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天津大韩庄杨氏骨科杨久纯,杨久广
记者李新民,林娜,通讯员建华,子英,摄影高兴,喜富
从天津站开车约一个小时,就到了天津津南区大韩庄。大韩庄的杨氏正骨远近闻名,方圆 200 里的骨伤病人经常慕名来这里看病。京津冀地区也常有病人来此寻医问药,可见其疗效的确不一般。
我们刚到诊所时,正值下午门诊刚开始,只见宽敞明亮的候诊大厅聚满了前来寻医的病人和家属。雪白的墙面上,挂满了鲜艳的锦旗,每一个锦旗背后,都凝聚着痊愈病人真挚的感恩之心。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乡村诊所,却蕴藏着纯德至善、仁心仁术的感人故事和情怀。
杨氏正骨传承人杨久纯 杨氏正骨传承人杨久广
淳朴的大韩庄孕育了纯德至善、乐善好施的杨氏族人,杨氏正骨的传承人是杨绍荣老先生。至今提起已故的杨老先生,仍有不少乡亲记忆犹新、感怀备至。
那时的十里八乡,经常会有骨伤病人,杨绍荣老先生凭借祖传的正骨技艺,总是去帮助乡亲接骨整骨。让老百姓心服口服的不但是杨氏的正骨技艺疗效好、痛苦少,更是杨氏的门风和品行。杨绍荣老先生最重视德行,时常告诫子孙,品德至善、心存仁义,切不可唯利是图、昧了良心。所以,凡遇贫穷困苦的病人,杨老先生分文不取,义务为病人治疗,还免费提供食宿。有的病人伤势严重,伤口流血,把老先生家的炕褥子都弄脏了,老伴往往一声不吭,默默清洗干净,还倾尽全力照顾贫困的病人,送医送药、送去关心和体贴。如此一来,家里肯定入不敷出。为了补贴家用,杨氏一家在行医治病的同时,还要忙活种地养牛等农活,这样才能勉强维持一家的生计。
杨绍荣老先生的两个儿子,杨久纯和杨久广,自小跟随父亲学习接骨正骨技艺,每每父亲出诊,哥儿俩常随父亲左右,认真学习、细心揣摩。严父出孝子、严师出高徒,在父亲的严格培养下,不满十六岁的哥儿俩,就能亲手为乡人接骨整骨,技艺也日趋成熟。
杨氏正骨继承人 : 杨绍荣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意气风发的杨氏兄弟已经成为了成熟稳重的杨氏正骨的掌门人。采访杨氏正骨传人,与采访其他专家有许多不同。第一,诊所每天 300 多病人,用人山人海形容也不为过,杨氏兄弟忙得连喝水的工夫都没有,更没有时间接受采访;第二,即便抽空坐下来小息一会,他们也只是憨厚淳朴地点头微笑。兄弟俩不善言辞、不喜夸耀,只需一根烟的工夫便又起身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
骨科病人中,骨折病人往往是急症重症。刚好诊室送来的一位病人,因不慎摔倒致手腕骨折,整个腕部已经严重变形,病人痛苦不堪、大声呻吟,情况危急。杨久广院长快速起身,认真查看病人伤势并结合 X 光片,判断骨折状况。只见片子上显示骨折位置在腕部且已经完全断裂,伤势严峻、刻不容缓。脸色凝重的杨久广院长,郑重地告诉病人,必须手动整骨复位,然后才能康复如初,整骨过程有些疼痛,但是相比开刀手术打钢板,痛苦少、后遗症少。病人含着眼泪看着杨院长,眼睛里充满了信任和渴望。说时迟那时快,只见杨院长握住病人的一个手臂,另一只手推、拽、按、捺、旋,像极了电影中的武林高手,十几秒的时间,手动接骨的过程就完成了。紧接着,杨院长安排病人再次拍了一张 X 光片,看看骨骼复位的情况。很快 X 光片冲洗出来,显示严重断裂的手腕骨骼已经接上对齐,只能看到断裂处一道明显的接骨线。拿着 X 光片、看着从严重变形到恢复正常的手腕,刚才还涕泪横流的病人终于破涕为笑了。
紧接着,杨院长为病人手腕处敷贴上家传的杨氏正骨膏药。杨氏正骨膏药都是杨久广的夫人起早贪黑亲自熬制的。膏药很有特色,满满的一大张,能铺开占满一整张桌子,根据病人骨伤面积需要,需要多少剪下多少。膏药的味道很好闻,清香无比、回味悠长。敷上膏药后,再用固定的夹板固定,纱布缠缚。包扎完后杨院长叮嘱病人注意事项以及复诊时间,整个接骨过程一气呵成、行云流水。
杨院长的小儿子杨喜富抽空介绍说,这样严重的骨折病人,我们诊所天天有,都司空见惯了,比这严重的粉碎性骨折,也是运用杨氏正骨的手法复位。有的小孩调皮,从高处跳下,脚后跟粉碎性骨折,也是用这个手法复位。只是孩子比较怕疼,但是为了孩子恢复得好,我们咬着牙、忍着孩子的哭喊,也要下手给他复位。疼是一时的,但是骨头长好了却是终身的。这种粉碎性骨折基本 1 个月就能下地,3 个月就能恢复如初了。
