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型人文专题纪录片《胡同里的幸福》在北京电视台热播。这部纪录片以“幸福”为着眼点,以北京胡同为标识,通过真实可信、动情感人的基层故事,反映百姓心声,展现北京的历史文化与发展变迁。家住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北大街门楼社区的李金萍大姐因为在纪录片里出镜,俨然成为亲朋好友与街坊四邻公认的“网红”。提起这些年北京的变化,李金萍激动地说:“随着城市的建设改造,胡同的生活环境不断改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老北京的味道又回来了!”
近年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更加重视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重视保护传统中轴线、明清皇城以及原有的街巷胡同格局、老城传统建筑色彩和形态特征等。在雍和宫大街、东四北大街、东四南大街以及鼓楼西大街、平安大街等地区的街道环境整治提升工程中,恢复性修建始终是北京老城保护、保留历史街区建筑风貌的重要理念。
那么,什么是恢复性修建?古建专家马炳坚认为,恢复性修建并不是要统一恢复到某个历史时期。城市和街道都是在发展变化的。北京是古都,建筑风格涵盖多个朝代。要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进行相应的修建,多元风格并存的城市和街道才有历史的可读性,要让人们看到历史、看到乡愁。
▲ 重拾历史风韵的鼓楼西大街,保留了具有历史特征的高台。
北京鼓楼西大街始建于元代,全长1.7公里,东南端与地安门外大街、旧鼓楼大街、鼓楼东大街在鼓楼相接,西北端近德胜门而止。这里有清代、民国等不同时期的建筑,既有王府、寺庙,也有民居,建筑风格比较多元。2017年6月,北京市西城区启动“鼓楼西大街整理与复兴计划”,用3年时间让老街重拾历史风韵。2021年1月14日,鼓楼西大街完整亮相。全新亮相的元代码头遗迹位于大街西侧,具有历史特征的高台维持了现状,路面以老砖条石整修,人们站在这里,似乎可以看到当年滨水码头的繁忙以及后来湖面变小、水退人进的沧海桑田的变化。此外,鼓楼西大街沿线还拥有德胜祈雪、糖花糖市、醇亲王府、关岳庙、广化寺、胡同水井、谯楼更鼓等多个文化景点。
坐落于东四北大街492号的精时钟表店是一处比较有代表性的老建筑,传统的“勾连搭”建筑样式,是典型的“前店后厂”“前店后居”。钟表店的侧墙面,采取“五进五出”砌法,整体建筑美观讲究。改造前,北面老砖墙外面涂了一层水泥砂浆。为此,施工单位特意找了老师傅对水泥砂浆进行手工清洗打磨,细致打磨之后,发现这面老墙居然还是传统的“丝缝”做法。
▲ 精时钟表店
精时钟表店门窗的调整也是从老电影里找到的依据。最初调研时,设计师广泛收集沿线历史、建筑等各类资料,其中就包括一部上世纪50年代中外合拍的老电影《风筝》。电影中拍摄的一段街景反映了当年东四南北大街的风貌,为建筑外立面和门窗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设计团队根据影片中的老街景,恢复了钟表店颇具时代风格的门扇和窗户,并配合经营业态,营造出复古怀旧的氛围。
东四北大街澡堂子胡同口一座看上去平平无奇的门楼,被发现是民国时期的红砖门楼。施工单位剔除表面水泥,将已经歪斜的底部踢脚重新填充,避免了坍塌的危险。因为门楼的红砖尺寸特殊,施工单位还从南池子一处民国建筑工地借了200多块旧砖,运用细淌白砌法,将门楼修缮复原。
在东四南北大街修缮工程中,回收利用86万块老砖、18.2万块旧瓦,旧材回收利用率达43%,大量的老牌匾和砖雕进行了保护和利用,翻建各类宅门39座,保护性修缮16处历史建筑及文保单位,让整个街区恢复了古都风貌。
据了解,整个修建、改造工作严格落实北京老城保护房屋修缮技术要求,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古建专家、文物部门与设计、施工单位形成联动,对建筑风貌提升工程予以指导,科学实施保护性修缮、恢复性修建工作。
参与项目设计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专项负责人孙书同说:“设计、施工不仅要保留老街特色,坚持‘大家’的风貌要求,还要兼顾‘小家’的实用需求。”据她介绍,项目开始之初便在雍和宫大街设立了“崇雍客厅”展示厅,邀请附近居民提交自己的设计提案,通过手机小程序征求网友提案,同时组织各类竞赛,吸取公众智慧,还在街道举办记忆展,挖掘市民对老街区的记忆。此外,成立12个工作组,深入社区开展沉浸式交流设计,为居民提供门窗、牌匾等菜单式选择,让居民挑选他们喜欢的样式,坚持“一户一方案、一家一设计”。
▲ 位于东四四条83号的宝泉局东作厂,是北京唯一现存的清代造币厂。
向峰从小生长在东四胡同,现在是东城区城管委调研信息科的一名工作人员。深爱老北京文化的他翻阅大量文献资料,深入挖掘老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为设计、施工单位提供参考依据。说起梅兰芳拍摄过《黛玉葬花》的咏竹亭、北京最早的电影新闻摄影师开设的电影制片厂、北京唯一现存的清代造币厂宝泉局东作厂等,向峰如数家珍。在他眼里,这些老建筑有望成为游客探秘北京的打卡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