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头条 » 正文

注入文化关怀,一点点走向无障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4-04  浏览次数:169328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王彬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9年《平等、参与、共享:新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70年》白皮书披露,中国现有8500万残障人士,占中国总人口的6.21%。社会发展带来基本生存和发展状况的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 王彬 

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9年《平等、参与、共享:新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70年》白皮书披露,中国现有8500万残障人士,占中国总人口的6.21%。社会发展带来基本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改善,文化关怀则是残障群体融入社会、获得精神愉悦不可或缺的要素。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残障群体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更有保障,各地积极开拓新渠道、探索新方法,为残障群体共享社会文化发展成果助力。


导盲犬首进剧场  

“愿越来越多剧院加入进来”

“看不见是一种局限,看得见同样是一种局限。”当作家毕飞宇的作品《推拿》搬上舞台时,一项文化助盲行动也在温暖着视障群体。

▲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剧场工作人员和导盲犬艾杰

近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导盲犬进剧场计划”获得了广泛关注和点赞。作为国内首家接受导盲犬进入的剧场,该中心从今年起每周日开设专场,将一楼大剧场·艺术剧院的1排13座、1排19座作为视障人士及导盲犬的专属座位。

服务细节见温馨:预留的两个座位中间有条宽走道,可供导盲犬趴下休息;为方便视障群体,中心特设电话热线,提供订票和咨询服务;在这些场次的演出宣传单上,明确标注“您在剧场观看演出时,可能会遇到正在工作的导盲犬”,以此提醒介意的观众,可以选择其他场次的演出。

贴心服务源于用心观察。2013年,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创排话剧《推拿》期间,身为该剧制作人及主演的王一楠接触到导盲犬及使用群体,并邀请视障人士陈燕及其导盲犬珍妮到剧场观看话剧《推拿》。“那时我们才感受到让视障群体进剧场看戏的艰巨性。”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宣传总监陈理介绍,以创排话剧《推拿》为契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开始积极推动工作犬的畅行。困难比想象中大得多:剧场要重新评估环境,调试出适合视障人群和导盲犬的声音场;要减少排斥情绪,对公众的普及教育也少不了,还有一些人对动物有恐惧……

克服种种困难,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逐渐完成了剧场的助残设施升级和完善,进入2021年,着眼长远的“导盲犬进剧场计划”得以顺利启动。

为了让这个计划走得更远,让导盲犬畅行得到更多力量的支持,日前,首条“导盲犬进剧场”公益宣传短片推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还联手公众号“微宠星球”云养导盲犬公益项目组发起了“导盲犬进剧场计划”的推广活动,希望借此让更多剧场及公共场所接纳工作犬的出行。为了更好地向公众宣传并推行该计划,中心特聘上海导盲犬学校导盲犬艾杰作为该剧场的“名誉经理”,并成立了特别助理团队。

在向导盲犬艾杰颁发“导盲犬进剧场计划宣传大使”聘书时,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张惠庆动情地说:“我是一个怕狗的人,但这并不影响中心充满热忱地欢迎导盲犬带着他们的主人来到剧场。我们希望为那些从未在剧场体验过戏剧的人开启一扇新的窗。这是我们艺术从业者的愿望,也是责任。”

“一开始担心观众排斥,但中心一发布消息,就有很多观众打电话专门预约这些专场,我们心里踏实了一些,更感到艺术助盲的意义。”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宣传总监陈理感触颇深,她认为只有剧院开设助盲服务还不够,需要全社会更多力量共同努力,从完善导盲犬培养机制方面努力,增加导盲犬数量,让更多盲人知道可以免费申请导盲犬的使用,可以在导盲犬帮助下进剧场欣赏艺术。


定制化服务持续开展  

“希望覆盖到更多残障人士”

服务读者3562人次,借阅盲文书126册,下载/拷贝有声读物9582件,网络、电话接待读者咨询2534条,提供特色服务33次,线上线下活动47场,志愿者服务时间663小时……

这是2020年浙江图书馆服务视障读者的成绩单。“我们享受到的每一次服务都是VIP级的。”视障读者这样评价。

“我们馆面向视障读者服务十几年了,资源建得早,设备上得全,与盲人读者联系密切,才能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一点点改进服务,达到专业化。”据浙江图书馆文献典藏部主任徐进介绍,早在2003年5月,浙江图书馆就开办了盲人图书馆。为有效利用浙江省公共图书馆资源更好地为视障群体服务,2011年10月,浙江图书馆筹建了浙江省信息无障碍服务中心(以下简称“视障中心”)。

