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头条 » 正文

浙江省嵊州市越剧团“双服务”:“小戏”中见生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1-23  浏览次数:190192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文旅中国客户端 作者:宋佳烜1906年3月27日,浙江嵊县的草台班子在甘霖镇东王村香火堂前,用门板铺在稻桶上搭起了简易戏台,在竹板敲出的“的的笃笃”声中,袁福生、高炳火、李茂正、李世泉等“落地唱书”
文章来源:文旅中国客户端  作者: 宋佳烜

1906年3月27日,浙江嵊县的草台班子在甘霖镇东王村香火堂前,用门板铺在稻桶上搭起了简易戏台,在竹板敲出的“的的笃笃”声中,袁福生、高炳火、李茂正、李世泉“落地唱书”艺人登台演出了小戏《十件头》《倪凤扇茶》和大戏《双金花》,这次演出被后人认为是越剧作为一个新兴剧种的首次登台试演。此后,越剧顺着剡溪走出嵊县,走进上海的十里洋场,并由此发展成为中国第二大剧种和外国人口中的“中国歌剧”。越剧源自乡间地头,最初的“落地唱书”艺人更多是农民,它的血液里就有着贴近乡村、亲近民众的基因。

时至2020年,在越剧的故乡浙江省嵊州市,越剧仍是这里最重要的文化基因之一。越剧艺术学校、越剧博物馆、越剧小镇、越剧艺术城、越剧戏迷俱乐部……越剧活跃在日常生活的一个个角落。为数众多的越剧团体中,嵊州市越剧团是在当地深入基层、在全国推广越剧的一支劲旅。


凡人凡事皆可“入戏”


 嵊州市越剧团在基层演出现场

货车停靠村口,装台师傅搭建起简易的舞台。台下,一早就挤满了本村乃至外村的村民,没有座位就找个离舞台近的地方三五成群地站着。乐曲声一响,演员走上台,唱起一段段经典大戏。村民们不由跟着哼唱,到了最经典的唱段,叫好声此起彼伏,听得入迷时,手脚并用乐起来。

▲ 越剧《傲雪芬芳》海报

对嵊州市越剧团团长朱杭灿和他的团员而言,这样的场面一年至少会见180次,这个数字是他们每年走基层的次数。2020年上半年,疫情之下,嵊州市越剧团克服困难聘请专家和主创团队完成了新戏《傲雪芬芳》的创排,讲述的是越剧宗师袁雪芬的故事。目前,讲述嵊州本土故事的剧目《核桃树之恋》也在紧张排练中,将作为献礼建党100周年的新剧于明年搬上舞台。

创排新戏的压力很大,但走基层、进农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更贴近农村和基层生活,嵊州市越剧团在每场正式演出之前,都会加演一些“小戏”。“凡人凡事都可通过越剧来演唱,用越剧的形式来反映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让老百姓倍感亲切。”朱灿说。

他们把创排适合农村、基层观众的“小戏”放在与传承经典、创作大戏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越乡鼓舞》《越乡正气行》《我们是越乡嫂》《嵊州合力织彩锦》……嵊州市越剧团创作了一批这样的“小戏”。其中,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创排的越剧版《我和我的祖国》一经演出,不仅在市内广泛传唱,而且上传网络后,受到广大网友一致点赞;《我们是越乡嫂》受邀走进了央视栏目表演,《越乡鼓舞》还赴台湾进行文化交流演出。

《我们是越乡嫂》演的就是嵊州事。近10年来,“嵊州保姆”崛起,成为浙江省内外家政服务大军中的后起之秀。从2009年开始,嵊州通过政府买单的形式,拿出培训补助经费,鼓励农村妇女参加家政培训,培养了数万名家政服务人员。后来,“嵊州保姆”有了统一的品牌“越乡嫂”。因为职业道德素养高、家政服务技能强,“越乡嫂”很受长三角地区的人们欢迎,市场口碑一直不错。目前,有近万名持证的“越乡嫂”常年活跃在绍兴、宁波、杭州、上海、深圳等地的家政服务市场。

