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乡村振兴 » 正文

贵州大扶贫中的脱贫攻坚故事系列报道之三百八十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2-28  浏览次数:176994
核心提示:我的10万公里扶贫路毕节市赫章县结构乡多魁村第一书记 孙伟  2020年11月4日,是我驻村帮扶1300多天以来一个让我难以忘怀的日子。这一天,我一如既往来到多魁村海乐组王德秀老人家里走访。临走时,老人悄悄塞给我一


我的10万公里扶贫路

毕节市赫章县结构乡多魁村第一书记 孙伟


  2020年11月4日,是我驻村帮扶1300多天以来一个让我难以忘怀的日子。这一天,我一如既往来到多魁村海乐组王德秀老人家里走访。临走时,老人悄悄塞给我一双鞋垫,还腼腆客气地说:“孙书记,你嫑嫌弃哈,这是我亲手绣的鞋垫,你走山路多,垫上舒服点”。老人亲切的话语,让我顿时找不到拒绝“收礼”的理由。

  拿着王德秀老人送的特殊礼物,我不禁回想起3年多来走过的这段帮扶路。这是一条和时间赛跑的路,用实干铺就的路,用真情留印的路,用信仰丈量的路......

  2017年4月,在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时刻,我响应组织号召成为全国19.5万驻村第一书记中的一员,从毕节市委组织部下派到赫章县结构乡挂职担任乡党委副书记,同时担任市直帮扶结构乡驻村工作队队长和多魁村第一书记。

  从机关到基层,我深知自己必须实现从“笔杆子”到“泥腿子”的角色转变,村里的发展怎么办?群众的困难怎么帮?事关群众脱贫的每一件事情不仅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要做到帮扶有效,这都要靠真蹲实住,实打实的走访,一件一件的抓落实。

  结构乡总面积102.31平方公里23000多人口,是典型的地广人稀的偏远山区乡镇,境内高山纵横,沟壑纵深,最远的村组离乡政府所在地有20多公里。驻村开展工作,首要的是交通工具问题。从驻村的第一天开始,我就带来自己才行驶了20000公里新轿车,在大山深处村村寨寨间奔波,每天一出门就得行驶数十公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访民情解民忧,抓项目搞产业,全靠我的交通“好帮手”。刚进村工作时,由于路面坑洼不平,爱车经常会磕碰“受伤”,车胎也经常被扎坏,有时难免心生烦恼,但想想老百姓脱贫的某件事儿不能等,不能拖,又会把烦恼抛一边继续前行。

  多魁村蔡家院组贫困户王兴会的女儿曹艳大学毕业没及时就业,我四处托人帮忙介绍合适的岗位,还开车送曹艳到赫章县城面试求职,让她在县城健友医院找到了工作岗位;为了说服搬迁群众乐意搬到县城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我分批次带大伙到县城安置小区考察,请大伙吃饭,最终让符合条件的群众按时顺利搬迁入住;多魁村海乐组王德秀老人的土地流转费被拖欠,家庭人口信息不准确,帮扶措施不够精准,我一次又一次的走访帮扶,帮助老人如期脱了贫......一次次一件件的真情帮扶,我逐渐成了乡亲们的老熟人,也和大家建立了深厚情感,有时在乡间小路上遇到行走不便的老人,我总会主动送他们回家,老人们常说我的私家车都成他们的“爱心公交”了。

  转眼3年多帮扶时间很快过去,我跑遍了结构乡8个村85个村民组,不经意间小轿车的仪表盘数字就增加123456公里,平均每天行驶约80公里,跑坏了9个轮胎,这条帮扶路相当于围绕地球“转”了两圈半,换来的是保障多魁村和结构乡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张张合格成绩单,是山村旧貌换新颜。

  在我担任第一书记的多魁村,3年多来累计投入2630万元修通了68公里通村连户路;累计投入近3亿元发展了光伏发电、马铃薯种薯扩繁、覆盆子种植加工等扶贫产业;累计投入160多万元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48户249人;到2020年10月,全村240户1133贫困人口,按照“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全部实现稳定脱贫。

  作为乡里的挂职党委副书记和扶贫工作队队长,我还积极当好”信息员、联络员、服务员”,宣传好脱贫攻坚政策,了解各村帮扶需求,协调项目帮扶,强化基础阵地建设。3年多来,累计帮助其它7个村协调实施道路交通、产业发展、教育医疗等项目17个;实施村级阵地建设7个;帮助整治软弱涣散基层党组4个;为结构乡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乡亲们如期实现脱贫之际,当65岁高龄的王德秀老人把自己千针万线修成的一双鞋垫送给我时,我由衷的欣慰,这是脱贫群众对千千万万驻村帮扶干部的认可和褒奖;也由衷的憧憬,相信在党的好政策的引领下,乡亲们脱贫后的生活一定会芝麻开花节节高,如同老人绣在鞋垫上的四个字——“前程似锦”!(高峰)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