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党全国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团结一心,英勇奋斗,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的胜利!” 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引发社会各界热烈反响,也成为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和旅游领域的代表委员纷纷发挥所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积极贡献力量。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未来,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的路上,当然也少不了他们的身影。他们表示,在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上,要发扬脱贫攻坚精神,以更饱满的状态、更用心的付出,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为进一步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出自己的积极贡献。
全国人大代表郑军里:
加大文艺下乡力度
▲ 全国人大代表郑军里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将继续关注文化扶贫、乡村振兴和职业教育发展。”3月3日上午,伴随飞机起飞的轰鸣声,全国人大代表,广西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军里随广西代表团踏上了2021年全国两会的行程。万米高空上,郑军里与同行代表交流着履职经历,热烈讨论两会热点,开始进入“两会时间”。
过去5年,脱贫攻坚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郑军里聚焦国家之所需、人民之所盼,投身脱贫攻坚工作中。在担任广西艺术学院院长期间,郑军里和学校领导班子每年至少2次到定点扶贫地区召开扶贫工作会议,深入定点贫困村走访调研,进行现场办公,慰问结对帮扶贫困户等,举全校之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先后助力6个定点帮扶贫困村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脱贫摘帽后如何巩固扶贫成果?文化艺术在乡村振兴中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在帮助贫困群众实现产业致富的同时,郑军里也在思考和探索借力文化艺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路径。去年两会期间,郑军里曾提出,脱贫摘帽后更应加大文化艺术的扶持力度。提出这一建议,正是因为他看到了文化扶志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2019年4月,郑军里带领广西艺术学院40余名画家奔赴百色市德保县,开展“画说扶贫 情系乡村”——广西艺术学院画家走进德保助力脱贫攻坚写生创作活动。画家们走进下布、燕峒、龙光等扶贫成效显著的村落,用饱蘸情感的丹青笔墨描绘了青山绿水、村庄农舍,记录乡村和群众的新变化、新成就,讴歌扶贫干部攻坚克难、劳动人民昂扬向上的精气神。随后举办的画展吸引了全校师生、广大市民和媒体的关注。
近年来,广西艺术学院一直探索用诗歌、美术、音乐等方式助力脱贫攻坚,打造了“画说扶贫”“歌说扶贫”“诗说扶贫”的特色文化扶贫项目。这些文艺作品展现了脱贫村庄的变化,引起社会关注。扶贫干部反映,通过文艺宣传,对当地拉项目、拉资金提供了更多助力。乡村群众在看到这些作品后,对家乡和自身的变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致富奔小康的劲头也更足了。
▲ 郑军里深入定点帮扶贫困村走访调研
“实现乡村振兴,精神层面的文化艺术建设非常重要。”自去年全国两会召开以来,郑军里多次深入基层,走访农村,拜访脱贫群众,就文化扶贫助推乡村振兴展开调研。郑军里发现,很多地区虽然顺利实现脱贫摘帽,但基层群众的观念意识跟不上,甚至可能出现返贫的现象。精神文明建设、审美情趣培养等也有待加强。“我们要通过文化艺术的熏陶,提高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素养,激发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激励脱贫群众继续奋斗,巩固扶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郑军里说。
近年来,在郑军里的领导下,广西艺术学院广大师生也积极加入文化扶贫的队伍。广西艺术学院每年组织师生赴定点帮扶点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文艺慰问演出、村屯规划设计、墙绘美化、捐赠画作、爱心支教、非遗传承人培训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文化帮扶和教育帮扶活动,广西艺术学院与贫困山区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日益密切,贫困村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为贫困山区带来了文化生机与活力。
经过多年的文化扶贫和乡村建设,郑军里欣喜地感受到基层乡村文化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巨大改变:乡村环境得到美化,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审美情趣和生活品味大幅提升。2020年7月,郑军里来到顺利脱贫摘帽的定点帮扶村——德保县隆桑镇下布村,走访帮扶贫困户,开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调研。他还向贫困户和村委赠送了5幅由他与广西书法家协会主席郑军健共同创作的书画作品,表达他们的美好祝愿。今年春节前夕,郑军里再次来到下布村。村里环境焕然一新,他赠送的书画作品被挂在显眼位置,村里一座简朴的凉亭新题了字,村民想方设法装点着房子和村庄,还提出希望欣赏到更多艺术作品的愿望……脱贫后的下布村群众对生活品质和精神文化有了更高的追求。
“如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迈进乡村振兴新征程,我们更应该加大文化艺术下乡的力度。”郑军里表示,今年,广西艺术学院将继续发挥学科优势,开展更多文化扶贫活动,比如创作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向脱贫村赠送艺术作品,帮助他们进行乡村布局规划和环境美化,开展文艺下乡和辅导培训等。
全国政协委员田静:
增设非遗技艺师资
▲ 全国政协委员田静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是远近闻名的紫陶之都,在这里,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云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田静,一直关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与“承”,并积极探索非遗与乡村振兴、小城镇发展相结合的多元化发展道路。
▲ 田静一直关注如何通过非遗技艺助力乡村振兴
田静15岁起就开始学习陶艺,现如今,她恢复了传统的炼泥和柴烧工艺,并在古城建水建起占地4500多平方米的“田记窑”紫陶工坊,复原紫陶的传统制作流程,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和游客。多年来,田静一直在思考,如何在乡村和小城镇激活并传承传统文化,让乡村、小镇青年通过学习传统技艺获得一技之长,实现传承与发展的结合。为此,她在农村青年和少数民族青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方面做了许多的尝试,在夯实传统技艺本土传承基础的同时,探索解决本土青年就业创业问题,助力乡村振兴。