原国家卫生部副部长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世界中医联合会主席佘静(右二)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会长黄正明(右三) 天津市政协原副主席曹秀荣(左二)
会见杨氏正骨传承人杨久纯、杨久广先生
旁边坐轮椅的一位 80 多岁的奶奶正在换药,老人家不慎摔断了胳膊,来到杨氏正骨,经过复位和治疗现在已经恢复得很好了。一旁的杨喜智大夫正半蹲着检查老人骨伤的情况并快速给她换药包扎,其动作娴熟让人目不暇接。另一边一位近 60 岁的大哥,正抡着他的胳膊,向我们展示他恢复的情况,他说接骨以后敷贴杨氏膏药,真是好用。一个月能动,现在 4 个月了,胳膊完好如初,跟没伤的时候一模一样。朴实的农村人满口乡音,但是我们从他激动的话语中仍能感受到他康复如初的喜悦之情。
杨久广与非洲医学专家交流整骨技术
稍有空闲的杨久广院长接着谈到,现在人的骨骼质量和老一代人比较起来,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个可能跟饮食和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甚至有些孩子的骨骼也是又脆又弱,尽管长了一个大个子,但是骨骼的质量和韧性却不是很好。几十年前,他给一位胯骨骨折的老人接骨,老人一个月就能下地走动了,而现在的老人却要接近三个月才能行走,这说明现代人骨骼康复修复的能力降低了。另外,骨科手术有利有弊,外科手术在已经非常脆弱的骨骼上打钉子、钉钢板,虽然在肉眼直视下,骨头接得会严丝合缝,但是钢板钉子等外物会导致骨骼更加脆弱,恢复起来更加缓慢,甚至还有功能恢复等后遗症问题。中医正骨的优势在于不开刀、速度快、效果好、费用低、没有后遗症,所以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认可与欢迎。
众所周知,杨氏正骨善于接骨整骨,其实对于很多骨科的疑难杂症也有很好的疗效。早在杨绍荣老先生时代,一位被老先生治好的高位截瘫病人就被视为神奇而广为人知。现在,一位股骨头坏死的病人经大哥杨久纯大夫治疗,而今早已丢下拐杖,大步流星地走起来了,甚至还能喝点小酒。而城里人常见的颈椎病和腰椎病等,在这里更是司空见惯,对杨氏正骨来说就是小菜一碟。
不善言辞的杨氏正骨传人,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就医需求,他们扩大了门诊面积,从原来的几百平米扩大到了近 3000 平方米。新的门诊楼一共三层,一层为门诊大厅,二、三层为住院处,杨氏正骨越来越走向正规化、现代化。门诊部不但有 X 光检查设备,还有先进的 CT 等设备。不仅如此,杨久广院长还招贤纳士,扩大杨氏正骨的人才队伍、补充新鲜的血液,完善杨氏正骨的理论基础,为杨氏正骨的传承和创新打下了基础。
杨院长的两个儿子杨喜智和杨喜富,大哥杨久纯的儿子杨喜程,三个孩子都投身在杨氏正骨门下,潜心学习正骨技艺。就像杨绍荣教授杨久纯、杨久广一样,兄弟两人手把手、一点一滴带着三个孩子走进师门。口传心授、示范带教,三个孩子的技艺有了长足的进步,越来越娴熟。大儿子杨喜智说,他们是父子关系,但更是师徒关系。为了杨氏骨伤技艺传承下去,哥儿仨时刻牢记爷爷和父亲的教诲:要积德行善,广施善行;要扎扎实实、勤奋刻苦,只有这样才能学会真本领,把杨氏正骨继承和发扬,为老百姓解决疾苦。杨喜程跟随父亲杨久纯和叔父杨久广学习正骨技术,技艺日趋成熟,现在已经独立接诊,墙上也挂满了感谢杨喜智、杨喜程的锦旗。他说他们跟随父辈学习,不但技艺长进,更重要的是学习了父辈广行仁义、甘愿付出的品德,让他们懂得付出与舍得的真谛。