出于对“越乡嫂”群体的关注,嵊州市越剧团排演了这出《我们是越乡嫂》。俏丽多变、细腻有神本就是越剧的特点,这部接地气的“小戏”刻画出了新时代“越乡嫂”的精气神,不仅“越乡嫂”们爱看,家中请过“越乡嫂”的人们也爱看。

今年,结合抗疫,剧团创作了《众志成城 防控疫情》《逆行的亲人》《四海一心》等防疫抗疫主题作品,还推出了《文明旅游绿色行》《文明一米风景线》《志愿之花朵朵开》《烟消云散艳阳天》等传唱“好思想、好习惯”的越剧作品。“创作大戏需要外聘专业的创作团队,而创作小戏的任务则由本团的创作团队包揽,从作词、作曲到编剧、导演都是原创,这不仅锻炼了我们的队伍,还能更加灵活地反映民众关注的社会事件,适时向老百姓宣介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是件一举多得的事情。”朱灿说。


一出“文旅小戏”见融合


嵊州东王村香火堂前,稻桶戏台已成为景点,村口修葺一新的古戏台上回荡着袅袅越音,这场演出并不是业余越剧演员的应景表演,更不是景区为吸引游客设置的“走秀”演出,而是嵊州市越剧团从文旅融合入手,进一步服务基层、服务农村的窗口。

▲ 嵊州市越剧团演员在古戏台演出

“百年越剧诞生地,千年剡溪唐诗路,万年文化小黄山,两圣一祖归隐处”,嵊州的文化旅游资源被这句话很好地概括出来。近年来,以越剧为主题打造的旅游景点渐多,旅游资源的开发让相关村落受益,对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就业岗位起到积极作用。 在浙江的第一座戏剧小镇——嵊州越剧小镇、越剧的诞生地嵊州东王村、女子越剧发源地嵊州施家岙村……嵊州市越剧团的专业演员走出剧场,踏上古戏台,为游客带来精彩、优质的越剧演出。

古戏台上演几出经典的折子戏本,游客们饱了眼福,但嵊州市越剧团并不满足于此,为了打造乡村旅游的亮点和爆点,剧团特别创作并推出符合景区特色、推广越剧文化、普及嵊州历史的系列“文旅小戏”。

▲ 越剧《新龙凤锁》演员谢幕照

▲ 越剧小戏《剡溪访戴》剧照

魏晋风流,半与王谢有关;王谢风流,半与剡中相连。《剡溪访戴》以南朝文学《世说新语》里东晋名士王子猷的传奇故事为创作蓝本,通过低吟浅诉的越剧唱腔,把代表王谢风流的王子猷刻画得形神毕现、气韵空灵。故事里,王子猷想拜访隐居在剡中的好友戴安道,一起饮酒观雪。当他雇舟夜行,过曹娥江,入剡溪,历经一夜风雪,终于来到戴安道家门外,却没有叩门而入,反而扬长而去,留下一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故事背后的生活哲学让东晋名士不带功利目的、了无挂碍的率真形象流传了千年。王谢风流吸引了唐代400余位有名可稽的诗人相继赴剡、咏剡,“剡溪访戴”的典故在李白诗中出现达18次之多。现在看来,这又恰与当下不少年轻人的意趣契合——想要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走向心目中的“诗和远方”。当文人随心之所欲的“逸兴”与袅袅的越音相伴,想到王子猷返还的剡溪就在身旁,彼时身在景区听戏的游客心中很容易生出感慨、留下印象。

《遇仙记》也是“唐诗之路”系列文旅小戏之一,以嵊州地区流传的非遗故事“刘阮传说”为创作题材,反映“唐诗之路”上的游仙文化,展现嵊州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剧中叙写东汉末年时瘟疫横行,剡县青年阮肇和刘晨为解救当地百姓,入山寻访灵药时不幸坠落悬崖,被桃源洞仙姑所救,并在仙姑的帮助下把仙草倾入灵溪,一路流至剡溪,拯救了剡中百姓。全剧虽写古人古事,却与当下的疫情紧密结合,借“刘阮传说”在反映“唐诗之路”游仙文化的同时,也歌颂了那些无私奉献、矢志不渝的战疫英雄。


