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的牵挂
晴隆县民政局帮扶干部 黄莉
2017年,经组织调整,我的包保贫困户由晴隆县鸡场镇小王寨村小寨组调至坡绕组,由8户调整为4户。相对以前而言,责任及包保任务有所减少,但对新的包保贫困户信息一无所知,促使我立即进行走访,详细了解他们的致贫原因和家庭状况。
只是第一次,也只要一次,我就对我的其中两户包保贫困户信息铭记于心,因为她们的情况是那么特殊,那么让人揪心。
一户叫杜文珍,是近80岁的彝族老妈妈,身体略带残疾,满目慈祥,却掩不住满面沧桑。第一次见面交谈,我得知她老伴早已过世,有3个儿子,两个已分家另过,大儿子已去世。老人跟二儿子一起生活,但二儿子因违法正在服刑。年迈的老人只能靠自己的努力解决基本生活。当我看到她家家徒四壁的住房时,我明白了组织为什么要指定我们来结对帮扶贫困户,也明白了肩上的担子和责任!
另一位叫杜信芬,一个40多岁的中年妇女,丈夫于几年前因意外去世,留下5个未成年的孩子,全家的生活重担便落在她一个人身上,她用柔弱的肩膀承受着所有的不幸。
杜信芬虽然一字不识,却非常明白知识的重要性,5个孩子全部接受教育,一个都没有缀学。仅从这一点,让我看到了她的坚强。
自此,两户各不相同的贫困户,成了我扶贫路上的牵挂。
针对每个家庭存在的实际困难,我先从小的、自己有能力做的帮扶事情入手,像对杜文珍,我为其购买被子、食物、药品等小物件,用微薄的力量在生活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对杜文珍这样的老人,即使她再勤劳,也很难改善她的住房条件,只能靠各级政府扶持。于是,我通过不停的走访、调查,四处了解危房改造的途径,不停向村、镇反映情况,我甚至把民政局的领导都亲自请到现场,实地调研,从民政渠道帮助解决部分资金用于房屋建设。但老人没有劳动能力,以一己之力是无法完成房屋重建的。房屋改建之事就这样又搁置了下来。直到2018年,杜文珍二儿子服刑期满回家,我又四处奔走,帮助他筹措资金,再次申请危房改造。
当杜文珍老人搬进新家那一刻,老人拉着我的手,感激地对我说,儿子虽然犯过错误,但党和政府并没有嫌弃他们,还帮助他们修建了新房子,共产党就是好啊!听着老人的赞扬,我心里也乐开了花。
杜信芬家上学的娃多,困难自然就多。我向局领导申请临时救助,解决他们学习的临时生活困难,还帮助解决了低保,增加了家庭收入。推荐杜信芬从事公共服务性岗位,再加上平时打些零工,杜信芬家有了稳定的收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脸上的笑容也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
几年的帮扶,无数次的走访,只要是贫困户提出的、以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我一定做到有问必答、有难必解、有求必应。像杜文珍老人,似乎已经把我当成女儿、当成她的亲人了。
扶贫路上,我们苦并快乐着。特别是看到贫困户的生活越来越好,脱贫指日可待,我倍感欣慰。(黔西南日报融媒体记者 彭原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