村”项目由政府主导,采取“投资主体公司+村级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牛角沟部分村民)+社会投资”的股份制投资方式合力打造。该项目以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体验教育、高端培训、研学旅行、军训拓展、休闲旅游、生态康养为重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现代科技农业、科旅融合产业、康养产业、体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在牛角沟村民入股动员会上,投资主体表示,村民以闲置房屋和土地入股成为企业的股东,还可认缴股份;企业为困难户垫资入股,前5年所有亏损均由资方承担,盈利则按股金比例分配。“村民最多可以有10股,每股是2000元,村民预计按8%到10%分红。”“中国·四川红军第一村”项目文化总顾问王益说。

蓬溪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景区管理中心主任罗华生介绍,政府指导乡镇配合企业组织当地村民组建专业合作社,并指导村集体组织协调动员村民全员入社,以资产入股,并由股份制公司集约经营。项目经营收益由股份制公司统一核算,可实现保底并按股分红。“村民的收入渠道也将多元化,包括土地入股分红、现金入股分红、房屋租金、产业就业和自主经商。”罗华生说。

村民的生活因这项事业而滋润起来,村集体也因此受益,在乡村环境改造后,平整的道路通向了家家户户,村民成为股东,还能够在家门口就业。牛角沟村书记王勇说:“村里积极协调蓬溪县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介绍村民在公司务工,目前村里有80余人在公司务工,人均增收2万余元。”

众人拾柴,焮天铄地。从小受革命传统熏陶,怀着回报家乡、弘扬红色文化初衷的项目公司的主要投资人,外出求学归来的大学生,革命故地的众多村民,他们共同经营着这份事业。“有一群人,有一股干劲,有一种精神在传承。”王益感慨道。


专家点评

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长孔繁峙:

牛角沟村探索出解决农村“空心化”难题的新途径,新的产业吸引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同时为农民和外来务工者提供了劳动岗位,旅游业的发展将聚集大量的人气,使农村重新充满生机和活力。为加快实现红色文化遗产以多种保护方式利用及可持续发展,呼吁有关政府部门加大政策扶持,特别是制定和出台多种形式的金融扶持政策,如农业融资担保和银行金融机构参与合作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财经战略研究院旅游与休闲研究室主任戴学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忘初心,红军的初心就是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然而,很长时间以来,在红军发迹和走过的地方一直是与贫困结合在一起的。发展红色旅游一个最大的目标就是通过旅游业让当地人民受益。蓬溪县的做法让百姓成为发展的主体,让他们把自己的生活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上。这就是红军的初心。从这个维度上看,蓬溪县的做法很有意义。


▲ 复原的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军指挥部作战室


▲ 旷继勋牛角沟起义纪念碑


亮点二:

还原革命场景,营造沉浸式氛围

作为中国革命老区,近年来蓬溪县持续推动红色资源开发,自2019年开始,蓬溪县启动蓬溪起义遗址综合性保护开发,已复原一批包括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军指挥部旧址、红军驿站、藏兵崖等在内的红色景点。据了解,“中国·四川红军第一村”项目分3期建设。第一期包括怀旧农家院子、红色农耕体验园、长征路等20余个新建项目,建筑面积达9000平方米;同时包括指挥部旧址、红军生活陈列场景、多功能会议厅等30余个风貌整治文化建设主题项目,面积达4000平方米。第二期、第三期将分别建设休闲、康养、度假项目和现代科技农业项目。

目前,“中国·四川红军第一村”一期项目中,旷继勋牛角沟起义陈列馆、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军指挥部旧址、农耕博物馆已免费对外开放。项目核心区建设已经完成70%,红色讲堂、行军体验区等项目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3月试运行。

