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传承人李鼎铭
记者李新民 林娜 通讯员 李晓鹏
李鼎铭先生(1881 - 1947 年)原名李丰功,陕西米脂桃镇桃花峁人,中国著名中医人物。出身农家,幼年受教于舅父杜良奎(杜聿明之父)家中,遍读经史子集,兼及医学经典著作,奠定了坚实而雄厚的国文、史地和医学知识功底。精通地理、数学、天文、气象,曾自造地理仪、天文盘,计算日月食。以学有所长而闻名乡里。1903 年赴绥德应试,考为廪生。民国以后 , 拥护孙中山的政治主张, 有过短暂的从政经历 , 曾当过两次区长 , 任过榆林道尹公署顾问、民政科长等职。从事教育事业十余年,1913 年,利用临水寺开办一所国民小学,兼任校长。后又在桃镇创办国民高等小学,担任校长。1930 年开办医馆,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群众颇多赞誉。1941 年夏,以无党派人士身份,先后当选米脂县参议会议长、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副议长、边区政府副主席。同年,在边区参议会第二届第一次会议上提出“精兵简政”议案,受大多数议员尤其是毛泽东主席的大力支持。精兵简政政策不但在陕甘宁边区实行,还推广到敌后各个抗日根据地,达到了精简、统一、效能、节约与反官僚主义五个方面的目的,对渡过难关、巩固革命根据地、坚持长期抗战、夺取最后胜利,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1941 年底,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随后,举家迁住延安,并与毛泽东、徐特立、林伯渠、谢觉哉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47 年 12 月 11 日,因患脑溢血症不幸逝世。李鼎铭先生代表作品有《傅青主女科全册汤头歌诀》《中国哲学思想体系与民族传统概念》。
毛泽东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中有过这样一段论述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文中所说的李鼎铭先生,不仅是一位热心民主革命和抗日事业的陕北开明绅士,还是一名医术高明、造福乡里的中医圣手。
早年亡父愤学医
李鼎铭先生出生于 1881 年 9 月 25 日(清光绪七年八月初六)。父亲李鸿基,粗识字,在家务农;母亲杜氏,主持家务。兄弟三人,他是老大,二弟早死,三弟在家务农经商。家中有土地 20 余垧,生活并不宽裕。李鼎铭先生 10 岁时寄居其舅父杜良奎家就读,寒窗八载,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他父亲于 1902 年去世,李鼎铭先生在家守孝百天,心想:家在深山远村,缺医少药,自己的父亲如果有好医生及时治疗,就不会壮年一病不起,溘然辞世。从那时起,他就决心发愤深钻医道,悬壶济世,救苦救难救命,以慰父亲在天之灵。他从舅父杜良奎家借来《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等许多医书名著,每日在灵堂的长明灯前攻读医学,把药学中的药名药性一一熟记脑中,深究医理,并用针灸自寻穴位,忍受疼痛,体验针感,这为今后成为一代名医储备了理论知识、打下了坚实基础。
1903 年,李鼎铭先生赴绥德应考,取为廪生(廪生是名列前茅的秀才,而且可以得到朝廷的津贴),官府任命他到怀远县当县官,他感到朝廷昏庸,官员腐败,民不聊生,自己就任并不能力挽狂澜,于国于民无益,便断然拒绝了前去赴任,在家乡教书育人。他认为,百姓可怜是因为没有文化知识,决意办教育救民救国,让老百姓从贫困落后愚昧中觉悟解脱。辛亥革命时,他拥护孙中山的革命主张,身体力行,在社会上提倡放足、剪发、禁赌,破除迷信,兴办学堂。1913 年,他在担任米东区区长期间,利用临水寺庙产,创办米脂县第一所国民小学并兼任校长。1916 年,他受聘于榆林中学,担任国语、数学教员。1918 年,他返乡和当地群众在桃镇创办国民高等小学并担任校长。他从事教育十余年,教学主张给学生讲科学知识,治学严谨,成绩卓著,深受当地群众赞许。1923 年,李鼎铭先生任榆林道尹公署科长等职。1926年,他辞去国民政府官职,开始在家乡专心钻研医学,广泛阅读各种医药书刊,全面精通地掌握了中医中药精髓。
1930 年,在友人马竹林的资助下,李鼎铭先生在米脂县东街开设长春医馆,坐堂行医。好友马竹林及《永昌演义》的作者李健侯分别送对联祝贺,一个是:长日高眠无欲虑,春风拂座有知音;一个是:医纵多方有病不如无病好,馆储良药平时预备及时需。两幅对联四字分镶句首,正是长春医馆。
坐堂行医期间,李鼎铭先生同情群众疾苦,一面治病救人,一面为地方公益事业服务,立下了“穷人吃药,富人开钱”的规矩,在为贫苦农民看病时,收费较少甚至不收费,而对那些权贵阶层则高收费,多出的费用补偿给穷人买药。对于穷人,他除了不收费,还免费送药并经常上门看病,患者就给他做饭吃,他也从不嫌弃饭菜的好坏。他医德高尚、医术高超、手到病除,治好过许多疑难杂症,逐渐名声大振,成为当地最受百姓欢迎和爱戴的郎中,成为陕北远近闻名的一代名医。群众曾赠匾“济世神医”,并夸赞他是“神州一圣人,东区一卧龙,济世神医,办学教人,治病救人,大恩大德”。
妙手回春医领袖