依托“小站”走出越乡


▲ “越乡越韵·全国越剧万里行”演出活动

嵊州市越剧团的足迹没有停留在越乡。近年来,剧团推出“越乡越韵·全国越剧万里行”活动,以巡演和散点打卡的形式,将越剧带到了西部偏远地区的乌鲁木齐、银川、呼和浩特、兰州等多地。

“在越剧最鼎盛的年代,全国包括港澳台地区共有300多个越剧团,几乎每个团都有嵊州籍演员充当‘台柱’。嵊州人为越剧的发展、传承和普及起到过基石的作用。如今,我们通过服务农村、服务基层,继续发挥自己的基石作用,同时也为越剧迎来新的辉煌贡献力量。”朱杭灿说。

嵊州市越剧团在全国各地演出的过程中,一个名为“爱越小站”的机构扮演了重要角色。2016年,嵊州市政府提出依托越剧博物馆建设中国越剧戏迷网,并提出戏迷团体“爱越小站”的概念。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00余个“爱越小站”。

“爱越小站”聚集了为数不少的越剧迷,构架起了“越剧之乡”与全国越剧爱好者的桥梁。嵊州作为“爱越小站”的“娘家”,每年组织越剧名家到各个小站授业解惑,帮助小站传播创新越剧艺术。特别是在“爱越小站”大学站开建以后,吸引了不少年轻粉丝。

比如来自南开大学的刘洋欣,家乡是河南,平时比较多接触到的是豫剧,在读大二时第一次接触到越剧,被越剧的魅力所吸引,还动员家人和同学听越剧、学唱越剧。“爱越小站”大学站在南开大学落地后,她进一步成了“铁粉儿”。今年8月16日至19日,借着第五届全国越剧戏迷大会的机会,她来到了嵊州,看到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越剧后,她认为“这是越剧生生不息的最大魅力” 

 嵊州市越剧团老师为观众举办化妆课

在这个过程中,嵊州市越剧团着力用好“爱越小站”在各地通联的优势,几乎每次在外地演出都会与当地爱越小站合力,推出联谊演出、专家授课等活动。这不仅延长了越剧团的服务半径,也满足了外地剧迷对高水平越剧的需要。“全国各地仍然有大批喜爱越剧的社团、俱乐部,我们希望进一步借助‘爱越小站’的力量,办好类似“越剧走亲”的活动,让更多越迷欣赏到优质的越剧演出并通过专业演员对‘手眼身法步’的指导亲身受益。”朱灿说。


他山之石


 不拘于表演场地,进剧场、进社区、进景区、进乡村、进校园,把越剧带到每一个角落,让更多的人听到越剧、看到越剧、爱上越剧。有观众处,就是舞台。

 把衣食住行等生活日常编入“小戏”,让老百姓既觉得亲切,又能感受到越剧之美,曲目也因而在基层得以传唱。有生活处,就有越剧。


记者手记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决定,授予342家基层文化单位“第八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浙江省嵊州市越剧团名列其中。

提到基层院团,必然会想到地方戏曲;提到地方戏曲,则会唤起很多人的乡愁。人们聆听越剧,除了领略戏曲之外,也会想到江南越地小桥流水、细腻柔婉的风景。地方戏曲,可以让人自然而然与一方水土画上连接线。这就是地方戏曲的魅力,这就是地方戏曲燃起的“乡愁”。

随着时代变迁,地方戏曲日渐衰弱,一些基层院团渐渐失去了施展才华的舞台。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 “送地方戏”列入指导标准“基本服务项目”。之后,《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出台,其中也明确:加大政府购买力度,将地方戏曲演出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组织地方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到农村为群众演出。“十三五”期间,不少基层院团迸发出新活力,地方戏曲也迎来了再次振兴的新局面。着眼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新需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新要求。

基层文艺院团长年坚守基层文化阵地,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下,基层院团应面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的新要求,发挥身在基层的优势,创作更多接地气的“小戏”,通过文旅融合走进景区服务游客,通过“互联网+”走上云端服务网友,用优秀传统文化占领更广泛的基层文化市场,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