建水紫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但在2004年,建水全县从事紫陶行业的只有百余人。如今,当地登记注册的紫陶生产销售企业和个体户已达1631户,从业人员近3.7万人,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还于2020年底入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田静经历了建水紫陶行业十多年来的发展和变化,感触颇深:“在这个过程当中,非遗传承人技艺的‘传帮带’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在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广大非遗传承人发挥传统工艺覆盖面广、兼顾农工、适合家庭生产的优势,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为当地扩大就业创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贡献非遗力量。”据介绍,紫陶文化产业园区辐射带动建水县建筑、制作、电力等第二产业发展,201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32.95亿元。而紫陶产业的融合发展,也同时促进了红河州旅游业的发展,2019年全州实现旅游总收入931.25亿元,在云南省16个州、市中排名第四。
传承人是最擅长手工技能的老师,也有责任、有义务去培养专业技能人才,通过传授技艺、培养技能人才,带动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就业创业。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田静时刻不忘自己的使命,在传承好技艺之余,全身心投入到本土人才培养上。2019年,她建起田静紫陶技能传习中心;现在,她每年带四期学徒,每期20人至30人,还给贫困学徒每人每天30元的补贴,至今已累计培养农村青年500多人,帮助他们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创业。在田静的帮助下,他们凭借一技之长,年收入从1万多元增长到6万元以上,“城里住楼房,出行有私家车”的生活对他们来说不再是梦。“不少学徒还建起了自己的陶坊,实现了的创业梦想,这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紫陶产业中。”田静满怀喜悦地告诉记者。
继去年提交了关于“少数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增设非遗技艺专业”的建议之后,经过一年的调查研究,田静今年在全国两会期间将继续提出“在少数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高)增设非遗技艺师资”的建议。
“2020年,中国如期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衔接乡村振兴,需要注入新的活力,年轻人的回归成为必然。”田静认为,非遗技艺应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其中人才培养将成为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根脉,传承的是每个民族活态的历史文化,在民族和乡村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及广泛的影响力。通过职业技术教育的转化融入,可以更好地达到“守正创新”的目的。
目前,少数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高)的硬件建设已初具规模,各类技能培训也在逐步完善,通过在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专业并保障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完善非遗技艺在职业技术学校的实施,培养更多人才,将为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增添更多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许鸿飞:
从艺术角度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 全国政协委员许鸿飞
今年是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参政议政的第四个年头。作为一名雕塑艺术家,他始终致力于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今年他的提案再次聚焦艺术助力乡村振兴、产业与艺术的融合发展,倡议发挥文化艺术的传播作用,打造乡村特色品牌,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许鸿飞创作中
最近,因为许鸿飞和他的数十件雕塑作品的到来,广州市天河公园变身艺术公园。《三弹音乐》《花城六月天》等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全国多个乡村展览的作品,以诙谐幽默的艺术趣味体现出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为城市居民打开了一扇感受乡村风情的窗口,也成为许鸿飞用艺术助推乡村振兴、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最新实践。
“艺术助推乡村振兴,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这是许鸿飞去年提案关注的主题。为了将这一倡议付诸实施,他从2020年5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启动雕塑百村展,目前已在多个省份的11个乡村举行。这些走入田间地头的雕塑作品更加生活化,容易给人以亲近感,缩小了观众与作品之间的距离感。
“深入乡村的展览和调研给我带来了很多新的创作想法,艺术作品与乡村田园环境互动产生的化学反应是意想不到的,感觉作品是从大地中生长出来的,很灵活。”许鸿飞说,艺术家应当多到乡村走走,让创作和作品回归乡村和田野大地,既可以激发创作灵感,也将丰富乡村振兴的文化内涵。
乡村要振兴,人才很重要。在许鸿飞看来,文化艺术作品下乡可以对下一代产生很好的艺术启蒙效果。通过文艺作品带动乡村振兴,体现乡村的自然生态之美、生活情调之美,可以让更多人参与到乡村建设中,带动乡村发展。
许鸿飞表示,户外雕塑展受到村民欢迎,并被要求延期,证明村民需要艺术,需要接地气的艺术作品。因此,他今年的提案继续聚焦乡村振兴,并在去年提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提出从产业与艺术融合的角度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许鸿飞认为,在现阶段,乡村要实现持续性发展,还需要多关注和挖掘乡村特色,有针对性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品牌,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可以通过IP建设、文化艺术设计、推广传播等渠道介入。此外,乡村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可以通过艺术家的作品进一步丰富文化内涵。例如,许鸿飞在乡村采风过程中创作了很多作品,都是对真实乡村生活的反映。借助这类艺术作品,不同地区的人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到乡村的特色物产、景色风光和生活文化,助力当地旅游业发展。
广东的许多乡村有着独特的地方风情,英德市连樟村就是其中之一。去年5月,许鸿飞在连樟村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雕塑展,探索乡村“一村一品”品牌建设路径。在调研展览过程中,他为当地盛产的茶叶设计了茶饼包装礼盒,将当地特色农产品包装成旅游“伴手礼”。同时引导村民形成产业化经营意识,引入企业加入到产业链中,源源不断地丰富乡村特色产品,有效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通过对全国几十个乡村进行调研采风,我深刻感受到目前乡村发展已经产生很大变化。”许鸿飞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乡村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这个时候更应该有文化艺术助力,使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容和内涵更加丰富,更具有持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