1941 年,陕甘宁边区为进一步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实行三三制,开展普选运动。李鼎铭先生作为开明绅士的代表,被选为米脂县参议会议长、陕甘宁边区参议员并当选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面对敌人经济封锁、辖区经济困难、军政机关相当庞大、百姓负担沉重、抗战能否长期坚持等问题,李鼎铭先生提出了著名的“精兵简政”建议,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重视,并最终确定为抗战时期我党克敌制胜的“十大政策”之一。从此,李鼎铭先生与毛泽东主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毛泽东主席因长征途中患过风湿性关节炎,到延安后,由于环境条件恶劣,旧病经常复发,严重时,关节活动受限,走路困难,胳膊疼得抬都抬不起来,吃了许多西药都无济于事。一次,李鼎铭先生到杨家岭看望毛泽东主席,二人握手时,他从主席的手温、手劲和肤色上感到了他的胳膊有病,毛泽东主席敬佩地说:“鼎铭先生真乃是华佗公再现啊 !”李鼎铭先生向毛泽东主席询问病情并把脉后,开出了四剂中草药。他对毛泽东主席说:“吃了第一剂药,保你胳膊抬得起;吃了第二剂药,你的胳膊能转动;吃了第三剂药,胳膊能够活动自如;四剂药吃完,管保你能爬单杠。”毛泽东主席吃完后,疼痛果然消失,胳膊活动自如。为巩固疗效,李鼎铭先生“效不更方”,又给毛泽东主席开了几剂药让他继续服用,从而治愈了毛泽东主席的风湿性关节炎。后来,李鼎铭先生又用按摩疗法逐渐治好了毛泽东主席的胃病。这更使毛泽东主席认识到中医药的神奇功效。
当时,中西医之间的矛盾非常尖锐,人们对中西医的看法和争议很大,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毛泽东主席身边的医生都是西医,他们不同意毛泽东主席服用中药,毛泽东主席是在力排众议的情况下,坚持把李鼎铭先生开的四服中药吃下去的。对于中西医问题,毛泽东主席曾专门征询过李鼎铭先生的意见:“现在延安有些西医看不起中医,你看边区的医药事业应如何发展?”李鼎铭先生说:“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中西医要结合起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才能求得进步。”毛泽东主席十分高兴地肯定他的意见,说:“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你这个办法好,我在井冈山就说过这个话,以后一定要把中西医结合起来”。作为纯中医出身的李鼎铭先生,能够认识到中医的不足,主张中西医要结合发展,思想非常进步。
此后,毛泽东主席常在一些会议上谈中医的好处,并称赞李鼎铭先生医术高明,要求人们尊重中医、支持中医,号召西医向中医学习,实行中西医结合。毛泽东主席不仅自己有病请李鼎铭先生来诊治,还把他推荐给周恩来、朱德、徐特立、林伯渠、谢觉哉、王稼祥等中央领导同志,并介绍李鼎铭先生为八路军的干部战士治病,中医中药很快成了八路军必不可少的医疗方式。
在毛泽东主席的支持和号召下,陕甘宁边区成立了中医研究会、中西医协会、中医保健社等组织。李鼎铭先生分管文教卫生,十分重视医务工作,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倡导中西医结合,对边区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担纲并亲自举办中医训练班,为八路军培养了一批中医,活跃在各个部队。起草了《中医训练班一年来的教育概况》,并将数十年积累的行医经验和医学良方全部贡献出来。毛泽东主席还专门把别人送的人参带给李鼎铭先生做配药使用。李鼎铭先生敦请中医世家公开秘方、由政府汇集复印,分发各地采用,使祖传秘方为广大群众服务,用实际行动印证了中西医结合的思想基础是为人民服务。李鼎铭先生还提出“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的口号。他在延安时期的医疗卫生工作实践,深刻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卫生工作中西医结合方针的确立。
边区抗疫拟神方
1942 年初,李鼎铭先生由米脂举家迁往延安任职。在延安期间,他积极推行扫除文盲、培养知识分子、在群众中普及卫生习惯等工作。除了忙于政务,还利用精通中医学的有利条件,为在延安的中央领导、干部、战士、学生和老百姓治病。
1944 年初,延安出现了严重的传染病疫情。主要症状是发病突然,感觉胸闷、胸痛、眩晕、四肢麻木、出冷汗,面色苍白、口吐黄水,或伴有腹泻,不发烧,心音微弱。发病之初多为心痛头昏,上吐下泻,短则两三小时,长则两三天就死去。临死前呼吸困难,神志清醒。死亡者大多是妇女儿童。短短五个月时间,疫情迅速蔓延,导致延安县和延安市死亡人数达 742 人,令当地群众人心惶恐。
面对来势凶猛的疫情,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紧急会议,专题研究对策,成立防疫委员会,集中人力物力,组织医生下乡,参与救治病人并指导防疫工作。身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同时又是陕北中医名家,李鼎铭先生清醒地认识到,在医药短缺的陕北农村,维系群众生命安全的主要医疗保障是中医。受医药条件限制,必须大量采用当地出产的中药制剂,相应地接受中医诊断理念,在群众性卫生防疫工作中实行中西医团结合作,共同对付疾病疫情,将公共卫生等西医防治组织措施与中医诊治、中药汤剂相结合,综合施策,群防群治,才能取得抗击疫情的最终胜利,维护军民干群生命健康。他立即邀请延安中医名家毕光斗等人一起研究疫情,从中医病理诊治立场出发,经过研究和验证,对疫情作出独立判断,因时因地制宜,确定了针对此次疫情、简便有效的中医药方,经防疫委员会讨论同意,作为下乡医疗救治方法,对疫情防治发挥了特殊有效的诊断救治作用。“未经治疗的病人死亡率占 98%,而经过医疗者却只死去 20%,其原因尚多由于群众迷信巫神拒绝复诊,或病势稍轻时即参加劳动复发后难以医治而来。”