骨伤科的工作是累活、脏活,为了惠及百姓,杨氏正骨的诊疗收费也是非常低廉。每天从早忙到晚,他们没有一刻清闲。平时话都不多,但是面对病人反复不停地诉说和询问,他们却从没有厌烦,总是聚精会神的倾听。有些病人怕疼,会哭闹不休或拒绝治疗,杨大夫们则耐心地劝解、反复沟通,在病人情绪平稳后用娴熟的技艺快速将骨骼复位。当送走每一位病人后,杨大夫们都已经累得满头大汗,而身后还排满了渴望解除痛苦的众多病人,可见这一天的工作强度有多大。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周而复始,这份坚持里面承载着的不但是家族事业,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杨久广院长深知,杨氏正骨作为民间特色诊疗方法,要想与时俱进,必须让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只有这样传统特色医技才能丰富、完善和提高。杨院长把两个孩子也是徒弟,都送进中医药学院学习,充实文化知识、提高文明理念,从而打下更扎实的医药基础、具备更加先进的科技视野,扩大孩子们的心胸格局。他说,只有不断突破旧我,才能重塑新我;只有不断进步,杨氏正骨才能传承发展、行稳致远。
杨氏正骨凭其优秀的技艺、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疗效,声名远播祖国大地,除去京津冀地区,几千公里以外的骨伤病人都慕名前来诊治。面对发展越来越好的杨氏正骨,有人提出不妨到经济发达地区去发展,毕竟津南地区的富裕程度不如发达地区。杨久广院长说道:“我们杨氏正骨的家训就是不以患者贫富、高低而施治,只求为骨伤患者减轻病痛。大韩庄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杨氏正骨的起源地,乡亲们离不开我们,我们更离不开故土。”
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
解放军原北京军医学院首席专家黄正明
会见杨氏正骨传承人 杨久广先生
杨氏正骨一直保留为困苦的人免费医治的传统,每年大约近 1/3 的病人是免费接受医疗的,杨氏正骨分文不取,免费送药更是不计其数。一些外地来的家境困难的病人,杨久广院长还要为他们提供食宿。杨氏一家基本全年没有休息日,骨伤病人半夜敲门求治的情况更是常态,除夕半夜求救的也偶尔有过,面对这些求助者,杨氏家人从未有半句怨言,而是积极救治、悉心抚慰。
一年到头这么辛苦,还给很多病人免费治疗,杨氏正骨到底图什么呢?杨久广院长说:“我小的时候边上学边跟随父亲学习正骨,父亲教会了我他的全部技艺,也教会了我扶助救困的善心和善举,他告诫我们要为人民群众服务,要为国家社会服务。我们杨氏的家风、家训就是这样。我对孩子们也是如此传授的,相信后世子孙也会牢记不忘的。”
这样的医风、医技,不需要杨久广院长自己宣传,老百姓的口碑就是最好的奖杯,老百姓的宣传就是最好的宣传。没有一分钱广告,方圆200 里的病人自发找到杨氏正骨,连几千里外的病人也会慕名而来。更有甚者,一些出租车司机也久闻杨氏正骨的口碑,自愿拉一些不相识的骨伤病人来这里就诊。可见人心是一杆最公平的秤,它丝毫不差地称量起世间的善恶美丑。
古朴宁静的大韩庄,历史悠久、乡风淳朴,这里孕育了一代代善良、热情、勤劳的津南人。就在这片敦厚的土地上,杨氏正骨技艺萌芽发展、代代相传。与技艺同步传承的还有尊仁义、守孝悌的杨氏家风和祖训。兄友弟恭、家庭和睦、团结友爱的杨氏兄弟及其家庭,成为十里八乡群众口中的模范和榜样。面对接踵而至的荣誉与赞誉,杨久广院长深情地说道:“我们民间特色疗法现在遇到黄金发展期,国家鼓励发展中医,又出台了中医药法,为民间的中医药发展打开了一扇窗,为我们民间中医指明了发展方向、明确了发展任务、制定了发展规划。我们正值中年,还有很多精力和能力需要奉献给国家和人民,这样才能对得起父亲的重托、对得起乡亲的信任。”
不善言辞却雷厉风行的杨久广院长,刚毅坚定的脸庞上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透露着几多深情、几许期待、几份责任。他仁心仁术、广济四方,这是对乡亲的深情和厚义;他博采众长、培育后人,这是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勉励和期待;他不辞辛苦、砥砺前行,这是对传承发展杨氏正骨的承诺和责任。在中华大地广袤的土地上,正是有了像杨氏正骨这样的特色疗法技艺传承人,他们深深扎根在民间,不求名利、代代奉献,才让我们的瑰宝中医药充满了活力、充满了色彩。平凡中孕育着伟大,这才有了让世世代代讲述的动人故事,让子子孙孙不忘的纯德至善、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