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心声
建立政府牵头社会力量普遍参与的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工作人员 秦 晴
近年来,我国文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博物馆数量、办展场次和观展人数均年年攀升。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2.27亿人次。然而,2020年的全球疫情给博物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门庭冷落、教育活动暂停、交流展览受阻……危机之下,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更显必要。
▲ 四川博物院的线上活动海报
▲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讲解员正在直播 张艳 摄
结合四川省内博物馆的实际情况来看,线上传播体系的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难题。目前,四川省登记备案博物馆数量已达到278家,其中80%为中小型博物馆,存在数字资源质量良莠不齐、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等问题。因此,希望代表委员帮忙捎句话,建议政府牵头,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来参与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在我看来,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融媒体平台拥有专业的制作资源和多元的传播渠道;技术和系统公司具备用科技为文化插上“翅膀”的能力,但除了诸如故宫、敦煌等自带流量的文博IP,四川省内很多博物馆都缺乏联动资源优势机构的机会。如能在政府的资源协调配置下,多方合作开展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将大大提升博物馆数字资源的质量,生产出更多贴近受众观感兼具精神引领价值的博物馆精品文化内容。
代表回应
拥抱新方式新变化 让博物馆功能最大化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博物院首席专家 魏学峰
从去年开始,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博物馆从线下到云端都做了很多创新尝试。博物馆如何进一步贴近群众?这需要我们从业者真真切切了解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以及对传播方式的接受度。
就目前来说,实行效果很好的数字化线上看展形式正在被越来越多人接受和喜爱。不囿于时空限制,观众还可以线上与专家对话交流,这种形式既创新又专业。
要让博物馆功能和社会价值最大化,就是要靠传播能力,靠新的科技技术,同时要兼顾观众接受程度,了解他们喜闻乐见的是什么。博物馆是综合性很强的行业,如何把其他东西整合到博物馆,需要传播方式的叠加。在我看来,新闻媒体、新闻出版的传播方式都可以借鉴。
博物馆人正大力拥抱新方式、新变化。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四川的博物馆不但成立了专门的部门做教育研究,注重与第二课堂的结合,甚至还与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探索各种各样的方式。博物馆教育不管实践、理论都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水平。信息时代博物馆如何跟上形势的发展,是我们要学习的课题。相比国外,我们这几年“博物馆+科技”的力度更大,如手机博物馆、“云”博物馆等的建设都走在了前面。下一步,我建议对全国博物馆资源进行整合,让全国好的展览在云端集合,不受时间地域限制,成立博物馆永不落幕的展览库。这是我去年提的一个建议,希望能形成越来越大储备量的展览库。一个海外展览动辄花费几百万上千万元,但如果只在线下展览三个月的话,价值不能完全体现,太可惜了。
• 探索深港幼教领域融合互补的发展空间 | • 固始县中医院成功举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 |
• 南阳驻郑政策研究暨招商合作发展中心企业家座 | • 河南方城:打造产业“金名片” |
• 寻访千年古村浊鹿城 感悟李固厚重文化 | • 河南温县“美丽乡村行”巡回宣讲进校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