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基层 » 正文

贵州大扶贫中的脱贫攻坚故事系列报道之三百七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2-28  浏览次数:176908
核心提示:群众心里的好干部七星关区小吉场镇四伦村驻村干部潘之源  葛海是区交通局派驻小吉场镇的驻村干部。从2018年1月开始驻村至今,他扎实驻村,用行动诠释了一名驻村干部的责任和担当。同时,他通过与群众交心、解群众所


群众心里的好干部

七星关区小吉场镇四伦村驻村干部潘之源


  葛海是区交通局派驻小吉场镇的驻村干部。从2018年1月开始驻村至今,他扎实驻村,用行动诠释了一名驻村干部的责任和担当。同时,他通过与群众交心、解群众所难、助群众脱贫,成为群众认可的干部、心中的家人。

  修通了小康路

  走访是葛海在驻村工作中最爱干的事,他觉得只有和老百姓多走动,多和老百姓摆龙门阵,才能和老百姓交心,才能深入地了解老百姓的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2019年6月,葛海的所驻村从小吉场镇南丰村调整为四伦村。

  6月2日,葛海来到四伦村的第一天,这一天他只做了一件事——走访。“哪个组最落后,我们就先去哪个组。”走访之前,葛海对同行的村支书方绪刚说。

  在方绪刚的带领下,葛海来到了四伦村石门组。爬坡、走泥路、跨泥塘、绕山路,原本半个小时不到了路程,葛海和方绪刚走了1个多小时。

  “那个路太烂了,又滑,我们的鞋越走越重,步子越跨越难。”葛海介绍,石门组是当时全村唯一通组路没有硬化的村民组,道路坑坑洼洼的,下雨过后“稀泥烂水”的,通行十分不便。

  拖着沉重的泥鞋,葛海在方绪刚的带领下,挨家挨户走访农户。同时,他也知道方绪刚为什么说石门组“老火”了,原因就是通组路未硬化、不通车,给该组的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

  “我是新来的驻村干部,今天来就是向你们了解情况。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问我,有困难就直接讲。”葛海到每一家,都直接表明身份和来意,并仔细倾听群众的讲话,作详细记录。

  “葛队长,我们这个组的路不好走,辛苦您跑一趟。但是,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修好这个路。”这是葛海在每一家的走访和交流中得到的回答。

  群众的需求,就是干部工作的方向。修好石门组的路就是葛海决定在四伦村要做的第一件事。回到村里面,葛海就和四伦村“两委”就石门组通组路的硬化问题进行商讨。

  “通过和村‘两委’沟通,我了解到石门组的通组路是由于缺乏资金才一直没有进行硬化。”于是,葛海立即给区交通局领导汇报,希望通过向交通局申请资金,修好石门组的“小康路”。

  通过区交通局的进一步现场调查、核实、测量后,2019你那6月,区交通局拨付13.45万元,启动了该路的硬化工程。经过2个多月努力,最终按标准硬化了石门组500米通组路。

  现在,再走进石门组,一眼望去,冬日暖阳下,一条白色的水泥路盘旋山间,宛如一条洁白的丝带,让人透过它看到了石门组如今的幸福生活。

  在村民李顺珍家,记者看见她家门前宽敞的场坝亮堂堂的,场坝中还有几个簸箕晾晒着菊花、芝麻和辣椒。

  “这个场坝,是去年葛队长来我们村硬化通组路的时候帮我们家硬化的。以前,这个场坝其实就是块泥巴地,现在干干净净的,出太阳的时候还能晒晒庄稼。”李顺珍笑着说。

  如今,石门组村民家的院坝都成晒秋的场地。通组路硬化了,村里的摩托车、三轮车、小货车都多了起来,就连叫卖柴米油盐、锅碗瓢盆、水果米糕等的农村“流动超市”也开进了石门组,村民的生活和出行是实现了便利化。

  聊开了连心门

  在四伦村,所有人都知道葛海爱摆龙门阵,无论走到谁家,他一聊就是1个小时以上。而且,他从不客气,自己抬个小板凳,就和农户围坐在一起闲聊。

  “大哥,你平时爱喝茶不?”

  “大姐,你平时都爱看什么电视剧?”

  “兄弟,平时你都爱耍些什么?”

  和农户聊天,葛海总爱先聊这些与扶贫工作无关的问题。他说,因为先聊这些看似无关的小事,大家才会觉得他亲切,才有兴趣和他聊天。

  “和老百姓不熟的时候,一开始就和他们聊政策、聊就业、聊脱贫,他会觉得你是个没有感情的工作人员,给予的回答也都是敷衍的,或者不是自己想了解的。”葛海说出他和群众相处的一些经验。

  葛海说,群众的性格大都真挚淳朴,他们喜欢和接地气、有温度的干部相处,如果只是把他们当作工作对象,他们对干部的回应也会是冰冷、没有感情的。

  刚到四伦村的时候,葛海开展了多次走访活动,其中尤其是针对他包保的10户贫困户,他每天都换着时间地去贫困户家闲坐,去的时候还总是肩扛手提的。

  “老乡,给你家送桶米来了!”

