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书汉末已胚胎,钟体婴儿尚未孩。
直至三唐方烂漫,万花红紫一齐开。
这是启功先生论书诗其中一首,讲的就是楷书起源于汉代末期,直到唐代才算真正成熟。如果楷书按时期划分的话,可以分为魏碑和唐楷。魏碑就是指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楷书,魏碑是一种从隶书到楷书过渡的书体,我们现在提起的楷书指的是唐朝以后逐渐成熟起来的唐楷。启功先生在这首论书诗中说的三唐即指的是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初唐楷书代表书家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中唐有颜真卿,晚唐有柳公权。
我们平常说的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其中欧颜柳三位都在唐朝。而最后一位赵,指的就是元代的赵孟頫。此外,唐朝还有一种楷书不得不提,那就是唐人写经,这是能够见到的真正唐人楷书笔法的作品,其大多以经书为主,而写经大多数都不知道作者姓甚名谁。
在当下学习楷书,还是大多以欧颜柳为范本。那么就不妨从结构和用笔两个方面来认识一下欧颜柳赵这四家楷书。
01
楷书的结构
结构也是组成一家面貌的主要因素,比如欧体、柳体,结体略显瘦长,中宫紧收。而颜体和赵体则略显方正,笔画分布比欧柳要更宽松一些。
所以我们在学习楷书的时候一定要牢牢地把握住整体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我们不妨来看看启功先生是如何理解楷书结构的。在启功论书札记中有一句“行笔如乱水通人过,结字如悬崖置屋牢”,讲的就是结构之法。元代赵松雪云: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传。由此可见,启功先生尤为注重结构之法,当然笔法也是相当重要的。启功在研究楷书结构之初,是写完一个字裁剪下来,再蒙到原碑帖上面透过阳光来看与古人摆放笔画的位置差在哪里。久而久之,启功先生总结了结构的规律,比如先紧后松、左紧右松、内紧外松等,并提出了结字的黄金律这一结论。在启功先生关于黄金律结字的文献中对此有详细说明。我所理解的启功的黄金律结字,就是字的中宫要紧收,写字时笔画的起笔和收笔尽量靠向中间,这样写出来的字显得瘦长,撇捺开张。我认为启功总体的结构继承了欧、柳的结构特征,只是把中宫收得更紧一些。
02
楷书的用笔
我们现在学习唐朝楷书或者魏碑的时候,大多见到的都是遗留下来的碑刻及拓片,所以很难窥探到真正唐人的书写状态。包括见到的出版物都是拓本,且存在失真情况,因此,距离真正的书写状态会更远一步。但是前面提到的唐人写经,是真的墨迹,我们可以花一些时间来对写经的用笔做一些研究,包括还有一些书丹未刻的高昌墓志。
古代写的字大多都是小字,包括毛笔、纸张等,都和现在完全不同。现在临帖大多都把字放大几倍来书写,在笔画的完成效果上大大增加了难度。现在写楷书,无论欧体也好,颜体也好,谈的都是行笔要用中锋、藏锋和回锋,个人认为是不妥当的,我更认为中锋在清代写篆书和隶书时起到的关键作用,导致把中锋的方法嫁接到了唐楷上面,也影响了后世的书法教学。在初学楷书时,我也是跟随老师教的中锋的方法,但是后来发现如果一个笔画的末端要提笔回锋的时候,这种字写出来是没有生机的,因为整体气韵是不通的。即笔画和笔画之间不说话,没有了呼应,就会变得死气沉沉,这恐怕也是现在楷书没有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在我自己的书法实践中,决定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大胆使用被称为写楷书“病笔”的侧锋来书写唐楷。在这里,我用横画做了一个几种用笔的示意图,可供大家参考。
通过这个横画的用笔比较,实践中的体会是侧锋是最便捷的,大大减少了复杂的动作,使书写更加流畅自然。侧锋写出的横,收笔的最上方是笔尖,所以连带着可以直接写出下一个笔画的起笔,这样就增加了笔画之间的连带,比如大字写完横画后直接连接撇画的起笔。
最后,关于结构和用笔还有一些注意事项。在笔画的排列上,要注意笔画的角度、长短、轻重以及疏密。写完第一笔后,用第一次笔画作为参照再来写以后的笔画,并且在用笔上要多参考唐人写经的用笔方式来增加笔画的连贯,让字更活一些。因为碑刻看不到笔画上笔锋行走的状态,所以在这方面写经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
通过欧颜柳赵四大家逐个分析,或许会有更直接的体会。
欧体
欧体的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等,初学者一般选择九成宫居多,欧体的楷法严谨,用笔方整,字势险绝,点画安排紧凑、匀称。九成宫结构要中宫紧收,书写时遇到长横则整体重心靠左,形成左紧右松之势。在用笔上,我个人认为还是多加侧锋用笔,比如九成宫中的三角形点,可以用侧切的方法一次完成。还有垂露竖,都可以用侧锋一笔完成,这样才能达到书写的自然状态。
▲ 《九成宫碑》局部
颜体
关于颜体的碑帖选择就更多一些,比如有《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麻姑仙坛记》等。现在基础教学还是以《颜勤礼碑》为主,勤礼碑较颜真卿其他碑帖在整体粗细变化上更加明显,结构也略显瘦长一些。勤礼碑主要具有舒展开朗、横细竖粗、撇轻捺重、方圆并用的特点。如果仔细观察用笔,就会发现很多横画是切笔,而不是现在很多字帖上表述的把起笔都修改成了圆起笔,横画大多是起笔和收笔重,如果用侧锋的话可以一笔完成。
▲《颜勤礼碑》局部
柳体
柳体的著名碑帖有《金刚经》《神策军碑》《玄秘塔碑》,《玄秘塔碑》是柳公权64岁时所书,是后世学习楷书的重要范本之一。其特点端庄俊丽、短横粗壮,且右肩略往右上倾斜,长横瘦长,起止清楚,用笔干净利落。从结字的整体来看,呈现出内紧外松、用笔遒健、结字紧劲、骨力洞达的特点。柳体多以方笔为主,方笔主要的形成来源于侧锋行笔,而非藏回锋刻意为之,这也是导致大多学柳者写出的柳体气韵不通的主要原因。
▲ 《玄秘塔碑》局部
赵体
赵体传世作品居多,且多为墨迹,代表作有《胆巴碑》《三门记》等。赵体是集诸家之大成,结体宽博沉稳,方正谨严,撇捺舒展。在运笔上,大多以圆转笔为主,酣畅温润。细观墨迹可以发现行笔速度较快,用笔上也非笔笔中锋,很多短横、长横和转折,还是多以侧锋为主。观其一些楷书长横,除有点拱形以外,大概还在唐楷横画范畴。
▲《三门记》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