在对革命场景的还原上,专注红色文化研究20余年的王益提出了“赋予文化原真性元素,借用历史之实还时代之魂”的主张。在原真性的思路指导下,该项目以牛角沟村现有资源为基点,着力对景区进行“苏维埃时代”红色氛围营造,打造红军广场、点将台、指挥部旧址等,再现红军生活场景,让游客有进入“红土地”的直观感受。比如,对砖混结构房屋脊梁、檐角、墙面实施苏区建筑风格改造,并以竹篱笆墙、红五角星、仿古灯笼、标志旗等为装饰件。利用山势地形、房舍楼宇,以鲜为人知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采用音、像、图、文等方式展示,让游客身临其境,更有在开放式博物馆丰富阅历、回顾历史、寻觅革命踪迹和增长见识的体验。

“村民对复原革命场景的工作很支持,主动捐出家里的镰刀、蓑衣等老物件。”王益认为,没有本地人的生活化参与,就没有历史的复活。

王益表示,如果只是依托一个建筑遗迹、一个复原不“原”的物体或一尊雕塑、一个空间载体和场馆展陈,就缺失了原真的活态环境和体验氛围。该项目立足历史本身,在事件发生地的文化景区前期开发基础上,做景区平台植入式开发,就地取材、张弛有度,尊重历史,不逾越娱乐底线。同时,从主要针对服务和吸引外地游客的揽客方式,转为面向服务本地人的文化休闲生活。“因为他们对本土历史文化有特殊情结,有了他们的认同赞许、热情参与,才会引起外地游客关注。”王益说。

该项目还尝试打破灌输式常规,增强游客的沉浸式体验。围绕曾经在本土发生的革命史实、革命英雄人物一生和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展示中国革命及中国工农红军历史,寓教于乐。在创意规划环节,通过故地集中展示当时的人文景致、生活环境等,形成生活化表达。在牛角沟村的景点中,游客时常能看到穿着红军服装的身影在其中穿梭,让游客有融入式、体验式、沉浸式的体验。


专家点评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文旅研究中心主任邬东璠:

牛角沟村的“中国·四川红军第一村”能够立足于本地人的生活,凝聚本地人的“众志”,关注活态传承、内涵式发展,踏踏实实从服务本地人出发,这种务实的价值观是值得推而广之的。当下很多地方在文化和旅游融合过程中存在夸大冒进的问题,造成文化大而没有温度、不接地气,只顾一味吸引游客而侵害了当地人的文化生态,长此以往既没有了真正的地方文化,也没有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长孔繁峙:

“中国·四川红军第一村”项目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的革命遗址、遗迹,并形成了以红色文化遗迹为主题的革命教育基地,使大量红色遗迹成为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再现和恢复了历史村落的传统环境,有效地保留了自然村落,留住了乡愁,使历史村落的传统环境得以延续、民俗文化得以传承。


▲ 四川红军第一村雕塑


亮点三:

“红色文化+绿色产业”协同发展

1929年,旷继勋率领4000余名官兵从牛角沟村出发,第一次打出了“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军”的旗号,发动了蓬溪起义,随后建立了西南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蓬溪县苏维埃政府。蓬溪起义震动巴蜀,也孕育了牛角沟村的红色革命文化。为了打好红色文化这张牌,实现“红衬绿、绿映红”的协调发展,牛角沟村不断努力尝试。

穿红军装、走红军路、吃红军餐、听红军故事,红色培训、红色研学经济在牛角沟村兴起。蓬溪县以传承红色文化塑造党性教育基地为目的,挖掘蓬溪红色文化资源,将各个景点与革命先烈的主题相结合,依托红色培训、党性教育与企事业单位团建、红色研学旅游等经营方式,寓教于游、寓游于教,让英烈的动人事迹洗涤和净化人们的心灵,让游客接受革命传统的熏陶。

罗华生透露,以“中国·四川红军第一村”项目为例,通过市场经济分析,预计年均营业收入13268万元,年均利润总额1541万元。

在该项目带动下,牛角沟村的基础设施得到完善,搭乘“红色文化+绿色产业”的快车、依托优渥的生态环境,牛角沟村发展现代生态科技农业。返乡创业农民、致富能手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建成草莓种植基地,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王勇介绍,目前牛角沟村有家庭农场19户、种养殖大户7户、专业农业合作社3个、公司2家;有核桃、杂柑、西瓜、中药材、枇杷、黄金梨等特色产业2000余亩。绿色产业改变了村民的生活,实现了让村民在“家门口赚钱”。

