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房下的感动
舒 余
还有“老家”的人,可能都存有一种关于瓦房的遥远的记忆,那些凹凸有致的瓦片,像一位朴实的老者,怀揣着无尽的故事。我的扶贫故事就发生在那素雅、古朴的瓦房下,旧瓦房下收获的感动,成了我人生最为浓墨重彩的篇章。
瓦房上冒着的袅袅炊烟,瓦房旁高大挺拔的核桃树,寨子里此起彼伏的狗吠鸡鸣……宁静祥和的木卡田(地名)是我遇到的最能感受乡土情怀的村庄。
然而这样的宁静却被3月23日一场大冰雹打破了。
看着密集的冰雹无情地砸向大地,我的心里五味杂陈。青瓦、烤烟、辣椒苗……都在经受着摧残。
冰雹停后,我立马赶去木卡田查看灾情。6户房屋屋顶受损、3户猪圈屋顶被掀翻。我一边将灾情上报镇党委政府,一边鼓励农户自救。
大家都自己找来材料动手翻修,但黄祖光老人却束手无策。老人120平米的瓦房坐落在寨子中央,瓦房傍着一棵树干长满了青苔的核桃树,那些青苔像老人堆满褶子的脸,和瓦房布满皱纹的灰墙,一起见证着村庄的日新月异,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黄祖光的听力不好,说话也含糊,儿子儿媳在上海务工,70余岁的老夫妻带着9岁的小孙女在家。我赶到他家时,堂屋内正用大盆接着从屋顶被冰雹砸坏的洞里滴下来的水,旁边堆放着一千来斤粮食,用塑料薄膜盖着,边角还露出一些被雨水打湿的玉米粒。
看到我,黄祖光老人颤巍巍地拉着我的衣角,一边笑一边语无伦次在说些什么,像是欣喜,但又觉得柔弱的我应该也帮不上什么忙。我凑到老人耳旁大声地说:“你放心,我来想办法!”和之前很多次一样,老人放心地把“战场”交给了我。
估量了一下漏洞的大小,我找来3块干净的瓦片,观察了房屋结构,借助陈旧的楼梯,从堂屋右侧爬上去。在女老人连续不断“小妹妹,太高了,你不能上去”的担忧声中,我踩着湿滑的房梁,看着悬空的脚下,努力克服着内心的惧怕,一只手紧紧握住檩条,一只手清理残渣,把瓦片从里面嵌入再盖上,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让那个在屋顶亮着的洞消失了。
男老人欢喜地仰着头看着恢复原貌的房顶,竟一时忘了松开帮我握着的楼梯扶手,那双苍老的手因为用力扶着楼梯而青筋凸起。女老人赶紧端来一盆温水,手伸进水里的那一刻,看着两位老人放心的笑容,一阵暖流袭遍全身。
女老人又从房间里上了锁的柜子里拿来一块崭新的毛巾,帮我拍打着身上粘满的黑乎乎的扬尘。那块新毛巾,应该就是她的女儿回来看望时反复叮嘱拿出来用的那块吧。看着洁净的毛巾很快变得黑漆漆,我想上面也沾满了老人的“感恩”之心。
这场冰雹还砸坏了邓荣珍老人的4块玻璃。老人已年近七旬,一人独居,正看着一地的碎玻璃发愁。看到我来,老人突然眼眶湿润,那双瘦骨嶙峋的苍老的手紧紧拉着我,干裂的嘴唇像两片柳叶上下颤动着,着急得说不出话。
安抚老人到燃烧得正旺的火炉边坐定后,我立即量好尺寸,赶到县城买来玻璃。扫去厚重的扬尘,用钳子把老旧的木卡子取出来,徒手比划着新玻璃的摆放位置,笨拙地用锤子敲打钉子和老式窗户的木条。
安装结束收拾工具准备离开时,邓荣珍老人把我牢牢拉住,走到电磁炉旁边打开锅盖,一大锅热汽腾腾的鸡蛋露了出来。老人轻声说:“小舒辛苦了,这些鸡蛋是我自家养的鸡下的,快吃几个吧,然后再把它们都带走。”老人那双瘦弱的满是褶皱的手居然如此有力,把我的双手交叉握着,往我手里塞她已经剥了壳的鸡蛋,另一只手又慌忙把其他鸡蛋往刚刚洗干净还附着水珠的塑料袋里装。
我赶紧随手拿了四个鸡蛋转身出门,不顾身后老人的劝说,径自往黑夜里跑了。迈出院子,一轮圆月在瓦房屋檐的正上方升起,周围萦绕着一圈被月光染白的云彩,高而远的天空星光闪耀,那些星辰像一个个智者,注视着瓦房底下的温暖和美好。走在月光下,已经很疲劳的却十分满足,脚步也不自觉欢快了许多。
握着热乎乎的鸡蛋,手上刚才被玻璃划破还带着血迹的伤口也一点都不痛了。这些热鸡蛋的温度,叫做“感恩”;老人瘦弱而有力的双手叫做“感恩”;旧瓦房下每一个细微的贴心举动,都叫做“感恩”!刚从大学法学院毕业热衷于审判事业的我,在为农户办事的过程中,看到他们脸上满意的笑容和真诚的感恩之心,体会到了驻村工作队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和不凡。
有青瓦、白墙和古树、老人、孩子和鸟鸣的村庄,就一定会有美好和善良,短暂停留的我和世代居住的村民用真心互换着真情,而那些叫做“感恩”的种子,随着寨子里摇曳的核桃树,终将生根发芽,散叶开花。
简朴而宁静、悠久而亲切的旧瓦房,在我的网格组鳞次栉比,瓦房下老奶奶的热鸡蛋,只是我细微而又平凡的扶贫故事里的小小缩影,即便渺小,但我坚信,只要脚踏实地去奋斗,永不丧失仰望星空的勇气,在扶贫路上不断汲取前进的力量,就能书写属于我们永不褪色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