毛泽东主席更是借助这次疫情,向广大干部群众讲清开展群众性卫生防疫运动的重要性,动员组织中西医团结合作起来。1944 年 5 月 24 日,他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的讲话中指出:“近来延安疫病流行,我们共产党在这里管事,就应当看得见,想办法加以解决。我们边区政府的副主席李鼎铭先生是中医,还有些人学的是西医,这两种医生历来就不大讲统一战线。我们大家来研究一下,到底要不要讲统一战线?……能把娃娃养大,把生病的人治好,中医我们奖励,西医我们也奖励。我们提出这样的口号:这两种医生要合作。”随后,《解放日报》社论进一步强调:“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在中西医密切合作打倒巫神的方针下……具体实现毛主席指示,做到每个乡都有医务所,都有医生。”
“中西医合作”已成为当时边区卫生工作的一项基本方针,并逐步发展为抗击疫情和群众性卫生防疫工作的有效良策和成功经验。李鼎铭先生在其中作了许多组织领导、宣传教育、学习培训工作。“中共五老”之一的谢觉哉曾深情地写诗称颂他:“乐山乐水清如此,名相名医道自尊”。
中医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类健康方面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毛泽东主席说:“我们中国如果说有东西贡献全世界,我看中医是一项。”“对中医问题,不只是给几个人看好病的问题,而是文化遗产问题。”“是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尊严、独立和提高民族自信心的一部分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指出:“强化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及时推广有效方药和中成药。”“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李鼎铭先生不仅是中西医结合的思考者、倡导者,更是伟大的践行者。他一生获得“造福桑梓”“民主典范”“爱国典范”的荣誉。
1947 年 12 月 11 日,李鼎铭先生在陕甘宁边区政府临时驻地绥德县义合镇突发脑出血症,医治无效,不幸逝世。去世后,左的思潮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仍不放过他,说他犯了错误,不能开追悼会。毛主席得知后,拍着桌子说:“我不管他们(指边区政府)开不开,我要送花圈,我们共产党是天底下最讲信誉的人,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李鼎铭先生为人们所做的贡献”。
陕甘宁边区政府隆重举行追悼大会。参加追悼会的边区党政军机关领导人及干部、群众约一千余人。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陕甘宁边区党政军各部门及其他各解放区均送了挽联挽词,表示哀悼。中共中央挽词说:“李鼎铭先生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中,作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贡献,人民对他的功绩,将永志不忘”。毛泽东主席的挽词说:“李鼎铭先生与其他和李先生一样的开明绅士,在中国人民民族民主斗争的困难时期,在日本帝国主义者进攻中国时期,在美帝国主义者援助蒋介石匪帮举行反革命内战时期,抱着正义感,毅然和中国共产党合作,为人民民主事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一切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蒋介石独裁,赞助人民革命战争,同情消灭封建制度,实现土地改革的真正爱国的民主的开明绅士,无论过去与现在,都是中国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的一分子。对于李鼎铭先生的逝世,表示我们的哀悼之意”。1958 年,周恩来、习仲勋批示修建李鼎铭先生陵园。1960 年 12 月 11 日,陵园在米脂县桃镇落成,纪念碑上镌刻有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和西北局题赠的挽词。
在党中央的关怀下,时隔六十年后,李鼎铭先生的问题终于查清了,并在《延安与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一文中,将李鼎铭先生遭受的冤屈公之于众。
2009年,李鼎铭先生入选 100 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 100 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即全国双百人物候选人。
李鼎铭雕像矗立在鼎铭小学。李雪飞(李鼎铭之嫡孙)、李建生(李大钊之孙)、杜芳斌(杜斌丞烈士之孙) 和米脂县委常委、统战部长谢恩莲(右二)在鼎铭雕像前合影。
2011 年 9 月,中共中央统战部在陕西省召开纪念李鼎铭先生诞辰 130 周年大会。中央统战部领导的讲话引起社会的广泛共鸣,当天的《人民日报》也转发了这篇文章。他指出,李鼎铭先生是爱国的典范,是与党精诚合作的典范,是开明包容的典范,是克己奉公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