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城3000多年的江苏常熟古城内遗存大量历史建筑和一般性风貌建筑。近十几年来,古城内基础设施落后,城中人口迁出,古城“空心化”现象日益凸显。
如何盘活这些古老建筑,让历史街区既留住传统烟火气,又激发出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常熟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利用虞山文化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打造江苏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契机,精准施策,采用“微更新”“绣花式”保护与开发的方式,对文物本体加强保护,对关联的其他建筑做好合理开发利用,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助推民宿样板建设,在延续文脉的基础上,补齐夜间经济短板,引领传统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此举也为化解老旧建筑保护危机、提升城市品位、复兴古城商圈提供了有益探索,用城市民宿撬动了文旅消费大产业。
▲ 唐氏宅园庭院夜景
盘 活
唐氏宅园位于常熟南泾堂历史文化街区,是清末漕运总督唐一葵的私家花园,占地3000平方米。上世纪初,此处被用作常熟市青少年图书馆,原有景观大部分得以保存。1982年,唐氏宅园被评为常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市政府对原建筑加以修缮并增辟用作办公。2011年以来,办公单位迁出后,唐氏宅园一直处于闲置状态。
“古城历史文化建筑面广量大,要盘活上述资源并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光靠政府做是不够的。”虞山街道(虞山文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副主任金雪庆说,“引进民间资本,通过合理组合,盘活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使文物保护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层面达到双赢。”
常熟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虞山街道找到本土设计师由伟壮,他设计运营的第一家民宿日斜林西已在业界小有名气。“唐氏宅园里,古亭、台、轩、榭一应俱全,既有珍贵的文保建筑,又有大片的非文物区可以设计开发,这类私家宅院十分稀缺,值得投入。”由伟壮抓准机遇,更看到了城市民宿发展的光明未来,很快便达成共识,签订了长达15年的租赁合约,将此处开发成一处城市精品民宿文创空间。
“作为本土设计团队,政府对我们入驻有两个要求:一方面宅园是文物保护单位,在改造和修缮的过程中一定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另一方面,从唐宅开发中复原常熟文化肌理,让改造后的唐宅能勾起常熟人对于古城的记忆,同时吸引年轻游客走进常熟古城,享受独特的居住体验。”由伟壮表示。
保 护
作为一家市级文保单位,如何既守住文物保护红线,又能创新发展,是由伟壮和常熟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需要攻克的主要难关。
“针对唐氏宅园这类典型江南园林式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我们秉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结合周边环境提升与改造进行合理的活化利用。”常熟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顾玉芬介绍,“首先,尊重文物原有功能布局,做好文物本体的维修保护。其次,合理规划文物周边建筑和环境,充分尊重历史风貌,注重与文物的格调协调,合理分区,使其相得益彰,成为符合民宿运营要求的功能空间。”
▲ 唐氏宅园改造前
在保护修复唐宅的过程中,文物主管部门协调多部门联动,缩短各项审批时间,协调解决难点,联合监管监察,为保护工作提供政策环境与保障。
而由伟壮做得更多的是划分好保护与开发的界限。首先需要对园中的建筑进行确认,对于需要重点保护的建筑,坚持修旧如旧原则。“我们邀请常熟古建园林公司的老工匠参与指导,精美雕花、飞檐翘角等工艺都由老工匠手工完成。这样的精雕细琢让文保建筑和周边古树名木均得到了妥善保护。旧址中原有的瓷片、地窖和亭子,遵照文物保护条例,也进行优化保护,增强人们的整体体验和观感。”
针对一些增辟出的现代建筑,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室内环境更新。由伟壮为唐宅增添了很多精心淘来的老物件:复古的黄包车、民国时期的旧报纸、水墨山水画、瓷器等,恰到好处地融入整体设计之中。