▲ 浙江图书馆门口的盲道

从浙江图书馆入门处,沿着盲道,视障读者就可以直达一楼的视障中心,放心使用阅览区、多功能区、盲文图书制作区、语音图书制作室等7个功能区的资源。视障中心总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目前拥有各类盲文图书6000余册,有声读物1万余(件),期刊11种,盲用电子资源近2T,内容涵盖医学、文化、艺术、科学、教育等。内部配有视障读者专用电脑、语音软件、盲用点显器、盲用复印机、一键式智能阅读器、助视器、听书机等,便于不同视力等级、各种学习模式的人按需使用。

浙江图书馆最为视障读者称道的是其定制项目。“我们把想读的书告诉图书馆工作人员,他们总是积极反馈。”杭州居民赵成是浙江图书馆的忠实读者,10年前因一场事故双目失明,经历过人生低谷。后来通过图书馆,他积极参加信息无障碍公益活动,结识了许多朋友,还利用所学参与助残服务,性格也逐渐开朗起来。如今的他不仅是一名IT软件测试工程师,还是杭州市推动信息无障碍的公益人、浙江图书馆的青年读者代表。

据统计,目前浙江图书馆自制盲文文献达1300余册,每本书背后都是一位视障读者的阅读渴求。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浙江图书馆还突击制作了相关盲文书和电子书,分发、传递到各市县图书馆及视障读者,并利用微信群持续开展宣传和服务。

视障读者不方便进馆,工作人员就到他们身边提供服务。从徐进口中,记者了解到,浙江图书馆有一支专业的志愿服务队伍,成员中不乏企业经营者和广播电视从业者。他们进行盲文点字书校对、有声读物录制,开展口述电影、读书会活动,身体力行倡导,让文化助盲越办越好。

在服务中,视障读者需求和建议得以汇集。视障中心不断改进定制盲文书机制,还推出免费办证、免费咨询、电话预约、上门服务、邮寄、全省馆际互借、面对面朗读等个性化服务。

▲ 浙江图书馆视障“心阅”读书会

服务之新不仅体现在依托数字平台拓展出的精准服务,还体现在与时俱进的活动内容上。根据盲人读者的兴趣、特长,结合社会前沿、文化热点,浙江图书馆面向视障群体开展了电脑、智能手机、听书机、英语等技能培训,视障“心阅”读书会等阅读推广活动,以及无障碍电影播放活动等,不仅为视障群体打开了阅读之门,更以新技术和新活动延伸文化助盲的边界,让更多残疾人群体融于社会、享受生活。

目前,视障中心正与咪咕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共同开启“云声”公益项目,将优质的诵读作品传递给视障读者,并计划在咪咕阅读App上展示视障读者与“爱心助盲”志愿者的原创有声作品,惠及更多视障读者,展现视障读者的风采。


一点点走向无障碍  

推动无差别艺术感受

面对残障群体,怎样构筑一条文化通道,传播文化成果?各级文化部门、单位和机构都在努力。

去年5月,中国残联办公厅、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共同印发《关于积极引导残疾人参与非遗保护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了第一批残疾人参与非遗保护试点工作重点支持的23个省(区、市)的50个机构和第一批试点支持的28名残疾人非遗工匠。随着相关工作的开展,传统工艺带动残疾人就近就业和稳定增收的独特优势得以凸显,文化在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和扶残助残作用进一步落地,激发内生动力,有效促进就业。

近年来,社会力量的参与也成为文化助残服务的一大趋势。各地涌现出许多志愿团体,他们怀揣公益之心,深入残障群体,在视障群体中颇具影响力,有的与各地政府、文化机构、残联、盲协、盲校等展开合作,探索文化扶贫、文化助残新模式。

▲ “光明影院”——把电影说给视障朋友听活动海报

从十五年如一日、至今已为盲人放映超过850场电影的北京红丹丹志愿者团队,到3年内为视障人士制作完成208部无障碍电影的“光明影院”,无障碍电影发展初具规模。再如喜马拉雅和中国盲协共同推出的有声图书馆,供给丰富的文化资源,既有助于提升视障人士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也拓展了互联网环境下视障人士就业的途径。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深入开展,残障人士享受公共文化的渠道不断拓展,参与热情不断高涨,残障人士文化活动从少到多,从有到好,在质和量上都有了长足进步。但总体而言,保障特殊群体文化权益仍任重道远。

一方面,各地还需推进将残障人士文化需求纳入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另一方面,社会力量有待增加对于残障人士文化事业的投入。

只有当服务渠道和方式越来越新,适用于残障人士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越来越好,针对残障人士精神文化需求的产品越来越多,面向残障人士开展的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文化帮助残障人士融入社会才能产生实效。

期待,无障碍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