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头条 » 正文

左定超:将“非遗馆”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3-06  浏览次数:175938
核心提示:左定超:将“非遗馆”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非遗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研究、收藏、利用、展示、科普、教育、培训、交流、传承、传播、体验等的重要平台,还是研发、文创、衍生和贸易


左定超:将“非遗馆”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非遗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研究、收藏、利用、展示、科普、教育、培训、交流、传承、传播、体验等的重要平台,还是研发、文创、衍生和贸易的大舞台,是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力呈现。如何让“非遗”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加强非遗保护的系统化建设已刻不容缓,将“非遗馆”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最好的手段。

  一、非遗馆对保护展示非遗及对文旅融合的意义作用

  (一)有助于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共同体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精神磁场,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二)无形的“非遗”亟需有形的“非遗馆”承载。一是与非遗项目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及文化场所需要“非遗馆”承载。现在的非遗专门保护机构均处于起步阶段,几乎为白纸一张。如果不加以抢救和保护,我们将与这批最珍贵的非遗承载物失之交臂;同时,非遗中的“文化场所”,“非遗”十大门类的展示展演、体验教育、参观游览、文创展销等也需要“非遗馆”来承载的。二是非遗传承人代表作需要“非遗馆”承载。非遗项目的相关承载物和传承人代表作是非遗信息承载的重要载体。与文物相比,这些物质载体还太年轻。假如不将它们保护、留存下来,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未来我们就无法佐证前人的那些时光记忆了。现在,这些时光记忆,这些丰富而庞大的信息(物质)载体则需要“非遗馆”来承载和保护。三是非遗数字化记录需要“非遗馆”承载。国家级传承人非遗数字化记录工程,是近几年文旅部主抓的重要工作之一,从2015年开始,每年每省10位传承人,每位传承人记录费用为40万元,也需要进行数字化系统管理和为公众提供参观、展示、欣赏、观看的平台。需要“非遗馆”这个平台进行数字化系统管理和承载,使之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生生不息的文化滋养源泉。

  二、非遗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多数省(直辖市、自治区)未将非遗馆建设纳入规划。目前有浙江、海南、广东、重庆 、天津 、内蒙古等省市区在积极规划建设中。已经建成的非遗馆存在规模小、功能不齐全的问题。如贵州租用场地建成的全国第一座综合类非遗馆,虽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但因场地租用面积又小,需要重新规划建设。

  (二)在建和筹建的非遗馆标准不一。在建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奥林匹克公园,总建筑面积约9.1万平方米,将于2021年落成。2019年2月“浙江省非遗馆”已开始建设,计划2022年开放,总面积3.5万平方米;“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已于今年11月13日开工建设,包括:非遗展示馆、群众艺术馆、琼剧会馆,总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2022年底建成,总投资8.7亿元。

  在建和筹建“非遗馆”从名称到内部设置、功能等均有较大差别,标准不一。

  三、统筹建设非遗馆的建议

  (一)建议将“非遗馆”建设纳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如同“两馆”(文化馆、图书馆)建设一样,成为国家文化品牌和文化工程。建立国家、省、市(州)、县建设“四级”体系,分阶段、分步骤实施。

  (二)对非遗资源丰富且经济较为落后地区予以倾斜和重点支持。如贵州、青海、西藏等地。

  (三)制定“非遗馆”建设标准。利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设研究成果,从名称到功能布局、部门构架、人员安排、数字化建设、项目设置、传承人管理、研学体验等多方面提出统一规范的意见。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