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洪水塘的缘
2018年9月26日,我和单位三位女同事来到乐化村,后来,我们自称为“乐化四金花”。从这天起,开启了我的驻村之旅,被组织安排在洪水塘大寨,包保其中九户。
洪水塘是一个三面环山,树木葱茏,水量充沛的小山村,住着近百户人家,姓氏以汪姓、向姓人家居多,有少许彭姓及覃姓。这里的人勤劳朴实,善良忠厚。随着改革浪潮,大部分年轻人都已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是一些妇孺儿童,或从事一些轻松的农活,或照顾子女们留在家里的娃娃,或自顾自休闲玩耍,总之,驻村几月,只有在年头年尾才见年轻人几许。
说起驻村,酸甜苦辣,五味杂陈。开始到乐化时,有人就告诉我,某某户刁难的很,某某户困难多,某某户享受政策少等等。其实,从这时起,我就做好思想准备,要用情用心感化他们,要真心实意帮助他们。洪水塘离村委会有五六里路,走路大约四十来分钟,我和李老师常常是走路上去。要搞好脱贫攻坚工作,少不了要常与老百姓打交道,给他们宣传政策,发放资料,一起劳作,说话唠嗑。
记得我第一次参加村民小组会议(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参加村民小组会),会议由第一书记刘敏主持,我负责签到、资料收集工作。会议还未开始,组里的人就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围坐一团,叽里呱啦闹个不停,更有甚者,从对面公路就开始指桑骂槐,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刘书记根本无法按照正常会议一样按议程进行。最后,我们也只能兵分两路:讲道理,宣政策,唠家常,老百姓就是软硬不吃,各自分说,乱作一团,此时的我,眼泪在眼眶打转,真想找个地洞逃走,逃离这个有些不近情理的地方,逃离这个有些愚钝的地方。
我帮扶的有一个单身汉,姓彭,索性我就称他为“彭姓男子”,五十来岁,他集木匠、瓦匠、泥水匠于一身,是个“多才多艺”的人才。驻村差不多一个月了,还未见其真人,听说在广东东莞打工,每月可挣钱四千元左右。家中有一木屋,是国家政策好,用危改资金修建的,这人好胜,非要利用这三万五的资金办六、七万的大事。十一月底,这人回来了,是来装房子的,自己是木匠,他非要把装房子的事儿包在一个向姓的单身汉,这个向姓男子也算洪水塘的名人,把自家的瓦及楼板拆卸下来卖给别人,住着跑风漏雨的房子,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攻坚队员们集智努力,让他不再受风寒、饥饿之苦)。两个单身汉就在这件事情上扯起皮来,最后商定,由向姓单身汉包给另一熊姓木匠完成。历经几月,彭家房子总算是有了房子的样子,房子后面、左面、右面、中间都装得严严实,故意留着前面不装(他家在公路沿线),显然,目的很明显:政府会想办法呀。他爹妈死得早,没受过多少教育,处处总显现出一些蛮不讲理。正房的左侧有一个厢房,主要用于如厕,装杂物,房子严重偏斜。攻坚队的领导们考虑到要排除安全隐患,召集全体攻坚队员去他家集体建房。说到此处,眼泪又会不自觉打转,队员们个个使出浑身解数扶正偏房,彭姓家伙(此时有些气愤,所以用此称呼)在一旁喝着小酒,唱着小曲,不时传来阵阵骂声,骂队员们把瓦搞下来了,骂队员们把哪根柱子整断了,反正,找着理由骂人。可能由于低保的原因,他常常拿来说事,发些牢骚,认为低保评审不公平,也因此,我与李老师时不时与他将政策,摆道理,打比方,把身边的人儿、事儿说与他听。我们冷来嘘寒,热来问暖,有个头疼脑热的,也总是嘱咐快去医院。彭姓男子虽有几分倔强、好胜,但老百姓朴实、忠厚、善良的品质始终不变。省级评估验收的日子越来越近,各帮扶单位的领导们也深入基层对他们帮扶的村进行摸底核查。有一天,某领导电话询问彭姓男子,按照惯例一一询问过后,问到:她经常来不?彭姓男子说,她们像“跑抱”一样天天在这里。后来我把这个故事讲给苏州过来支教的王欣老师听,王老师不懂得石阡方言“跑抱”的含义,还常常在微信里问:赵老师,还去“跑抱”吗?“跑抱”一词,在农村虽说有少许贬义,但我坚定地认为这是彭姓男子对我的嘉奖。知足也!
洪水塘的缘不仅于此,二零一八年底,省市县检查一波接一波,压得我们难以喘气,除了平时的走访,资料外,就是要动员老百姓做好环境卫生的保洁。我和李老师喜欢走路上山,一是为了节约油费,一是为了锻炼身体,我是一个不太主动做事的懒人,在李老师的带领下,我俩常拿着扫把边走边扫,从村委一直扫到洪水塘,成为乐化主干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到洪水塘,几位常在家的老人颠颠簸簸的走来说:“你们来了,进屋喝口水,累着你们了。”有一天。两位老人看着我们的扫把已经秃得不行,赶紧各自从家里拿出他们自种的铁扫帚送给我们,我俩感动啊!洪水塘的老人大多身体健康,精神矍铄,有个甘姓老人今年九十,神清气爽,儿孙满堂,常常帮着家里做些家务活,去年,他的大儿子一家出门务工,自己一人在家生活,井井有条。天气好时在路边小坐一下,偶尔还回去田边地头劳作。这样的老人在洪水塘不在少数,只是她年纪大些,我就拿出来晒晒。
我不驻村了,但每周还要去乐化一次,自然也就少不了要去洪水塘看看我的亲戚们。他们的故事能摆上几天几夜,能摆上几年八代。当我们老去的那一天,也许别的事儿记不清了,但洪水塘的人儿、事儿会记得,会念起。(赵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