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扶贫中的脱贫攻坚故事系列报道之三百六十九
用脚步丈量扶贫路 用真心温暖百姓家
七星关区碧海街道平桥社区驻村第一书记江景怡
平桥社区位于碧海街道南部,多年来,产业结构单一,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一直制约着老百姓的生产生活。
2016年,区发展和改革局办公室主任江景怡,被组织选派碧海街道平桥社区担任第一书记。4年来,她脚踩泥土、心系群众,用真情和当地老百姓打成一片,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让平桥社区彻底撕下了绝对贫困标签,吹响了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
今年“七一”,江景怡被表彰为全省脱贫攻坚优秀村第一书记。
夯实党建之基 提升凝聚力
初到平桥社区,看到当地交通不便、产业落后,江景怡有些茫然的同时,更感责任重大。
之后一段时间,江景怡走遍平桥社区11个组,重点对社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和“七类重点人群”进行走访,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务工和产业发展情况,进千家门、访千家情、解千家难、暖千家心,通过与老百姓的沟通交流,迅速融入了社区生活。
走访过程中,江景怡对不符合精准扶贫政策的坚决清退,对家庭困难的做到应纳尽纳,针对致贫原因寻找帮扶措施,与群众促膝谈心,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将强农惠农、易地扶贫搬迁等一系列政策宣传到家家户户,做到了对象精准、信息精准、帮扶精准。4年来,她累计走访贫困户1万余次,非贫困户4000余次,新纳入贫困户2户4人,清退不符合政策群众1户6人,带领驻村工作组走访群众1万余次,开展党的各项政策方针和法律法规宣传8000余次。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作为平桥社区第一书记,江景怡深知配强班子的重要性,为改变村级组织基础薄弱这一现状,江景怡配合村党组织书记抓好组织建设,不断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驻村以来,江景怡发展预备党员1名,入党积极分子2名,为党组织建设注入新鲜血液。同时,通过定期组织“三会一课”,组织带领党员学习党章、党的十九大精神等,提升党员综合素质。通过抓实党建工作,社区党组织力明显增强,党员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
基层工作困难复杂,又和群众息息相关,村民们的每一件小事,江景怡都记在心理、落实在行动上。驻进社区以来,她积极争取到4万元帮扶资金,在每年春节期间购买米油等生活用品,慰问贫困户、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困难群体;争取2万元资金,对存在短板的贫困户进行房屋改造和修缮,并购买沙发、床和衣柜等家具送到贫困户家中。
“我们有困难去找她,她都很乐意帮忙,她还经常来看我们,给我们送衣服、辅导我们功课,我们都很喜欢她。”樊梦婷是海子街中学初三年级学生,父亲樊春右手无力,无家庭经济来源,且家中3个姐弟在读书,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江景怡走访了解情况后,为其父安排了保洁员工作,并为其发放脱毒马铃薯种600斤、种猪4头,切实提高了樊梦婷一家的经济收入。
完善基础设施 提升幸福感
2014年以前,平桥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尤其是通组路建设,严重影响和制约社区经济社会发展。自担任该社区第一书记以来,江景怡积极对接上级工作,解决群众出行难“最后一公里”,为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提前脱贫摘帽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白马山组是平桥社区最偏远的居民组,也是重点脱贫区域,路是当地百姓最关心、最期盼、最需要改善的民生项目。为解决出行难题,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江景怡多方协调,申请白马山至窑上5.5米宽的通组路项目,争取到以工代赈资金10万元用以道路建设。2018年8月项目完工,当地群众出行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满脚泥”的尴尬场景。
“以前路面狭窄、坑洼不平,大家出行只能靠步行,现在有了硬化路,赶场上街方便多了。”道路硬化、扩宽解决了白马山组800多人的出行难题,社区居民吴传荣高兴坏了,出门不用再走远路,孩子上学可以骑车,老人赶场不用起早贪黑,通组路成了群众幸福路。