  “有人在家没,给你家送桶油来了!”

  “冬天来了,给你买新棉被和新床单!”

  走访前,葛海对包保贫困户做足了功课,事先向村支“两委”了解每家的情况,并在去到各家前,根据各家的情况,给他们带去见面礼。

  “都还没见您,您就给我们送东西,快进来坐!”就是这么一个贴心、暖心的举动,大家便放下对葛海这个陌生干部的戒备心。

  “给贫困送这些东西不是为了讨好他们,让他们认可自己。而是从行动上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帮扶干部对他们的关心、关注,同时迅速和他们熟络起来。”葛海说,这样一来,贫困户就愿意和他多聊,他就能获取大家的真实想法,在接下来的帮扶工作中便好因人施策。

  贫困户杨继学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杨继学是一个内敛话少的农村人,家中有4个孩子,有2个孩子还在读书,教育费用支出大。同时,由于整个家庭缺乏发展资金,被纳入了贫困户。

  给杨继学家送被子、床单、衣服……葛海掏腰包给杨继学家添置了这些生活用品,让原本不喜欢和干部接触的杨继学,也变得待见葛海。

  “你们要把家里面收拾干净、规整,有个人来,才不会让人家见笑,给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健康成长。除了婉转地劝说杨继学打整家里的卫生,葛海还亲自和杨继学打扫他家的卫生。

  如何把鞋子归放在一边、被子如何叠、锅碗瓢盆放在哪里……葛海边做边示范给杨继学看。

  “我这个人不会说话,但是葛队长的行为让我很感动,我也不会和人相处,但是我还是很愿意葛队长常来我家。”杨继学说。

  2020年,在葛海的帮扶下,杨继学家成功脱贫。“上大学的孩子有教育支助,出门打工的孩子有务工补贴,养猪、养鸡也有补贴。而且我做村里的护林员,每个月有工资领,你们说怎么会脱不了贫?”杨继学给记者细数葛海给他家申请的扶贫政策。

  以前,杨继学总喜欢躲干部,不喜欢干部来他家。葛海到来后,他总是喜欢在家里泡上一壶山茶,随时等葛海来的时候喝上一杯。

  种下了致富“粱”

  今年,四伦村抢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下了高粱、猕猴桃、核桃等高效经济作物和精品水果,让全部脱贫了的贫困户实现就近就业、稳定增收。

  9月,正是收包谷的时候。然而,今年四伦村却在抢收高粱。沉甸甸的高粱在山间红成一片,好像是在诉说了群众群众“红火火”的幸福日子。

  “今年,我们村规划了贫困户的土地种植了100亩高粱。原本就有种植经验的贫困户在今年喜获丰收。”葛海说,由于是订单式的产业,高粱一收完就直接卖了出去。

  “发展产业,必须看好市场。今年计划种植高粱,是因为提前和茅台集团签订了收购协议,提前解决了销路的问题。”葛海说,当贫困户了解到销路确定后,就毅然参与种植,积极性很高,收成也很不错。

  “按照1.1元每斤的价格,100亩的高粱全部卖给了茅台集团,按照种植的规模,贫困户的收益少的有七八百元,多的有五六千元。”葛海说,速种速收,贫困户很快就见到了收益,进一步坚定了大家跟着政策走的信心。

  同时,在收高粱的时候,葛海也没有闲着,他把私车当成货车开到山上去给大家运高粱。

  “收的那几天,我专门腾下手中的工作,去给大家拖高粱。有的贫困户年纪大了,背不动;有的本身行动不方便,背不了;有的种的多,来来回回地背,要跑无数趟。”葛海说。

  “那天他帮我一起割高粱,割完了还帮我拖下山,拖了3趟。”村民王桂林说。

  凡事亲力亲为,做事亲自示范。葛海在大家心目中全然不是一个城里干部的形象,反倒像个淳朴的农民,给大家留下了路边逮着人就聊天、地里拿起农具就干活、家里帮忙打扫卫生、和大家坐在一起喝山茶等接地气的形象。

  扶贫攻坚即告捷,驻村干部非等闲;

  尽职尽力办实事,无怠无荒熬岁月。

  走村窜户常访查,排忧解难想办法;

  对上帮扶真情见,非亲无故献热心。

  腊尽春来即将去,此今一去几时回?

  能事者舍不得走,平庸无为早抽身。

  这是乡民心里话,传遍山村众人听;

  村长敬你千盅酒,不如百姓一口碑。

  2020年春节,为感谢葛海对四伦村的倾情帮扶,王桂林写了这首诗。他代表全村人对葛海表达了祝福和谢意,把葛海来到四伦村后的工作写到了诗里,用诗意赞扬了葛海的扶贫精神和驻村情怀。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