“修复好的文物建筑,成了这座古香古色宅院的‘点睛之笔’,并且作为公共文化景观免费对外开放。”由伟壮颇感骄傲地说。
赋 能
为了保留建筑中的传统元素,同时更加贴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由伟壮先后投入逾1400万元修园为所,园内叠石布景,造型入画,可游可望。不仅如此,他还保留了戏台部分,与常熟大剧院锡剧团队合作,通过定期的表演呈现老常熟的生活方式,并将古时的文人雅集映射于园林中的活动,同时结合常熟地域文化开发主题文创产品,带动民宿运营与常熟文化的输出。
▲ 修缮后的唐氏宅园
▲ 唐氏宅园重焕光彩,以“虞见唐宅”之名开门迎客。
2020年11月,经过近1年的修缮、整理,唐氏宅园重焕光彩,以“虞见唐宅”之名开门迎客。这是虞山街道(虞山文化旅游度假区)第四家城市民宿,也是虞山文化旅游度假区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重点项目之一。此前,“日斜林西”“天凝安蝉”“言舍”3家样板民宿已经带火了常熟的城市民宿开发潮。
作为常熟市的中心城区,虞山街道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但同时也日益面临着土地供给不足、空间资源紧缺等瓶颈问题。近年来虞山街道着力于通过盘活提优闲置低效的存量资源,来激活资源要素、突破空间瓶颈,力争在“小空间”产出“大效益”,用“旧空间”激发“新动能”,努力走出一条创新集约的高质量发展路子。2020年全年,共计盘活提优存量资源15处,建筑面积超12万平方米,引进项目22只,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超2亿元。
在常熟老城,类似唐宅这样的老建筑存量很多。但目前还没有一个清晰、更具规划性的开发方案。这些房子未来干什么用,究竟能唤起多少人对这座古城的记忆,不得而知。唐宅的开发,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开园以来,唐宅的知名度越来越高,逐渐成为人们在常熟旅行的打卡地,我们也在积极进行文化挖掘和宣传推广工作,希望让来到这儿的人知晓唐宅的前世今生。
在对古建进行修复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一味修旧如旧、恢复旧貌的古老建筑与人们的现代生活和观念存在着距离,不容易产生属地认同感。这一点是我们在改造过程中极力想改变和一直在探索的,我们希望通过合理有效的社会性开发,让更多人真正走进来、融进来。
目前,唐宅日客流量有三四百人(次),很多人来了之后才知道曾经在这里发生过那么多有意思的事情,认识了就会有记忆的代入和文化的认同,毕竟这里代表着一座城市文化和历史的沉淀。
讲述者:
常熟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党委委员、文物局副局长陆晗
我们落实文保建筑修缮资质单位,科学制定维修方案,落实专款实施修缮。以唐宅为例,在保护过程中,我们确保空置多年的唐氏宅院及其亭、轩、榭、舫依旧可观、可赏、可用,文物原貌得以完整展示。
此外,我们不改变国有历史文化建筑资源的产权性质;通过签订保护责任书,落实文保单位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监管;对本体使用功能以及周围经营内容实施严格有效的把关控制;依托业务主管部门对古建筑和周围古树名木的日常维护加强专业指导。
常熟把历史文化建筑的价值通过现代运营手段充分体现出来,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体验中将这些古建筑蕴含的历史文化逐渐传播扩散出去。
讲述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军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指出:“合理利用是保持文物古迹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活力,促进保护文物古迹及其价值的重要方法,这已成为业内外的高度共识。”在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群的保护利用方面,福州“三坊七巷”、厦门鼓浪屿、烟台烟台山均有不少可资借鉴的经验。
当前,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呈现出由单体向群体、由群体向整体扩展的趋势;保护的范围呈现出由点向线、面,由线、面向系统扩展的趋势;保护领域呈现出将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相结合的趋势。我们应将保护与利用的二元关系转换为更完整的遗产价值与人的关系,使人的活动从一般性的接触到欣赏,从欣赏到深入理解,再由理解而开始关注,进而可能参与遗产保护,又因参与达成认同,由认同到建立合作,形成一个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