道路修通后,江景怡又争取17.6万元资金开展亮化工程,0在平桥社区主道路上安装80盏路灯,改善了百姓出行条件。
如今,随着亮化工程实施,每当夜幕降临,平桥社区的夜景被灯光妆点得绚丽多姿、如诗如画,社容社貌整洁有序,居民言行文明和谐,到处呈现出其乐融融的温馨氛围。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散步休闲、跳舞健身、锻炼身体,一派怡然自得。
为了切实提高群众的幸福感,江景怡还积极对接协调相关部门,争取到10万元资金用于村级阵地修建厕所、村民活动广场、修建围墙、修建用水管道等,完善村级阵地;为平桥社区争取到两条3.5米通组路,连通白马山、上下窑湾和刘家寨、孔家沟等几个小组的主要干道。
通过多种帮扶措施,平桥社区已于2017年顺利出列。截至今年,平桥社区已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68户302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9.9%,下降到2020年的0.99%。2020年1月,省级第三方评估对七星关区进行评估验收,平桥社区为代表七星关接受验收的村之一,顺利通过验收。
推进产业发展 助力脱贫攻坚
眼下正值冬季农闲时节,但在平桥社区,许多居民并没有闲着,而是老少齐上阵,忙着给刺梨施肥和修剪枝条。
“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走上了致富的大道。”吴中平为社区贫困户,以前全家以种包谷、洋芋为生,收入微薄,在合作社带领下,吴中平种了3.5亩刺梨,今年卖出4000多斤刺梨果,加上刺梨枝条的收入,全家实现稳定脱贫。
刺梨种植是江景怡担任第一书记后,重点推进的扶贫产业。长期以来,平桥社区的农业发展以传统种植为主,经济价值低,产业发展滞后。为了转变群众发展观念,江景怡依托新时代农民讲习所,通过召开支部大会、群众大会、院坝会等,大力宣传刺梨种植经济效益,让广大群众掌握刺梨种植及管护技术,让广大群众变“要我种”为“我要种”,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积极参与。目前,全社区种植刺梨420亩。
除了发展刺梨种植,江景怡还依托社区区位优势,建了50多个大棚,发展发展多品种、季节性时令蔬菜产业,打造城区市民“菜篮子”,并加强农超、农校、农企对接,丰富销售渠道,充实社区集体经济。2018年,江景怡还创新帮扶形式,将社区扶贫资金入股毕节市开源集团,实现社区群众年底分红共计7万元。
打赢脱贫攻坚战,培育集体经济很关键。为推动平桥社区产业快速发展,江景怡经常与社区“两委”交心谈心,共谋社区发展规划。
“驻村帮扶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而是帮助村里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使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江景怡根据区委区政府出台的帮扶政策,结合平桥社区的地理优势,通过与社区两委具体商议,以党支部为核心,成立了“村社一体”的白马山专业合作社,实行“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模式,选定蔬菜、经果林和效益较高的辣椒为主导产业,争取20万元资金帮扶合作社发展,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方式,带动全部贫困户参与到劳动中来,壮大社区集体经济。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江景怡积极带领驻村工作组深入田间地头,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脱贫攻坚、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传递党的好声音,引导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消除等靠要的被动思想,选准产业,积极主动增收致富。
用脚步丈量扶贫路,用真心温暖百姓家。一桩桩实事、一串串数字,见证了平桥社区的美丽蝶变,平桥社区正以新颜换旧貌,迎接新时代的洗礼。在脱贫攻坚路上,江景怡用实际行动,谱写着一曲曲温暖人心的扶贫之歌。今年“七一”,她被表彰为全省脱贫攻坚优秀村第一书记。
“我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接下来我还要尽最大的努力打好脱贫攻坚收官之战,帮助平桥社区的群众致富增收,做好乡村振兴衔接工作,不辜负组织和群众的信任和期待。”江景怡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