蓬溪县大石镇人大主席邓碧蓉表示,“中国·四川红军第一村”项目开发按“文化+旅游+产业”模式开展,以红色资源优势激发旅游潜力,以旅游产业反哺农业产业,促进农业与文旅融合发展。


专家点评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特聘教授张凌云:

“中国·四川红军第一村”项目呈现了较好的规划理念。在红色资源开发上,也要注意开发好产品、找准市场定位,如红色培训等要明确目标市场。同时,也要做好基于互联网的营销工作,服务、管理等环节不留短板。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红色资源开发的基础是不能破坏环境、不能透支未来。

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长孔繁峙:

牛角沟村打造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业态和新产业,为村镇农民提供了就近就业的工作机会和工作岗位,也解决了当地部分农产品的销售难题,扩展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



 ▲ 牛角沟地形图


亮点四:

深挖红色“富矿”,延伸红色产业链

随着蓬溪县综合性保护开发项目的开展,以“中国·四川红军第一村”为核心景点,蓬溪县构建起红色旅游经典线路,拉动全县旅游经济发展。罗华生介绍,2019年以来,蓬溪县红色旅游接待230.32万人次,红色旅游人次和收入占全县旅游板块的1/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65亿元。

单一的红色文化资源难以支撑起一方旅游产业,如何深挖红色“富矿”?罗华生表示,蓬溪县不断延伸红色产业链条,将革命传统教育与乡村旅游、旅游扶贫等有机结合,走出一条红色教育与乡村休闲旅游相结合的“红色+”发展之路。

蓬溪县通过打造现场教学点、研学点、拓展训练基地及实训基地等,做大、做强、做细“红色+”产业融合发展体系,连点成线、连线成面,不断释放红色效应。一是立足“中国·四川红军第一村”项目建设,发展红色教育培训、红色拓展训练及红色体验游等产业,联动乡村旅游发展,提升农旅产业附加值。二是连点成线整合县城旷继勋公园、蓬南烈士陵园、拱市村党员教育基地等红色点位,推出“热血之旅 红色蓬溪”为主题的红色旅游路线,带动县城和旅游沿线与现代服务业的繁荣发展。三是做实“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品牌建设力度,将“红色与产业特色”互相融合,形成多元化发展新格局。四是红色旅游带动乡村振兴,发展生态游、休闲游、观光游、体验游,让游客置身天然氧吧,品尝当地特色,既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又让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红色的旗帜在飘扬,红色IP的开发向更多人讲述着革命的故事。蓬溪县着力红色文化资源渲染方式。2012年、 2013年分别在湖北卫视、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爱国主义电视剧《女子军魂》取景于革命老区蓬溪县;2011年以旷继勋牛角沟起义为背景的电影《旷继勋蓬遂起义》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原创红色情景剧《红飘带》两次被央视报道。悠久光辉的革命历史形成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也为发展红色文旅产业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人文基础。


专家点评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文旅研究中心主任邬东璠:

该案例从红色文化出发,从内容上拓展到与多种产业融合、从形式上采用多种创新手段,将红色与青山绿水、农业乡村、教育培训、户外拓展相结合,通过激励政策引导当地人参与其中,并引入IP塑造,让乡村不再仅仅是“乡土”感,更让人看到了创意创新的萌芽。这种探索对于当下的乡村振兴具有很好的样板价值。

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长孔繁峙:

该项目开展的红色文化遗迹的保护利用及文化旅游产业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及借鉴。我党几十年开展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艰苦斗争经历及史迹,已经成为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珍贵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为当地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如四川、江西、陕北等很多农村,可开发红色文化遗迹为主题的系列性文化产业,形成规模并产生聚集效应。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