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延津县是个并不富裕的豫北农业县。近日,延津县图书馆被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电总局评为第八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这座小县城里的一个图书馆,为何受到国家部委“点名表扬”?
一个小书屋 让书籍照亮乡村
在延津县图书馆,每借出一本书,都需要认真登记,保管好这些图书。
石河村是距离延津县城25公里的一个偏远的小村庄,冬天格外安静。在石河村的西南处,一栋二层民房是全村最热闹的人家。走进二楼西侧的房间,2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摆放了两个书柜一个书架,书架上面挂着一张手写的牌子——“听,书的声音”。
“大概是5年前,图书馆里有个高中生引起了我的注意,每到周末都会借一大包书带走。他为了借出更多的书,办理了五六个借书证。”提起这个小书屋,延津县图书馆馆长范伟一下回忆起5年前的那件事。
“萤火”小书屋的墙角充溢着文化氛围
为解开这个疑惑,范伟在一个周末又等来了这位借书的学生。他叫许同杰,当时在县城读高二。在聊天中范伟得知,许同杰自己很喜欢读书,同时他发现村里的很多孩子也喜爱看书,但是村子离县里图书馆太远,往返很不方便,许同杰就借着周末的时间多带些书让村里学生读。
了解这些情况之后,范伟跑到许同杰的家里,在村里人和许同杰家人的帮助下,于2015年8月在许同杰家里正式成立了石河村“萤火”小书屋。延津县图书馆工作人员带来了650多本书,包括中外文学名著、历史人文等。
“现在家里的书籍有800多册了,母亲在家没事,每天管理着这些书。” 如今正在山东上大学的许同杰兴奋地告诉记者,“我们家不远就是一所小学,一到周末或者节假日,很多学生都会来到我家看书。延津县图书馆会定期更换图书,解决了村里孩子们看书难的状况,我们村都非常感谢他们。”
延津县图书馆工作人员定期培训,在“萤火”小书屋指导工作。
新农村呼唤新文化,作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小书屋成了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自小书屋成立以来,延津县图书馆已陆续更换图书累计达4000册次,举办各类读书活动8场次。
“除了石河村的小书屋以外,我们为了帮助基层的孩子们实现读书的愿望,还在莘苑儿童留守家园建设分馆,为留守儿童提供充足的阅读书籍,温暖孩子幼小的心灵。”范伟说,“延津县图书馆全年365天不闭馆,尽最大能力让图书馆与全县各个偏僻乡村实现融合,让阅读遍地开花。”
一封书信 架起亲子连心桥
2019年4月,延津县图书馆联合县妇联和教育部门开展了一场“给妈妈的一封信”活动,用书信架起亲子沟通的连心桥,温暖了广大孩子和家长。这次活动也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让他们进一步感知母爱,学会感恩、学会负责、感恩社会,使更多家长与孩子又重新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
每到暑假,周围村里都有很多学生都来“萤火”小书屋借阅图书。
“现在写信的人少了,刚开始觉得不会产生这么大效果,甚至不会有太多人参与。”范伟说,当初图书馆在县妇联、县教育局的帮助下开展这个活动,是为了锻炼孩子们的写作能力,同时增进孩子与父母的感情。没有想到,一下子就收到了600多封信,经过评审组专家的认真评审,共选出一、二、三等奖75篇,优秀作品61篇。
延津县图书馆定期在“萤火”小书屋开展各种阅读活动,还给孩子发证书鼓励。
这些信基本上都是孩子们写给在外打工的父母,他们用真挚的情感和质朴的语言,写出了对远在异乡的父母的惦念,内容很感人。范伟请来县作协的专家,对孩子们的来信内容做讲解辅导。为了让这个活动更具有影响力,范伟提出尝试采取舞台表现方式,策划组织一场诵读会,配上背景音乐舞蹈,让孩子们自己诵读这些书信,将他们的故事搬上舞台,以真实的演绎感化教育更多的家长和孩子。
活动当天,800名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诵读会,场面十分温馨感人。其中,有一个留守孩子父母离异,孩子与母亲关系十分紧张。这场舞台诵读会,让她们敞开心扉,表达了彼此的心声,当女儿含泪与妈妈相拥的那一刻,所有的误解都化解了,台下的观众无不动容。还有一个学生,他的父母都是在延津县工作的教师,爸爸来自栾川县,妈妈来自林州市,孩子写了一封信《我有三个家》,在当天的诵读活动当中,他们一家三口幸福而深情的诵读感动了很多观众。
