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鸡孵出的温暖
说到精准扶贫政策,全国人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每人都会感叹,如今政府这个政策真的是太好了,老百姓们更是从心里感谢党,感激政府的关心。
对我而言,这既是一个特别的任务,也是艰难的挑战。
从开展精准帮扶工作至今,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扶贫干部,与贫困户的每一次接触,代表的都是党和政府,落实的都是国家的扶贫政策,让群众感受到的都是切切实实的温暖。
记得刚接触扶贫工作时,由于对国家的扶贫政策不熟悉,宣传不到位,没有更好地与农户沟通,农户对自己享受政策不清楚,导致帮扶效率不高。对此,我是非常惭愧的。
经过同事与网格员的一路指导,我逐步学习了解掌握了医疗、教育等惠民利民的扶贫政策。
走访贫困户时,通过拉家常、讲政策的方式,一步一步拉近彼此的距离。把政策和他们的生活变化联系在一起,加深他们对扶贫政策了解程度。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我所包保的杨正才老人家。老人年过八旬,一人独居,行动也不是很方便。但是每次到他家走访时,一看见我来了,他就急忙的搬出凳子让我坐,热情得让我都觉得能包保他家真是太幸运了。人口少,资料肯定很好做。房前屋内也都干干净净,对于一个农村的老人来说,他是我见过的最讲究,最干净的了。
但一次的走访却让我惭愧不安。
那是去年的冬天。我带着孩子一起去走访。当我在屋外与老人交流时,孩子在老人房间叫了起来:“妈妈,妈妈,你快来看呀,爷爷床上有只鸡,还有几个鸡蛋。”我连忙进去,看到还真的是这样,心里顿时划过一丝不知怎么形容的情绪。但是为了避免尴尬,我笑着对老人说,鸡不能和人住在一起的。这样不卫生。老人和我解释说是因为他觉得把鸡放在脚的那头,睡觉时脚就会很暖和,再者鸡也不会被别人偷去。如果这样不好的话,那下次就不会了。
听到这,我的内心五味杂陈,这难道这就是我自认为的幸运吗?难道就是我自认为的尽心尽责的走访吗?
离开时,我再次转身,看到老人那蹒跚的步履,落寞的身影,“久病卧床无人孝,房前屋后无子声。”这句话,顿时浮现在我的心头,阵阵回荡,久久不去。
于是,我再次对他家情况做深入的了解,并多次电话联系他儿子杨明华,做其思想工作,希望能接老人一起居住,或回家与老人一起住,便于照顾老人,陪老人尽享天伦之乐,但效果不佳。
后来,我又从将来也可以让6个孩子享受到教育资助,还有全家的医疗这块也可以得到保障几方面去做工作。
几次三番下来,终于,2019年年底,杨明华一家8口人回来了,并于2020年3月识别为建档立卡户。
再次来到他家时,杨明华握着我的手说:“李老师,谢谢你,我一定好好孝敬老人,不再让他孤单,也不辜负政府对我们的关心。”
他家家庭困难,整个家庭的生活开支都是靠杨明华妻子吴小五出门打工来支撑。我经常打电话和她沟通,鼓舞她在外放心工作,不用担心家里。但是没过好久,她难过地打电话给我说:“李老师,我失业了,怎么办呀?一家老小都指着我呢。”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我安慰她说:“没事,我们一起想办法。”但我明白这无疑让整个家庭雪上加霜。
为了不让他们失业,我赶紧连夜和上面的网格员上报情况。后来网格员帮他们及时解决了就业问题,给他们安排了护林员和保洁员的工作。我也厚着脸皮向民政局给他们申请了3000元的特困补助,还联合网格员向当地党委政府反映,为一家9口人申请了低保补助。看到他们生活大有改善,内心那让我喘不过气的愧疚终于烟消云散。
现在,每次到他家,我除了鼓励杨明华及妻子边务工边学技术或者创业以外,还和一家人整理家务。每当他家遇到重大事情或困难,都要告知我,问问我的意见。在提供可行性建议和竭尽全力帮助他们以后,看到一家人幸福得笑开了花,我的心情也格外舒畅,觉得再辛苦也值得。
当然,扶贫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遇到贫困户不理解、不配合、甚至和你对着干时,可能有过委屈,有过泪水。但是经过认真分析研判,真诚交流沟通后,取而代之的却是满满的幸福感、成就感和充实感。
在与贫困户的一次次接触中,虽然我做的都是一些柴米油盐与鸡毛蒜皮的小事,却为他们送去了服务,得到了他们的信任,我也明白了,这场战役中,群众的认可就是成绩,群众的笑容就是胜利,群众的信任就是一份满意的答卷。
扶贫就是祖国母亲的一次孵化,让农户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国家的关怀。我相信,破壳而出的绝对是一个个新的希望,新的开始,新的面貌!(李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