“萤火”小书屋于2015年揭牌,许同杰激动万分,感谢延津县图书馆为孩子们办好事。
类似“给妈妈的一封信”这样创新方式开展的活动,延津县图书馆每年都要举办数百场次,年参加活动的读者超4万人次。
在不久前河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组织的“少儿阅读年”的评选活动中,“给妈妈的一封信”受到普遍好评。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巡视员康洁评价说,延津县策划的这场活动十分用心,图书馆不仅是优秀图书资源的传播者,更是优质的阅读服务提供者,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个团队 让阅读成为生活方式
延津县图书馆馆员是由清一色的女同志组成的“巾帼团队”,在阅读服务推广中,她们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是她们让延津县图书馆成为河南省内第一家推出休闲阅读理念的县级图书馆,率先开通数字图书馆业务、采用自助借还设备的公共图书馆,最早打造3D书屋、建设3D立体书项目的公共图书馆。她们关注弱势群体,以人文关怀为理念设计老年阅览室、盲人书架,保障社会弱势群体获得平等阅读服务的权利,实现了图书资源的共建共享。
在许同杰家门口,挂起了“萤火”小书屋的大铜牌。
延津县图书馆的休闲阅览室早在10年前就启用了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内设100多个沙发休闲座席,室内光线柔和,音乐舒缓优美,室温冬暖夏凉,环境温馨舒适,为读者提供工作之余完全放松身心休闲阅读、舒缓压力的休闲场所,这是为充分体现图书馆的人文理念而用心设计的。
在阅读推广中,她们倡导的人文休闲阅读理念,拓宽了延津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受到了社会大众的一致认可。
为了展示地方文化特色、推出本地作家作品,在休闲阅览室内设立廉政图书专架和延津籍作家刘震云作品专架,增强了读者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广大读者的阅读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萤火”小书屋铁皮书柜里面满满的图书,一下子吸引了村里孩子们。
不仅辐射偏远的农村,延津县图书馆也致力于让全县单位职工共享图书借阅的便利,目前已在全县先后建立了25个图书馆服务点,为广大干部职工和群众、驻地官兵就近阅读提供了便利。
延津县图书馆全年无休,没有闭馆日。图书馆还联合全县各民间读书组织,成立阅读联盟,“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文化时尚和生命价值坐标,正通过塑造一个人的精神气质,进而塑造一座县城的新的文化生活。
在对延津图书馆“双服务”典型事迹的采访过程中,记者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图书馆工作水平高低与当地经济水平没有太大关系,关键在于图书馆人要主动担当、敢于作为,树立“大图书馆格局”。
延津县是个人口只有51万人的豫北农业县,一没工业、二没旅游资源,可谓是个“穷县”。但是,这个县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支持图书馆事业的发展。10年前,这里就建起了别具特色的图书场馆,还较早地配备了数字服务设备。县委、县政府支持延津县图书馆,则是看重这支“巾帼团队”敢想敢干、不断创新,真正踏踏实实为城乡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为全县公共文化建设添彩。
当前,一些实体书店无论服务、环境还是规模都直逼公共图书馆。至今,有些图书馆人依然抱有“等靠要”思想,抱怨不受财政重视,形成不思进取的惰性作风,殊不知一旦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和群众知晓度、满意率能够被取代,公共图书馆很可能被群众“边缘化”,图书馆人应该有危机感。延津县图书馆“有为有位”的典型,值得公共图书馆人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